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目的】揭示农牧交错区带状间作农田土壤的抗风蚀效应,为防治农田土壤风蚀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移动式风洞和与之配套的风速、集沙仪测试设备,对3种残茬覆盖地表(小麦留茬,65%盖度,20cm茬高;小麦留茬,76%盖度,30cm茬高;莜麦留茬,90%盖度,30cm茬高)在给定的5个风速(6,9,12,15和18m/s)等级下,其地表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风蚀量随测点距离风洞试验段进口位置(模拟保护性耕作带宽度)的增加(3,3.75,4.5,5.25和6m)所呈现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随测点距风洞试验段进口距离的增加,3种地表在不同风速下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大多于该距离为5.25m时达最大值;不同风速下的风蚀量则随测点距风洞试验段进口距离的增加呈快速下降趋势,在该距离达到5.25m之后,风蚀量的下降趋于平缓。【结论】残茬高度与植被盖度可明显增强地表的抗风蚀能力,当保护性耕作带的宽度达到5.25m以后,其抗风蚀效果更加稳定和显著。 相似文献
2.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麦薯带状间作农田土壤抗风蚀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麦薯带状间作农田土壤的抗风蚀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措施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土壤含水率0.22%~2.6%,增大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0.03~3.81 cm,降低近地表风速6%~46%,减少土壤风蚀0.5%~84%.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耕带有效抗风蚀宽度为5 m. 相似文献
3.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小麦发生杂草30余种,较传统耕作杂草发生密度增高31.8(~42.6%,频度增加13.3(~31.6%。2年生及多年生杂草发生程度已构成灾害。试验采用化学除草在苗期茎叶喷雾用2,4-D丁酯、二甲四氯、护麦、骠马,抑阔宁+骠马、护麦+阔莠克、2,4-D丁酯+骠马除草剂配伍组合收效显著;机械除草用浅旋+中耕除草收效显著;机械与化学相结合用浅旋+化学除草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风蚀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风蚀气候因子、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对策,提出了以实施保护性耕作为主,辅之以间作、轮作的防治风蚀措施.这种措施既能发挥保护性耕作带残茬降风速、保水土、抗风蚀的作用,并对翻耕带形成保护;又可满足地区种植结构,解决保护性耕作带来的杂草防治和农家肥施用难题,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现状,提出了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并从土壤耕作措施,覆盖耕作和种植保护性作物三方面提出了黑龙江省加强保护性耕作改革的具体措施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小麦田间发生杂草30余种,杂草发生密度较传统耕作增高31.8%~42.6%,杂草发生频度增加13.3%~31.6%,2年生及多年生杂草发生程度日益严重。杂草普查(踏查和定点观察法),在借鉴加拿大保护性专家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化学除草(播后苗前、生长季、收获后)、机械除草(播前、苗期)、人工除草、农业轮作等除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除草在苗期茎叶喷雾用2,4-D丁酯、二甲四氯、护麦、骠马,抑阔宁+骠马、护麦+阔莠克、2,4-D丁酯+骠马除草配伍组合效果比较好,收获后用草甘膦进行秋季灭草效果比较好;机械除草用浅旋+中耕除草效果比较好;机械与化学相结合用浅旋+化学除草及综合除草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农牧交错带长期免耕下作物减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对覆盖和不覆盖条件下少免耕与翻耕莜麦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无覆盖的条件下,免耕处理出苗率指数大于翻耕处理,且2006年深松处理出苗率指数(0.0840)与翻耕处理(0.0705)差异达显著水平;2)免耕与深松无覆盖处理根冠比大于翻耕处理;3)免耕无覆盖处理生物量及产量均显著小于翻耕处理;深松无覆盖处理根系生物量显著大于翻耕处理,但地上部生物量与产量小于翻耕处理,且产量差异显著,2005、2006年分别降低了15.8%和10.0%;免耕与深松无覆盖处理千粒重均大于翻耕处理,但差异不显著,2005年分别为19.7、18.9和17.6 g;4)免耕覆盖处理生长明显改善,但生物量及最终产量仍显著低于翻耕处理,2006年产量与翻耕处理相比降幅达19.7%,免耕覆盖处理对于莜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免耕耕作措施本身对莜麦产量的影响;深松覆盖处理生长状况及产量与翻耕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覆盖下的深松(行距50 cm,深度40 cm,隔年进行)是适合农牧交错带的少免耕模式。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除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取踏查和定点观察法,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玉米田进行杂草普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化学除草(播后苗前、生长季)、机械除草(播前、苗期)、人工除草、农业轮作等综合除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玉米田杂草发生密度较传统耕作高31.8%~42.6%,农田杂草发生频率增加13.3%~31.6%,二年生及多年生杂草发生程度日益严重。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用莠去津、乙草胺、乙草胺+莠去津,苗期茎叶喷雾使用玉农乐、玉农乐+2,4-D丁酯效果比较好;机械除草用浅旋+中耕+深松除草效果比较好;机械除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综合除草效果均比较好。 相似文献
9.
