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现代化温室进行寒地水稻育种加代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育种手段和新材料开始应用在水稻育种中。目前,北方不少水稻育种研究单位建立了现代化温室,进行冬季水稻育种加代,这不仅加快了育种进程,更主要的是减少了南繁时种子携带检疫性病虫害以及草害相互传播。但是由于初期掌握的时间不够准确,温度、光照等条件控制不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水稻稻瘟病抗性同步筛选在非温室加代育种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1984~1989年将稻瘟病抗性筛选与水稻非温室加代育种技术相结合,进行苗期人工喷雾接种和穗期自然诱发鉴定,F_2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累计筛选出中抗以上组合167个和材料426份,分别占筛测总数的68.44%和67.83%;并育成了89-15(8204/早单八)等丰产、早熟、抗病的新品系。实践证明,在水稻非温室加代过程中,采用稻瘟病抗性同步筛选,可增强选择压力,逐步去除感病个体,使抗病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逐代增加,如结合农艺性状的选择,可加快早熟、丰产、抗稻瘟病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3.
周阳 《世界农业》1993,(10):13-13
英国小麦育种目标是由当地的小麦生产特点以及国内、外市场对小麦品质的要求决定的。 1.育种途径 英国的小麦育种多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后代选择采用系谱法。杂交一般在冬季温室进行,F_1种在温室,杂交和F_1可以在一年内完成。此外,采用一粒传,在人工气候室加代种植,一年完成3代。回交在温室进行,一年2—3代,育种速度快。常规育种技术与生化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密切配合。 2.品质育种  相似文献   

4.
资讯看点     
拜耳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了玉米育种温室德国拜耳集团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了玉米育种自动化温室,这个温室耗资约1亿美元,将成为拜尔集团全球玉米的作物育种中心。这座位于亚利桑那州马拉纳(Marana)的温室面积约27870 m^2,温室内的水可以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多倍体水稻全生育期智能育种工厂通过对光谱、光照度、光照时长、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方面的调控,实现了室内一年3~4代的加代快繁;其次在多倍体水稻种质创建以及杂交选育中可抛开季节性限制进行水稻倍性形态学鉴定以及杂交种胚挽救苗的繁殖;利用花药培养单倍体快速加代稳定的同时,结合基因芯片进行基因检测等高科技育种辅助手段,在智能育种工厂里淘汰含不良性状的单株,保留含优良性状的单株移栽到大田进行扩繁和鉴定,最终选育出达到育种目标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智能温室进行一年加三代并结合混合法选择的育种技术及实践,既减少了育种投入,又使育种年限缩短2~3年,选育效率显著提高,是加速水稻新品种选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就地利用智能温室进行一年加三代并结合混合法选择的育种技术及实践,既减少了育种投入,又使育种年限缩短2~3年,选育效率显著提高,是加速水稻新品种选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 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杂种优势的利用——选育和应用杂交种,对于大幅度地提高玉米产量具有其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玉米制种困难、繁育系数较低,限制了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育种工作者为了加速育种进程,采取南繁加代,虽可达到一年两代的目的,但亦有许多困难。若用于良种繁育,成本太高,难以采用。若采用温室或塑料大棚加代,亦是造价昂贵,不便推广。过去虽有人报道采用土法(温床育苗、冷处理种子等)可以进行玉米就地加代,也终因多种原因而未能推广应用。根据豫北的气象条件,自1984年以来,我们连续三年采  相似文献   

