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森林生态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兼论刀耕火种的分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刀耕火种(Slash-and-Burn)是一种古老和原始的经济生产方式,又称作生荒耕作制,是撩(撂)荒耕作的主要形式,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人类由只能以“天然产物”作为食物的“攫取经济”,跨入到能进行食物生产的“生产经济”阶段(1);表明人类在物资和能量的富聚上,已由非稳定能量来源的狩猎──采集经济层次递进到准稳定能量来源的斯威顿经济层次(2),并在人口、生境和技术变革影响下,有向被其他经济生产形态替代的发展趋势。以现存于中国和世界其…  相似文献   

2.
试论当代的刀耕火种——兼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欲探讨刀耕火种的生态学性质及其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刀耕火种原始残余质疑不少人认为,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原始残余。一般而言,论据不外如下几点:1.刀耕火种多见于原始民族之中;2.刀耕火种生产工具原始简陋;3.刀耕火种耕作粗放;4.刀耕火种总是与采集、狩猎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人口、生态与我国刀耕火种区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口、生态与我国刀耕火种区的演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建革一、引言“刀耕火种”,是唐以前汉语言文化中出现的词汇,代表的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民族以本地区较为集约化农业和文化为出发点,对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农作法的称呼,其词汇本身体现了以北方汉文化为...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变革,具有悠久的历史。大体说来,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的规模很小,耕作方法极其粗放,一般是先砍倒树木,放火烧光,利用磨制的石犁、石锄开荒耕种,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考古》的前几期中,我们拜读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地区现存的“刀耕火种”农业的研究文章。本文介绍的是非洲南部赞比亚比姆巴地区的一种称为特殊的原始农耕制度。作者从生态系统、耕作与迁徙过程、食物的构成以及劳力的分配等方面对这种农作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对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早期农业的发展阶段及耕作过程的比较研究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译自丹麦国家博物馆英文杂志《工具与耕作》一九八五年二月号(总第五期)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开始种五谷杂粮。通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那么,农业技术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 远古的人们,最初是把庄稼的种子随意播在地上,任其生长,有收则收,无收就丢。对于草木繁茂的地方,放火烧出一片空地,撒下一些种子,收与不收,全靠“天爷”主持了。后人称这种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7.
潞西市西山乡是一个以景颇族为主的山区乡,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甚至有的地方至今还在沿用着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导致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相似文献   

8.
《古今农业》2005,(3):71-71
(本刊讯)南京大学历史系刘兴林副教授所著《史前农业探研》一书,最近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分“史前农业的发生”、“动物的驯化与农业的起源”、“史前稻作农业”、“史前旱作农业”、“史前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史前先民的食物构成与粮食加工”、“原始农业宗教与文化”、“史前农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起源”、“史前农业研究的展望与思考”九个方面,对史前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橡胶林与西双版纳刀耕火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长期进行着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业。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减少,原来刀耕火种中土地休闲周期大大缩短,造成土地肥力恢复不及,于是刀耕火种的改进被提到议事日程。当地群众正积极地寻求各种土地耕作方式来保持土地肥力,提高单位土地上的产出。发展橡胶林已成为当地群众刀耕火种改进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基本温饱的解决,发展橡胶林已成为通过创收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并满足在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群众新的需求,由此,橡胶林已成为西双版纳刀耕火种的一种替代作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的同志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认为我国原始农业除经历了刀耕火种(砍倒烧光)和耜耕二个发展阶段外,末期还出现了犁耕的萌芽。这一看法比较符合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刀耕火种农业是原始农业发展的最早阶段。这方面的考古学资料比较缺乏,民族学资料也只是一些孑遗,不能视为这一时期农业生产面貌和技术内容的完整缩影。解放前,我国有十多个少数民族在农业生产中还保留有刀耕火种的方法。如居住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佤族,在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耕地有旱地、水田、园地和轮歇地之分,旱地都是山地,耕作十分粗放。有一种刀耕火种地,耕种方法是把山坡上的树木灌丛砍倒烧光,不犁不  相似文献   