10.
阴山北麓广大农牧交错区由于人口增加,草原低洼地已被开垦殆尽,近年来,草原上大量坡地被开垦为坡耕地。由此带来的生态恶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腮吾素嘎查为例,研究了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草原坡地开垦对土壤侵蚀、植被数量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草原坡地开垦后,土壤侵蚀严重,春季以风蚀为主,夏季以水蚀为主;②草原坡地开垦造成植被发生明显变化,猪毛菜、刺藜、黄花蒿、绳虫实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占据主导地位,而多年生优良牧草克氏针茅、羊草和冰草等相对较少;③草原坡地开垦使土壤肥力大幅下降,并且逐渐粗质化。草原坡地开垦第1年,土壤侵蚀量增加5倍以上,肥力下降30%,植物组成明显变化,开垦第4年,土壤肥力下降约50%,植被稀疏,此时已经不适合继续耕种,被大量摞荒。这些被摞荒的坡耕地由于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剧烈,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而且成为沙尘暴源地,给北方的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保护基本草原必须严控草原开垦。 相似文献
11.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农田的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方法】以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和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为例,分别计算土壤固碳量、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农业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系统计算其温室气体净排放。【结果】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其中,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固碳潜力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 955.07 kg C&;#8226;hm-2&;#8226;a-1,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固碳能力最小,仅提高了1 492.26 kg C&;#8226;hm-2&;#8226;a-1,传统耕作模式(CK)则减少了173.70 kg C&;#8226;hm-2&;#8226;a-1;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CO2排放当量(CO2-eq)排放总量平均为5 259.25 kg&;#8226;hm-2&;#8226;a-1,而CK的CO2-eq排放总量为5 367.96 kg&;#8226;hm-2&;#8226;a-1;4种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均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物资投入环节,其中氮肥投入为主要的排放促进因素。综合计算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不同,CT2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其CO2-eq减排量为1 897.56 kg&;#8226;hm-2&;#8226;a-1,而CT3则最小,其CO2-eq减排量为225.75 kg&;#8226;hm-2&;#8226;a-1,而CK模式则为-6 004.87 kg&;#8226;hm-2&;#8226;a-1。【结论】吉林省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SOC含量,且抵消了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温室气体的汇,而传统耕作没有提高SOC含量,没有抵消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一个温室气体源。 相似文献
12.
13.
为提高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黑龙江省77个县(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纯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平均得分0.920;规模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平均得分为0.975;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水平较高,综合效率平均得分为0.898,有33个县(市)行政单元的用地处于DEA有效,占全省市县的42.85%,土地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较少,但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属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分析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右玉县的区域概况,阐明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意义,探讨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为基础,采用陈明星的象限图方法,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其关系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部分工作人员(30人)为样本,以调查问卷和小型座谈会的方式,对保护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保护区的相关情况、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等进行调研。深入分析调研数据认为: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管理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依据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并结合中国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政策有待日趋完善的现实,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改进策略,认为:保护区需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工作人员的培养,保护区需要发展多元化经济,国家急需出台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出台全国性湿地资源保护法、拓宽湿地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渠道、明确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清晰湿地资源权属等),相关部门需要增加湿地保护资金的投入。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发展了多种类型的土地合作社,探索了以合作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道路.该研究从理论上归纳了这些土地合作社的类别,比较和评价了这些合作社的作用,根据它们的优势选择出适合黑龙江省农业发展需求的土地合作社类型.这对于明析黑龙江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思路,完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天蚕的利用价值和保护价值
天蚕是属天蚕蛾科柞蚕属的一种珍稀的野生绢丝昆虫,俗名野蚕、山蚕、日本天蚕、乌苏里柞蚕。天蚕茧经缫丝所得的天蚕丝呈天然绿色,天蚕丝的横断面呈棱形,并折射阳光。因此在阳光照耀下,能泛起五彩缤纷的光泽,十分和谐悦目,天蚕丝被誉为“丝之钻石”。天蚕丝织物在Et本被视为高雅华贵的珍品。在国际市场上天蚕丝价曾高于家蚕丝价30倍,当前仍为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对传统的耕作技术进行改革的问题。通过几十年的试验,以少免耕和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黄河流域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较为广泛的应用,丘陵沟壑区坡地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旱地的玉米整秸秆全程覆盖耕作和旱地小麦留高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基本成熟。以往的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局部地区温度低阻碍农作物种子萌发、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缺乏适合区域特点保护性耕作机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黄河流域的应用推广,但从总体上看,该技术在黄河流域仍然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杭州西湖莼菜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莼菜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杭州西湖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莼菜种群和群落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西湖莼菜保护区中间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低于近岸区域,而莼菜的盖度高于近岸区域;莼菜的群落结构和无性繁殖方式可能是导致低的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