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源库对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减源减库处理对直立穗型水稻辽粳5号、辽粳454和弯曲穗型品种辽盐16的结实率与库源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品种间结实率差异较大,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低于弯曲穗型辽盐16,而直立穗型品种辽粳454结实率最高;不同部位籽粒结实率不同,上部结实率高于中下部,一次枝梗结实率较高,主要是中下部二次枝梗结实率低;减源后结实率降低,剪去剑叶辽盐16、辽粳5号结实率下降明显,剪去一半倒二叶或倒三叶则有利于结实率提高;去库后结实率提高,剪去一定部位的一次枝梗则整穗及其相应部位的二次枝梗结实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穗轴各部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受源库处理的影响不同,中下部所受的影响大于上部,二次枝梗所受的影响大于一次枝梗,这种趋势在直立穗型辽粳5上表现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不同穗型冬小麦籽粒灌浆期源库强度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灌浆期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大穗型品种豫麦6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旗叶光合速率、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但豫麦66的峰值出现偏晚,而且灌浆中后期下降缓慢,显示出源端较强的同化物持续供应能力。籽粒中蔗糖含量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呈单峰曲线,豫麦66的峰值出现偏晚,且高值持续期长 相似文献
3.
关于水稻源库理论的研究,各国学者已有不少论著。但结果不尽一致,特别对水稻品种不同源库特征的划分之研究尚少见报道。近年来,我们参加江苏农学院和江苏省农林厅主持的“水稻品种源库特征及其类型的划分的研究”课题,通过大面积试验、示范、推广,证实水稻品种就其源库特征可分为3种类型:源限制型(或称增源增产型),如汕优63等杂交中籼稻品种;库限制型(或称增库增户型),如农垦57号、盐粳2号等常规中粳品种;源库互作型,如 IR_(24)户二矮等常规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灌浆期碳氮代谢特点及其与源库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豫麦49号和豫麦66号旗叶光合速率、SPS活性和WSC含量在灌浆期均呈单峰曲线,但豫麦66号的峰值出现偏晚,而且灌浆中后期叶片代谢活性下降缓慢,显示出源端较强的同化物持续供应能力。两品种旗叶NR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开花后5—20d,豫麦49号旗叶NR活性高于豫麦66号,开花后20—35d内情况则相反。子粒中IAAO活性变化呈双峰曲线,在整个灌浆期子粒淀粉积累速率豫麦49号呈双峰曲线,豫麦66号则表现为单峰曲线,而且峰值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显示出豫麦66号后期仍可保持较强的库活性。 相似文献
5.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辽优1052及其亲本灌浆特性与源库关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直立大穗型杂交稻辽优1052及其母本105B和父本C52做减源和减库处理,研究大穗型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点。结果表明:三品种均为源限制型,都存在着两段灌浆现象。同一品种强弱势粒间灌浆过程差异较大。母本105B最终粒重较小,且强弱势粒间粒重差异较小;而杂交稻辽优1052及父本C52强弱势粒粒重差异较大。说明大穗小粒型品种源库矛盾较小。对于源限制型品种,减源能明显的缓和源库矛盾,尤其对最终粒重的提高有一定作用;而减库能加剧源库矛盾,使最终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元二次正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的叶龄、抛植密度、施N水平等因子,对穗重型杂交水稻品种Ⅱ优6078产量的影响;在电子计算机上优选了不同水平的栽培技术因子方案,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的效应,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 相似文献
8.
9.
云南旱地小麦不同穗型品种减源缩库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剪叶、剪穗处理探讨云南三种穗型的旱地小麦品种的源库关系,结果认为:平地小麦在齐穗后不同剪叶、剪穗处理,其穗部性状变化明显。大穗型品种云麦39不同的剪叶处理其每穗重量和单粒重下降幅度较大,而小穗型品种云麦42和中穗型品种97591与云麦39相比每穗重量和单粒重下降幅度较小;不同剪叶处理的每穗饱粒重也下降,下降的程度依次是云麦39>97591>云麦42。大穗型品种的每穗饱粒数下降明显,而小穗型和中穗型品种的下降较少。对于不同的剪穗处理,大穗型品种的单粒重增加幅度较大,而小穗型品种增加幅度较小,中穗型品种的甚至减少。对于不同穗型品种的穗部性状源库结构调整的反应不同表明:其灌浆过程或光合器官间的相互补偿能力不同,这种不同使不同穗型品种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有差异,栽培管理应该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11.