11.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7,(5):154-155
畲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客”、“山哈”,古称“人”或“畲民”。他们被称为“畲”,是在唐代。刘禹锡《竹枝词》有“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句;李商隐《赠田叟》诗曰:“烧畲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展现了畲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情趣。“畲”字本指放火烧荒以肥田,休耕轮作养地力的耕作方式。顾炎武称畲民“椎结跣足,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概括了畲人生产与生活的特点。汉代以后,由于中原人陆续大量南下,畲人受排挤而长期固守在山林篁竹之中,劳动、生活均极艰辛。他们在雷、蓝、盘、钟…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是对现有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探索中取得成功的一次尝试,是主要适用于干旱地区的一种新的耕作方式。它的特点是:用大量(不少于秸秆量的1/3或不少于秸秆长度的1/3)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通过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一、保护性耕作的有益效果保护性耕作,能够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传统耕作方式在给予人们收获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北部干旱地区,由于传统的“耕、翻、犁、耙”耕作方法,使大…  相似文献   

13.
王丽 《农技服务》2003,(10):57-57
<正> 旱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全新的、以免耕为主要内容、被相关专家形象地称之为“懒汉种田”的耕作模式。 旱地保护性耕作与强调深翻,深松、加深活土层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迥然不同,它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耕作,将作物秸秆残茬留于地表。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尽量不翻耕,留下秸秆残茬覆盖田面;使用茬地播种机播种,随种子播种深施  相似文献   

14.
海岱文化区的命名,是对山东大部分地区和江苏淮北地区的史前文化有了相当认识,明确了它的发展序列,与其它地区史前文化的面貌和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此条件下,才提出来的,这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进一步促进对这一文化区的史前史的研究。海岱文化区史前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据目前了解的是由北辛文化发展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由于岳石文化的农业考古资料甚少,只得暂不论述。北辛文化之前,近年来在临沂地区的沂、沐河之间发现了数十处以细石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距今约一、二万年,而北辛文化为距今七、八千年,所以、在北辛文化之前的数千年内的农业生产,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这一方面的探讨,就会涉及到海岱文化区居民对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15.
原丰 《河南农业》2011,(12):4-6
(一)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文明之光、农牧分工。都离不开“民以食为天”这个永恒主题,遵循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个朴素真理。验证着“农业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个理性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历史上的一颗明珠。已故的玛雅学学者Sir.E.汤普逊(Thompson)把其誉称为“新大陆的希腊”。象世界其他地区的古文明一样,玛雅文明的经济基础也是农业。但由于在古代中美洲除了养狗,和最近几个世纪才开始养鸟和蜜蜂之外,没有其它家禽或家畜,所以其农业生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传统观点还是认为玛雅文明的农业,是一种刀耕火种的耕作制。这种耕作方法在中美洲称之为米尔帕(milpa)或斯威登(Swidden)制即每年一月,把每块米尔帕耕地(约1—2公顷)上的庄稼秸杆砍倒,工具是用燧石或火成岩做的手斧,接上木把成为砍刀。在玛雅低地,即今天伯利兹共和国北部的科哈(Colha)遗址上,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47,自引:0,他引:147  
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保护性耕作划分为3种类型,并详细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动土”、“少裸露”保持“适度湿润”和“适度粗糙”等土壤状态,达到保土、培肥、节水、增产、增效。系统地总结了国际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历程,提出了未来国际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区域匹配差、规范性差、配套技术落后等问题,提出要正确认识保护性耕作,加强联合攻关等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刀耕火种轮歇地的萌生植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刀耕火种轮歇地萌生植物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刀耕火种过程对植物的选择,以及植物对刀耕火种过程的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萌生是刀耕火种后植被恢复的一种重要方式。相对于种子更新的植物来说,萌生方式更新的植物倾向于具有较厚的树皮,随着树木径级的增加,树皮厚度也快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达到抵御火烧的厚度。而以种子更新的植物树皮较薄,树皮厚度增长缓慢,很难达到抵御火烧的厚度。  相似文献   

19.
《农业考古》2021,(4):30-39
先秦至汉晋时期,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原始农业逐步变迁到传统农业阶段。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演变到锄耕和犁耕,生产工具从砍伐类石质农具演变到翻土类金属农具,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技术传入当地,农作物品种变得丰富起来。乌蒙山区原始农业的变迁中存在飞速跃迁和滞后性并存以及不均衡发展等现象,这与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土著族群的生产习惯及中原王朝在当地的开发经营方式有关。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乌蒙山区早期山地文明的演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业界,也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称之为“免耕法”,随着它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现阶段认为,这项技术只能适用于特定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土地。保护性耕作最大的优点在于能保土、保水。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调查走访结果,基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