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赣棉杂11号是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将M610(赣棉47系×中间材料)×K158配育而成的非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高产、多抗,2006-2007年参加江西棉花区试.2008年3月通过江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赣审棉2008001。  相似文献   

2.
赣棉杂109是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和九江鑫田农作物良种研究所合作选育的高产、优质转基因杂交棉新品种。2010年3月获得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09第038号]。2010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赣审棉2010001]。  相似文献   

3.
赣棉11号原种生产及其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棉11号系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选育出的棉花新品种,2000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2003连续两年被江西省列为棉花首推品种,根据各地近两年来的种植表现,各地普遍反映该品种:丰产性能好:籽棉一般单产为4125kg/hm2,最高籽棉单产可达6375kg/hm2。纤维品质优:2 5%的跨长31mm,比强>22 5cN/tex,马克隆值3 7~4 5。抗逆性强:高抗枯萎病,病指<7 6,抗倒伏。该品种生育期约130天,属中熟类型陆地棉品种;单铃5 0g,衣分42%,叶色较淡,棉红铃虫卵量较其它品种少,避虫性能好。已被中国科技部、农业部列入重点“推广农业技术”计划。…  相似文献   

4.
赣棉杂1号在德安的种植表现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赣棉杂1号系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杂交棉品种,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2007年德安县连续3年试种、示范推广,该品种具有综合性状好,抗性好,产量高等特点,深受广大棉农欢迎,2007年成为江西省棉花首推品种。1品种特性赣棉杂1号全生育期130 d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我省棉花新品种选育和扩繁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吴济森,汪学凤(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九江33210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棉花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选后育成赣棉5号、6号、7号、8号、9号等棉花新品种。其中赣棉6号1989年在长江流域棉花...  相似文献   

6.
1试验概况 2011年江西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分A和B两组,均以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选育的赣棉杂1号为对照,A组参试品种有江西雅农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选育的雅杂棉10号、江苏省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泗阳226、江西科隆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科隆8号、江西彭泽县农业局张根培选育的杂1028、江苏徐淮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徐D619、湖南隆平高科亚华棉油种子有限公司选育的X179、浙江省慈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慈杂11、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选育的KRZ011、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选育的ZHM07D4、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选育的赣杂棉0906、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JN20-08;  相似文献   

7.
泗抗3号是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选育的集高产、优质、抗病虫、适应性广于一体的杂交棉新品种。2001~2002年参加江西省棉花区域试验,2003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2005两年被江西省农业厅确认为江西棉花主推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8.
赣棉KS002是由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选育的中早熟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由GM11-16与ZM98 杂交组配而成,于2018年通过江西省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虫以及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赣棉8号是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于1983年从赣棉5号中按系统育种程序,结合定向筛选培育鉴定的方法育成的。1991年3月经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同年9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填补了江西省耐旱棉花品种的空白。1991年已示范推广2000公顷。  相似文献   

10.
赣棉6号(原名赣棉85-6)棉花新品种是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于1983年采用赣棉5号(原名赣棉78-7)与科遗181杂交,经单株选择,连续两年南繁加代后,按照常规育种程序不断培育而成。该品种经几年来的试验、鉴定和示范,证明具有苗期抗逆,抗病力强,主茎粗壮,根系发达,结铃性强,桃大,早熟,耐旱,高产,优质等特点。1990年3月经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准予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廷佺 《中国茶叶》2005,27(5):18-19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资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  相似文献   

