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牦牛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旨在研究牦牛源大肠杆菌的遗传进化关系,明确其与人和其他动物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采集来源于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的60份临床健康成年牦牛肛门棉拭子样本,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通过常规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征和16S rRNA PCR检测的研究,确定49株为大肠杆菌。对其中9株牦牛源大肠杆菌进行16S rRNA克隆、测序,经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菌株组内同源性为98.8%~99.9%,与GenBank中其他菌株的同源性为94.0%~100%。结果表明,牦牛源大肠杆菌与牛源菌株的遗传距离最近,与羊源菌株的遗传距离最远,与人、猪、鸭、鸡源菌株的遗传距离较近,其中有2株菌与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和志贺氏菌聚为一支,从遗传进化的关系看其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潜在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江西、安徽地区鸭源大肠杆菌的分布以及致病性情况。【方法】本研究对江苏、江西、安徽地区的病死鸭进行了鸭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运用PCR结合玻片凝集法测定鸭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并进行了18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随后进行雏鸭致病性试验,并对毒力较强和毒力较弱的菌株进行生长曲线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本研究共分离鉴定获得鸭源大肠杆菌74株,鉴定为O1、O2、O18、O78血清型的分别有1、2、2和4株,其余均未定型;18种毒力基因鉴定结果表明,ibeB、yijp、OmpA和mat基因检出率分别为97.3%、97.3%、95.95%和90.54%。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经107 CFU/只攻毒后,74株分离株均引起雏鸭不同程度发病,但仅有2株对雏鸭致死率≥50%。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2株强毒株与2株弱毒株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2株强毒株的LD50分别为104.75和107.375 CFU。【结论】本研究分离的74株鸭源大...  相似文献   

3.
<正>试验通过对四川、重庆部分地区规模化鸭场的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有效防治鸭大肠杆菌病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病料来源。2007年11月份—2008年6月份在四川、重庆部分地区以无菌采集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鸭的心脏、肝脏、脑样品,死亡时间不超过12h。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防治鹅大肠杆菌病并分析其耐药性,无菌采集疑似大肠杆菌感染鹅的肝脏、脾脏等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PCR鉴定、16S rR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细菌为大肠杆菌。通过血清凝集试验,鉴定其主要血清型为O88、O171、O59、O27。应用小鼠对4种血清型代表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的菌株致小鼠发病率为92.5%,死亡率为87.5%,表现腹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淤血肿大且表面有纤维素性伪膜等病理变化。对代表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甲氧苄啶、磺胺异恶唑敏感,对黏杆菌素、美罗塔南等11种临床常用药物高度耐药。研究表明,从辽宁省黑山县分离的鹅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为鉴定引起林麝肺炎的病原,本研究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 rRNA PCR方法从94份患肺炎的林麝肺组织病料中分离鉴定出30株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小白鼠感染试验表明,30个分离株均为致病性E.coli,对小白鼠的致死率为100%。通过PCR方法检测这30株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分离株的10种毒力基因结果表明,其中ompA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0%,显著高于其sat(36.67%)、vat(26.67%)和iucDa(23.33%);而neuC、sitD ep.a、sfa/focCD、afa/draB、iha和sitD chr.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为阴性。结果提示结合常规鉴定方法,16SrRNA PCR可作为临床快速检测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的有效方法。对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毒力基因的检测及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防治林麝E.coli性肺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鉴定引起犊牛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性病原,选择38份采集自阿克苏地区某规模化牛场病牛病料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16S rRNA基因鉴定、动物试验以及PCR扩增等.结果显示,分离株对营养要求很低,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粉红色、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产生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综合生化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鸭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鸭全身或局部感染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在临床上有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腹膜炎、生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脐炎和蜂窝组织炎等病型。本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国内各地的鸭群普遍存  相似文献   

8.
从广东某珍珠鸡场发病死亡的初产珍珠鸡肝脏中分离到一株细菌,经培养特性与生化特性观察,以致病性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结合其16SrRNA序列分析,判定其为大肠杆菌。这是一株不发酵乳糖的致病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9.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鸡的细菌性疾病[1].近来,鸡大肠杆菌病在保定市养殖场及散养户中频繁发生,为了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笔者对该市徐水、清苑、博野、满城等地肉鸡场疑似大肠杆菌病病例进行了病原分离与鉴定、药敏试验和动物实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规模化猪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采用Kirby-Bauer氏法(K-B法)对采自皖西地区12个猪场的76株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的76株病原菌对20种抗生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表现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1.