9.
加代是育种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节水抗旱稻新种质的创制需要进行多次结合抗旱性筛选的加代。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对育种工厂建设和应用进行了详细描述。节水抗旱稻育种工厂主体为一座以钢结构骨架搭建的玻璃温室,内部依次连通播种育苗室、人工光温控制室和抗旱鉴定筛选室,3间分室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条件均可控。以‘沪旱6220’的创制为例,介绍在育种工厂内进行种质创新的应用。节水抗旱稻分离群体材料在育种工厂种植,结合密直播、短日照处理,并通过节水抗旱性筛选和“一粒传”等系列手段,在正常水田结合高世代产量、米质等选择,明确株系的综合表现,实现了在上海1年3—4次的加代。‘沪旱6220’的应用情况表明,该品种的大面积试种与推广可有效缓解水稻生产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保护黑土层,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选育经过 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1972年承担吉林省科技厅下达的“农作物远缘杂交研究”项目,1972-1975年开展基础研究,1976年转野生植物“菰”基因获得成功,创制了大批崭新的水稻新资源,通育318是利用转“菰”基因后代材料以2437为母本,2208为父本进行杂交错,后代通过温室加代、集团育种方法和田间鉴定选择,于1996年选育而成。2000年推荐省区域预备试验,2002年完成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3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沈阳地区春小麦就地夏播加代研究孙淑兰,隋国民,杨廷伏,孙燕,吴禹(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育种所)为了尽快地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加速育种进程,目前国内外普遍开展了加代技术的研究,国外利用温室进行加代的研究较多。我国一般是采用露地加代,进行南繁北育,为进一步节省...  相似文献   

12.
玉米南繁育种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海南岛地处热带,具有充足的光、热资源,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非常适宜玉米的生长发育[1,2]。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我国玉米北种南育的重要基地,进行育种材料的加代和良种繁育。南繁加代对玉米育种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它可以加快育种材料的世代选择,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同时也可以解决翌年生产中紧缺的原原种和原种,  相似文献   

13.
汴稻1号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高产、优质、抗病为主要育种目标,利用系谱法与集团法相结合的育种技术,经过多点试验,海南加代,层层优选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水稻新品种。通过省区域和生产试验表明,平均比对照增产11.2%。2016年7月通过河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14.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稻超高产育种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目标性状的选择和评价过程。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落后于实践,这种局面长期制约了水稻更大范围内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本文简要地分析水稻超高产育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评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属于育种技术发展进步的核心问题。从南繁加代、本地温室加代和幼胚离体培养结合温室加代3个方面论述了大豆快速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加快我国大豆育种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稻高效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水稻育种中,采用高新技术+常规技术+异地加代,使优质、丰产、早熟、抗病等优良基因经过重组,在育成品种中得到聚合,1998年配组合,1999年选出稳定品系,2002年通过品种审定。整个育种过程仅用了4年多时间,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快速高效。  相似文献   

17.
新疆春小麦育种材料冬季温室加代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加快小麦育种进程方面,国内外采用了遗传工程、组培、辐射等高新技术,但常规育种仍是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1].常规育种年限长,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曾南繁加代,但南繁加代材料易遭自然灾害.就地利用玻璃温室,辅以人工光、温,一个冬季可繁育二代,实现了一年三代,缩短了育种年限.本所研究员吴振录曾利用玻璃温室对春小麦育种材料进行加代,选育出新春2号、新春6号和新春7号等品种.我们将多年温室加代经验和技术简要归纳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水稻育种发生了两次大的突破:第一次是50年代开始的"矮秆多穗育种"(即"矮化育种",下同);第二次是70年代开始的"半矮秆穗粒兼顾育种"(含杂种F1代优势利用--"杂交稻育种"和杂种非F1代优势重组的纯合利利用--"理想株型育种",下同).这两次水稻育种突破都首先发生在我国,都是以提高经济系数为主要增产途径,即第一次绿色革命.这两次突破使水稻育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我国及世界的水稻生产发生了两次大的飞跃,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对粮食的需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小麦“三系”育种工作中,从1976年起以昆明为主要地点进行了夏播加代(还利用海南岛和校内温室及云南元谋冬播加代),对育种工作起了促进作用,加快了工作进程。现仅将昆明夏繁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夏繁对杂交优势利用育种工作的作用(一)不育系的转育和增代:  相似文献   

20.
水稻超高产,特优质株型模式的构想和育种实践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笔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在生态育种前两个株型育种发展阶段的基础止,积极开展半矮秆“早长”超高产特优质类型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表明,以“早长”为主导的超高产特优质株型育种,可认为是我国水稻育种科学研究向前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水稻育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都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