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抚仙湖流域旅游规划用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遥感监测技术和样地调查的方法,选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生物丰富度、生物量、植被覆盖率5个评价分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指标对云南省抚仙湖流域的旅游规划用地进行了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并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做出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了森林公园科普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从资源禀赋、开发条件和旅游消费价值三个方面,选择美感度、丰富度、完整性等16个评价指标,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结果表明:准则层权重值排序为资源禀赋Y1(0.626 7)旅游消费价值Y3(0.279 7)开发条件Y2(0.093 6);指标层总排序权重前五位分别为科普价值X6(0.229 4)稀缺性X5(0.122 6)趣味性X16(0.119 4)独特性X2(0.106 6)体验性X15(0.064 2);选取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实证地对该评价体系进行校验,结果显示该评价体系能够反映森林公园科普旅游资源品质的高低,具有可行性。结合分析结果,提出森林公园科普旅游体验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城镇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小镇的主题化开发和建设已成为城镇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以遂宁市卓筒井镇为例,通过对卓筒井镇旅游资源特色的分析,从卓筒井旅游小镇的主题确立、主题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研究探讨了主题旅游小镇塑造与开发的主要措施,为旅游小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状况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珠三角9个城市现有森林资源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城市群、城市圈和城市单体森林建设水平3个一级指标以及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单体的国家森林城市达标率、森林小镇达标率、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态公益林比例、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比例、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等24个二级指标,多方面、多层次评价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状况。评估结果,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状况综合得分为0.8678,建设状况良好,接近优秀。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城郊旅游小镇的开发脱离不了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把城郊旅游小镇的开发研究放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有利于城郊旅游小镇制定更好的开发策略,同时也能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对城郊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解析和关系梳理,结合城郊旅游小镇的形成过程、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出了城郊旅游小镇开发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城郊旅游小镇的旅游价值和城镇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6.
山地型森林康养小镇是以山地地形为基础,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开展一系列康养活动提供良好条件的特色小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与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4个维度构建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结合FAHP法划定评价等级,对泰安古镇康养旅游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山地型森林康养小镇资源特点,该评价指标体系比传统资源评价体系更具适应性,指标更加完备、体系更加完善。(2)泰安古镇森林康养资源属于三级康养资源,经综合评分后划定优、劣势指标,提出该镇康养旅游规划发展无序、康养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康养基础服务设施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休闲经济的产物,温泉旅游保健、养生、时尚的特性,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从温泉养生和休闲旅游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武义温泉旅游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如何提升武义温泉养生旅游品质和知名度,探讨了武义温泉养生旅游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提升武义温泉养生旅游品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与进展的研究,结合勐蚌村自然、人文概况,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勐蚌村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完成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计算,结合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人口学变量、信效度、差异性、满意度均值等进行分析,综合指标权重值与满意度对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乡村历史文化等5项指标权重高于平均值,山水风光等7项指标游客满意度高于平均值,及不同学历、年龄、职业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对资源、权重、满意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民风民俗等3项优势资源,传统民居等4项过渡资源,卫生条件等4项机会资源,客源市场等2项弱势资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腾冲勐蚌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克里金插值模型对海口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利用改进型土地利用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对景观稳定性综合评价,得出:(1)2010—2015 年,海口市生态环境整体良好,各行政区景观稳定性差异显著,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各行政区景观均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景观稳定性遭受影响;(2)2010—2015 年,海口市城镇建设不断扩张及国际旅游岛战略不断推进,景观稳定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Ⅴ及景观稳定区消失,Ⅰ级景观稳定区和Ⅱ级景观稳定区面积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0.
森林旅游资源潜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运用特尔菲法建立森旅游资源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制定各个指标的等级评价标准;提出森林旅游资源潜力评价的平均值加权求和法和二层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对5个评价对象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驼梁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驼梁自然保护区生态风险受体与风险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生态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基于旅游开发的整体生态风险处于"轻度"风险状态,其中,旅游客流量增长率和废水处理率是目前制约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正常发挥和旅游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提出构建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选取具有全面性、主导性、区域性、差异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分别在森林基本因子、防护林资源、原始林资源、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选取24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统计出森林基本因子指数、防护林资源指数、原始林资源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行加权计算形成综合评价指数。评估结果表明,区域森林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为1.06,达到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3.
王楠 《林业科技情报》2012,(3):86-87,89
本文以三亚市现有的温泉旅游景观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温泉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以及资源整合方案,以期为三亚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后续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了19个影响温泉旅游体验的假设因子,并将其细化为对长沙市的温泉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的问题加以验证。调查结果显示:这19个假设因子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可以作为温泉旅游体验因素的探索性结论,同时分析众多因素,用主成分法从19个影响因子中萃取了5个公因子。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四川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相近、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差异的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于干旱末期,调查了四川盆地丘陵区13对乡镇(森林覆盖率高的乡镇森林覆盖率为28.26%~56.23%,平均为38.22%,相对应的低的乡镇森林覆盖率为5.65%~27.10%,平均为16.41%)内的溪河流量、堰塘和水井干枯情况以及人畜饮水现状。结果表明,在干旱季节,森林覆盖率低的乡镇溪河断流率平均为69.1%,断流天数平均为52 d;而覆盖率高的乡镇溪河断流率平均为25.5%,比前者少43.6%,断流天数平均为35.3 d,比前者少16.7 d,溪河平均断流起始时间比前者推迟17.3 d。森林覆盖率低的乡镇堰塘、水井平均干枯率分别为62.5%、70.0%,新打水井中,出水井率为48.2%;而覆盖率高的乡镇堰塘、水井平均干枯率分别为40.9%、43.7%,比前者分别低21.6%、26.4%,新打水井中,出水井率为57.7%,比前者高出9.5%。人畜饮水困难数占总人畜比例,覆盖率高的乡镇比覆盖率低的乡镇分别少24.0%、23.2%。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吉林泉阳泉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矿泉景观区,其自然环境优美,景观资源丰富并且地缘优势突出,开发条件优越,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着重分析了吉林泉阳泉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现状,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对吉林泉阳泉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属性和生态价值进行了科学的评估,结果表明:吉林泉阳泉国家森林公园综合评估分为80分,故建议保留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时以勘察数据为基础整合优化自然资源,科学、高效推进保护地建设。以期为编制《吉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和《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十四五”规划》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江西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对三清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进行综合规划评价,从规划布局、规划时段、规划容量进行基本分析,对旅游项目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对不同阶段的旅游影响有着不同的认知。本文以竹林生态旅游热点地——蜀南竹海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对33项指标变量进行公因子提取,再通过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划分出对旅游发展持不同态度的3类居民,并对其进行了旅游影响感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普遍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尚未形成反对者。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是在对太寺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普查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GB/T18005—1999),从森林公园森林资源评价,生态建设适宜度和敏感度评价等三个方面对太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等级评价,评价结果不仅为太寺森林公园发展模式提供参考,同时带动了区域生态、经济、社会三者之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肖慧 《绿色科技》2020,(3):203-205
指出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热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攀升,旅游人数逐年升高,旅游地接待游客量随之增加。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旅游资源消耗严重、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旅游地环境承载量超负荷等,严重制约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业生态环境的防治已刻不容缓。以洛阳市旅游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洛阳市近年旅游业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探讨了洛阳市旅游业生态环境防治对策,以期为改善旅游业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