菌蜕是通过PhiX174噬菌体溶菌基因E的可调控表达而形成的、缺少细胞浆和核酸且无繁殖能力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菌体。这种非变性的灭活方式使菌蜕完好保留了细菌的各种抗原成分和免疫黏附分子,具有优良的免疫原性和固有的免疫佐剂性质以及免疫系统靶向性质。菌蜕的这些生物学特点使其在作为新型非变性灭活菌苗、作为递呈异源抗原的重组疫苗以及作为DNA疫苗甚至药物的载体方面都显现出巨大的研究开发前景。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热敏诱导、pR、pL串联双启动子表达E基因的、具有不同抗性标记和复制起点的系列溶菌载体,比国外用pR或pL单启动子的溶茵载体在K-12株大肠杆菌(如XL1-blue)的溶茵效率高一个指数级。本研究还成功制备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coli,APEC)野毒株的菌蜕,为进一步进行菌蜕疫苗的开发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鸡O2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1型菌毛fimI基因进行了扩增并与国外同源菌株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核苷酸同源性达98.42%,预测氨基酸顺序同源性达98.92%。fimI基因的预测氨基酸序列中仅第46位氨基酸由ALA变为THR,第76位氨基酸由SER变为ALA,其余核苷酸的变化未影响氨基酸的翻译,推测,这种改变是由分离株的差异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OMP、OmpT基因与血清型相关性,对6种血清型(O78、O38、O9、O91、O11、O157)的7株鸡源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外膜蛋白(OMP)和外膜蛋白酶T(OmpT)基因的研究.用N-十二烷酰肌氨酸法提取其外膜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蓝染色,对鸡源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外膜蛋白分型;用PCR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OmpT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7株大肠杆菌共有3个OMP型,其中,分离株5,32,9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2条带组成,为OMP-1型;分离株11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3条带组成,为OMP-2型;分离株14,7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1条带组成,为OMP-3型.这表明同一血清型的菌株可能属于不同的OMP型,而血清型不同的分离株之间却可具有相同的OMP型.PCR检测结果显示7株鸡源大肠杆菌均携带OmpT基因,与GenBank登录的序列比较发现其同源性为91.9%~100.0%,不同血清型菌株间的同源性为91.9%~98.0%.该试验证实了同一血清型分离株之间可发生遗传分化,而不同血清型分离株之间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性;不同血清型分离株间的OmpT基因的同源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证实奶牛附红细胞体的存在及研究其分类学地位,利用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分离纯化的疑似奶牛附红细胞体进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克隆测序。结果扩增出长约1.5 kb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目的片段长度为1 439 bp,其核苷酸序列与国外已发表的牛温氏附红细胞体(E.wenyoni)的16SrRNA基因片段同源性高达97.1%,暂称为中国广西株(E.wenyoniCGX)。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E.wenyoni和其他血营养菌在系统进化关系上组成了一个大的进化分支,与支原体科、支原体属的病原最接近(75%),而与立克次体科的病原较远(55%)。分析结果支持了Nei mark等和Messick等提出的将这类血营养菌划归支原体科、支原体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某地一鹅群发生一种以败血、高死亡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沉郁、不食、下痢等病变特征以内脏器官充血、出血和坏死为主。本文从鹅体内分离到16株细菌经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并进行了毒力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较强大肠杆菌致病性稍弱两菌混合感染致病性最强。恩诺沙星、单诺沙星和头孢氨苄西林对两种菌均为高敏。其余药物为中敏或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从河南省32个县市的典型大肠杆菌病病变的病、死鸡中,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93株,分别对各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本省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为O78、O1、O2,分别占定型菌株的35.14%、18.92%、13.51%,菌株生化鉴定的结果与其致病力强弱和血清型无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PCR方法克隆噬菌体PhiXl74的融菌基因E,将其与温控表达载体pBV220连接,成功构建温控融菌表达盒,设计扩增温控表达盒的2对引物,使其5′端分别与lacZ基因敲除基因的首尾50bp基因同源,使用Red系统同源重组,使用麦康凯平板筛选、PCR鉴定白色菌落,温控诱导融菌蛋白的表达,制备大肠杆菌O9的菌影,并对其融菌效率及免疫保护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温控融菌表达盒,经同源重组成功获得猪致病性大肠杆菌O9温控融菌株,温控表达溶菌蛋白能够成功抑制细菌的增殖,并使活菌数下降3个指数,对小鼠安全性好,皮下免疫组攻毒保护率达到71.43%。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四川省藏香猪源大肠埃希菌致病性、血清型及耐药性情况,从四川省藏香猪养殖场中无菌采集腹泻仔猪肝脏、肛拭子及粪便等组织病料253份中,分离得到155株大肠埃希菌。采用人工感染小鼠致病性试验、玻板凝集试验和KB药敏纸片法分别测定155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血清型及耐药性。结果显示,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155株分离菌中120株有致病性;玻板凝集试验表明120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属于14个血清型,以O111、O147、O109和O119为主要流行的优势血清型;耐药性试验表明120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新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4种药物耐药较严重,耐药率在94.2%~98.3%之间,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6种药物耐药率在44.2%~85.0%之间,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在15.0%~37.5%之间。说明该地区藏香猪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呈多样性分布,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19.
To analyze the pathogenicity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uck E.coli, 27 strains of duck pathogenic E.coli were isolated from dead ducks with the typical characterize of colibacillosis by isolation and cultur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dentification in Xichang city.O serotype identification, drug sensitivity test and virulence associated genes were detected in 27 strains of duck pathogenic E.coli.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redominant serotypes were O119, O86, O126, O142 and O44, which accounted for 55.56%.O119 was the epidemic and pathogenic serotype in this farm, which accounted for 40.74% in 27 strains of duck pathogenic E.coli.Through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of 20 kinds of clinical commonly used drugs, we found that all strains were sensitive to amikacin, gentamicin and polymyxin B.Besides, 10 drugs(ceftriaxone, etc) were lightly sensitive.However, these strains were resistant to 5 kinds of drugs(rifampicin, etc).The detection result of PCR about virulence associated genes indicated that the positive of iutA, hlyF, Iss, IroN, ompT, fyuA, irp 2, Tsh and papA genes were 100.00%, fimC and K 99 genes were 59.26% and 7.40%,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provide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uck colibacillosis,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E.co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