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吉林省不同地区小鹅瘟流行情况,从吉林省磐石、白城、九台、德惠、辽源、镇赉地区鹅养殖场采集疑似小鹅瘟病料,接种SPF鹅胚后分离到6株病毒(暂命名为PSH、BCH、JLJT、DH、LY、ZL株),经PCR鉴定为鹅细小病毒。VP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6株病毒VP3基因、蛋白与近年来国内流行的鹅细小病毒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3.1%~99.6%与95.9%~99.4%。其中,BCH株、JLJT株、LY株属同一分支,与浙江、扬州等地区分离的鹅细小病毒相似性较高,达到99.4%-99.6%;ZL株、DH株、PSH株属同一分支,相似性较低。试验表明,吉林省流行的鹅细小病毒与我国南方地区流行毒株同源性较高,与其他地区流行毒株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将广西某养鹅场5日龄发病的雏鹅肝脾处理后接种于10日龄的鹅胚,分离到一株病毒,对死胚收集的尿囊液进行荧光PCR确诊后,对其VP3基因进行扩增测序,通过与GDFSH株(Guangdong)、82-0308株(Taiwan)、HLJ01株(Heilongjiang)和HBZF07株(Hebei)VP3基因序列分析,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6.2%以上,从分子水平上鉴定该分离株是鹅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鹅细小病毒(GPV)YBLJ株VP3基因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已克隆的GPV YBH株VP3基因序列(GenBank:JN836326),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克隆、转化、酶切与亚克隆,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VP3,将鉴定正确的质粒转染至Vero细胞,经RT-PCR检测VP3基因转录水平,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观察VP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克隆的VP3基因全长约1 605 bp;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VP3,经RT-PCR对转染细胞总RNA扩增得到特异性目的片段,IFA检测显示VP3基因在Vero细胞中获得了稳定表达.本研究为GPV核酸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患病鹅的病料中分离鉴定了2株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命名为CH株和LS株。参考NCBI中多株GPV全基因序列,分段设计5对引物,对分离株的全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拼接,并使用生物学软件对全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遗传进化分析显示,CH株与LS株处于同一分支且相邻,表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由此推测,两株病毒可能起源于同一原始毒株。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齐齐哈尔地区鹅细小病毒(GPV)现地强毒株的流行及抗原变异情况,试验从齐齐哈尔龙江县某养殖场采集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肝脾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获得的疑似尿囊液进行PCR检测、血凝性检测、动物回归试验及VP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毒株能使12日龄鹅胚在144 h内死亡;血凝性检测未检测出血凝价;动物回归试验,可复制该病,致使5日龄雏鹅在96~144 h内全部死亡;VP3基因PCR扩增条带大约为1 600 bp,与目的条带大小相符;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判定该分离株为鹅细小病毒毒株,与我室之前分离鉴定的鹅细小病毒HH10强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17%,与标准B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13%。说明鹅细小病毒基因保守。  相似文献   

6.
2011年5月中旬在吉林省白城地区的某养鹅场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肾脏、肝脏、脑和脾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选用未免疫小鹅瘟疫苗的健康母鹅所产的14日龄鹅胚,进行鹅胚接种试验,连续传代、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电镜观察、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鹅细小病毒,命名为BC1105株。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以来,辽宁省部分地区雏鹅,出现下痢、口吐黏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发病后的前4天曾经用过庆大霉素治疗,但没有效果。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没有出现神经症状。肠浆膜呈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没有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胆囊明显膨大,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为查明原因,笔者对发病的雏鹅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工作,通过电镜观察、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抗血清保护试验,证实获得1株鹅细小病毒。经鹅胚接种、雏鹅攻毒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鹅细小病毒HG5/82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通过对1982年黑龙江某鹅场发生的鹅细小病毒病疑似病例的肝病变组织病毒分离,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肝脏加PBS研磨后,-70℃/37℃反复冻融三次,除菌过滤后接种12日龄鹅胚.发现病毒对鹅胚的致死时间为5~6 d,胚体体表有轻微出血点.鹅胚尿囊液经磷钨酸染色,可见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病毒粒子.将该病毒尿囊液在12日龄鹅胚中连续传16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胚体多集中在3~4 d死亡.病毒传至第三代时死亡胚体头、颈、背部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点,体表有水肿.第五代病毒尿囊液(命名为HG5/82)对12日龄鹅胚的ELD50为10-5.92/0.1 mL.将20只12日龄雏鹅分为三个试验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各组分别接种鹅胚尿囊液104.92ELDso、103.92ELD50、102.92ELD50及生理盐水,发现雏鹅接种HG5/82后4 d出现轻微腹泻,随后恢复正常.用套式PCR检测雏鹅肛拭子病毒的体外排放情况.发现三个试验组在接种病毒后1~20 d用套式PCR均可检测到病毒.对照组及试验组接种后20~56d没有检测到病毒.将套式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并于参考毒株进行比较,表明该序列具有GPV相应区域的共同分子特征,与GPV参考毒株B的相应序列同源性达93.6%.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典型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对雏鹅的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9.
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的雏鹅,雏番鸭也很易感染.GPV是细小病毒科、依赖病毒属成员、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病毒直径20~22 nm,是目前已知的动物病毒中较小、较简单的病毒之一.该病最早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扬州首次发现,并于1961年用鹅胚分离到病毒[1].自1965年以来,先后有许多国家有类似该病的报道[2],鹅细小病毒病以肠道栓塞为主要特征病变,近年来研究发现,小鹅瘟的发病日龄有所增大,超过30日龄占总发病率的14.3%,这可能与细小病毒毒力增强及基因变异有关[2].为了进一步研究GPV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变异趋势,本研究对本世纪初黑龙江某鹅厂疑似小鹅瘟病鹅肝脏进行GPV分离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鹅细小病毒野毒株分离鉴定及致病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小鹅瘟疑似病料中分离出1株病毒,经电镜观察、血清保护试验鉴定为鹅细小病毒。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病毒所致疾病的潜伏期为8d,病程为1~3 d,病死率达100%,对雏鹅半数致死量(LD50)为0.2 mL 10-5稀释的病毒液。  相似文献   