12.
茶树新品种名山早和名山白毫在信阳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晓  杨洁  高俊峰  郭桂义 《茶叶》2004,30(1):43-45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名山早、名山白毫两个新品种在信阳的区域适应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名山早、名山白毫发芽期与对照相当,均为早生种:抗寒性、抗旱性与对照相当;适制绿茶:产量名山早与对照相当,名山白毫显著高于对照。两个品种均适于信阳茶区及江北茶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于2008~2009两年在乌兰察布市进行了"壹分地"种薯繁殖模式的推广试验。结果表明,壹分地工程的实施经济效果显著,每667 m2扣除微型种薯款,产值为2752.8元,增收1902.8元,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壹分地工程的实施既考虑了本地高产优势品种克新1号,也考虑了今后需要推广的适宜本地种植的康尼贝克等品种,可以逐步实现品种多样化,保障马铃薯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壹分地原种推广田植株生长状况以及产量的调查,原种推广田植株生长状况良好,667 m2平均产量为2878.4 kg,增收2028.4元。充分说明了壹分地推广模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茶树杂交新品系"浙农8-8"、"浙农6-10" 选育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福鼎大白茶×浙农12"、"福鼎大白茶×浙农109"人工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优质、高产茶树新品系--"浙农8-8"、"浙农6-10".品比试验表明:浙农8-8发芽期中偏早,浙农6-10发芽期中等;均适制红绿茶,品质超过或相当福鼎大白茶;两品种小区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春夏茶多酚含量均低于福鼎大白茶,氨基酸含量比福鼎大白茶高,咖啡碱含量浙农8-8春夏茶均比福鼎大白茶高,浙农6-10比福鼎大白茶低;抗寒性两品种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抗旱性比福鼎大白茶稍弱;抗虫性比福鼎大白茶略强,抗病性浙农6-10比福鼎大白茶略强,浙农8-8略弱.  相似文献   

15.
“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南益阳茶厂2008年生产的金湘益砖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金花"菌,接种至2008年一品茯茶的原料上,控制环境条件让它"发花"。从发花散茶中分离到一类"金花"菌,经过继代纯化,选取一株长势较好的"金花"菌作为供试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有性型和无性型形态,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菌株的子囊孢子(有性阶段)和分子孢子(无性阶段),同时结合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DNA序列分析,确认该菌株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采用“三良”模式和“五精”栽培技术,即“良种,良方,良法”和精选良种,精细整地,精确施肥,精量播种,精心管理技术,创造了2001年黑龙江省大豆小面积667m^2产307.9kg的实产最高纪录。说明了技术要点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苦丁茶资源及四川民间苦丁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丁茶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绿色饮料,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本文对苦丁茶资源饮用历史考证、民间多物种利用以及四川民间苦丁茶物种生长生态特性、育苗栽培、制造工艺、饮用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合评述,并进一步展望其开发的市场前景和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龙锦一号田间自然变异产生的转绿型白苗“龙白—1”、“龙白—2”的外部形态特征、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苗突变体“龙白—1”形态上与龙锦一号一致,产量持平;而“龙白—2”株高降低,分蘖减少,生物产量明显减少。生育期推迟,减产65.7%。  相似文献   

19.
云南大叶茶与汝城白毛茶杂交后代的RAPD亲子鉴定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分子标记技术 ,对云南大叶茶 (C .sinensis)与汝城白毛茶 (C .ptilophylla)进行人工杂交所获得的F1代植株进行了亲子鉴定。结果表明 ,13个随机引物在第 1个杂交后代( 1F1)中共扩增出 80条RAPD谱带 ,其中 79条能在双亲中检出 ,另 1条为 1F1自身的特异带 ,卡平方检验表明在 1F1中扩增出的谱带数与亲本中各对应位点所显示的谱带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第 2个杂交后代( 2F1)中共扩增出 75条谱带 ,在第 3个杂交后代 (  相似文献   

20.
积极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稳步实现“量”与“质”的转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水稻生产古国,也是水稻生产大国和稻米消费大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8年中国水稻总产、种植面积分别占全世界的34.5%、21.4%,单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三项在世界上排名分别列第1、2、7位。稻谷总量达19297.1万吨,列世界第一,每hm2平均产量6059.2kg,虽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却排在澳大利亚、埃及、西班牙、韩国、日本、美国等国之后,列世界第七,与世界最高水平差距很大,平均每hm2低4248.5kg,低41.2%;再从稻米出口量上看,1996年世界大米出口1793万吨,占世界稻米生产量的3%,主要出口国却是泰国(出口份额30%)、美国(15%)、印度(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