11.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小鹅瘟病毒B株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得到了1 457 bp的目的片段,并将该片段克隆至pMD-18T simple载体中,再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VP3.经0.1 mmol/L IPTG诱导,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开发相应的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鹅细小病毒不同毒株VP3基因的序列分析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将GPV4个分离株通过PCR技术,从病毒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病毒衣壳蛋白VP3完整基因片段,并与PMD18-T质粒载体连接,转化到感受态大肠秆菌TG1中,提取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和酶切鉴定后,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VP3基因全长1605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不同毒株主要结构蛋白VP3基因同源性较高(95.64%—99.81%)。但强弱毒株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已发表的鹅细小病毒(GPV)B株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PCR扩增GPV吉林分离株主要结构蛋白VP3基因,获得大小为1605bp的核苷酸片段。将该片段纯化后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重组质粒并测序。经过酶切和连接反应,将VP3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了PCR和酶切鉴定。通过脂质体法将pVAX1-VP3转染Vero细胞,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VP3基因克隆成功,与GPVB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2%;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含VP3基因的GPV真核表达载体pVAX1-VP3。提取转染该质粒的Vero细胞RNA,RT-PCR扩增,在1000~2000bp可见一明显DNA条带;间接荧光抗体染色转染细胞,在细胞表面可见特异荧光。  相似文献   

14.
鹅细小病毒VP1与VP3非重叠序列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鹅细小病毒GPVH1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对其结构蛋白VP1与VP3非重叠核苷酸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克隆到表达性载体pGEX-6p-1,经酶切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ED3)plysS进行原核表达,并用SDS—PAGE鉴定,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在表达性细菌BL21中重获得了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5.
参考GenBank发表的鹅细小病毒(GPV)B株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对国内鹅细小病毒分离株H1(GPV-H1)株的结构蛋白VP2基因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并测序。结果表明:H1株VP2的核苷酸序列全长1764bp,编码587个氨基酸,与GenBarrk发表的GPV-B株、GPV-SHM株、GPV-YG株、番鸭细小病毒(MDPV)FRANCE株、FM株的VP2相比,核苷酸同源率分别为98.6%、96.2%、93.2%、80.3%、80.0%,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率分别为98.3%、97.5%、96.1%、88.2%、87.4%。  相似文献   

16.
采用pBlueBacHis2A系统筛选鹅细小病毒(GPV)的检测抗原,利用PCR扩增和双酶切方法分别构建了含有NS2基因和VPl与VP3非重复序列基因的重组质粒pBlueBacHis2A-GPV-NS2、pBlueBa-cHis2A-GPV-VP(1-3),分别转染sf9细胞,得到重组病毒,分别表达出了54ku的NS2融合蛋白和24ku的VP(1-3)融合蛋白。Western-blotting和Dot-ELISA检测结果证实,表达产物具有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重组蛋白在细胞中获得了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对鹅细小病毒(GPV)非结构(NS)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进行定位,本研究设计了覆盖NS1蛋白C末端453 aa~627 aa的7个长约30个氨基酸残基的重叠短肽,并进行了融合表达。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表明,表达的融合蛋白NSb(485 aa~514 aa)、NSc(498 aa~532 aa)、NSd(523 aa~556 aa)、NSe(543 aa~573 aa)、NSf(564 aa~598 aa)和NSg(599 aa~627 aa)能够被GPV免疫的鹅血清识别。将抗原表位区推导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12株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相应序列应用DNAMAN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GPV各株之间的同源性较高,但在强弱毒株和不同地区分离株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GPV和MDPV的NS蛋白中可能存在共同的线性抗原表位区。  相似文献   

18.
根据鹅细小病毒(GPV)B株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对GPV GD-01株的VP3基因进行扩增,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GEM(R)-T后测序,分析了GPV GD-01株VP3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并进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GPV GD-01株VP3基因全长1605bp,编码534个氨基酸(DQ665790),与已发表的GPV、番鸭细小病毒(MDPV)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15%、80.1%,97.78%、89.13%,说明GPV VP3基因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结合亲水性、表面极性、抗原位点分析比较GPV、MDPV VP3基因,为研究GPV和MDPV感染谱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原核表达显示,VP3蛋白的最高表达量占整个菌体蛋白含量的29.9%,经表达条件优化可产生大量可溶性VP3表达蛋白.SDS-PAGE与Western-blot分析显示,表达的VP3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60000,并能与鼠抗GPV阳性血清反应,证明具有一定的反应原性,为进一步研制基因工程疫苗及诊断制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参照GenBank中收录的鹅细小病毒(GPV)B株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扩增广东清远分离株(QY株)NS2基因的一对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出来长约1.5kb的目的片断,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筛选重组质粒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及分析,测序结果表明,GPV分离株NS2基因由135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451个氨基酸。经与B株、DN株、FS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1%、99%和99%;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7%、98.7%和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