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与灌浆结实期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找出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在品质表现上存在差距的原因, 以18个早熟晚粳籼粳杂交稻品种(品系)为材料, 从中筛选出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A类高产优质型, B类高产不优质型, C类低产不优质型)。2年中A类和B类的平均产量分别较C类高22.66%和22.26%, 其高产的原因主要是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A类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比B和C类高1.9%~2.5%和13.9%~22.7%。与A类相比, B类和C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高43.3%~47.5%和64.5%~71.4%。B和 C类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较A类分别高31.7%、33.0%。A类平均胶稠度较B和C类分别高4.0%、4.5%, A类品种的峰值粘黏度和崩解值最高, 消减值最低, 蛋白质含量3种类型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 灌浆结实期温度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呈负相关。籼粳杂交稻优质的获得, 除品种遗传因素外, 可通过合理的播期或栽培管理调节, 使水稻灌浆结实期处于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则有利于其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同步提高或改良。 相似文献
12.
不同库容量类型籼稻品种源库相关参数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干物质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源、库主要性状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426%和817%)。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库容量,2001年分别为426.37、642.53、770.96、903.73、1 064.32、1 213.90 g m-2,2002年分别为359.36、574.11、764.98、962.43、1 200.11、1 455.59 g m-2;(2)大库容量品种全生育期天数、每日形成的库容量较大,库容量显著受到全生育期天数、每日形成库容量的影响,后者对库容量的作用大于前者对库容量的作用;(3)大库容量类型品种抽穗期叶面积、成熟期叶面积、抽穗期绿叶重、成熟期绿叶重、比叶重较大,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比例小;(4)大库容量类型品种结实期净同化率、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大于小库容量类型品种;(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抽穗期绿叶重、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净同化率、比叶重是影响库容量的主要源库性状(R2= 0.953~0.963)。通径分析表明,抽穗期绿叶重、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对库容量的作用要显著大于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净同化率、比叶重等对库容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34,自引:9,他引:34
以多个或具代表性的典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为材料,分析了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特征及部分亚杂组合籽粒充实不良的成因。结果表明:就总体平均而言、亚种间杂交稻的籽粒充实度低于常规籼,粳稻品种,且组合间的变异大;亚种间杂交稻的产量源库特征为库容量大,结实期的物质生产优势明显,物质运转率低,光合同化物向经济器官的支转率低是部分亚杂组合籽粒充实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灌浆初期籽粒的生理活性,亚杂组合低于汕优63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61
1993-1994年在新疆石河子、北京大兴、山东济南、江苏扬州对多花品种掖单13和中花品种鲁玉10进行春播试验,采用高产群体剪叶剪穗、不同密肥培植不大不同群体研究了玉米群体主要源库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玉米产量因试点经续度及生态条件的差异很大,但不同试点的玉米产量水平均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源)、总粒数(库)的增加而增加,源库相互促进增产。但增源增产与增库产比,增库增产更为重要。这方面花数 相似文献
16.
影响常规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主要源库指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叶面积系数、库容量、干物重以及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等6种类型,研究各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差异以及影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主要源库指标。结果表明,A、B、C、D、E、F类籼稻品种的平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2001年分别为20.51、31.04、35.64、39.46、43.55和50.92 g g-1,2002年分别为24.33、31.61、35.83、39.06、43.51和50.00 g g-1;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源、库的基本特点为抽穗期的叶面积系数较小、灌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速度慢、净同化率高、库容量大,抽穗期的单位叶面积、单位干物重和单位氮素所承担(形成)的库容量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单位库容量形成的产量、抽穗期叶面积系数以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减少量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R2=0.749~0.805)。通径分析表明,抽穗期的单位氮素库容量和单位干物质库容量以及单位库容量形成的产量对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力明显大于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和抽穗期至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减少量。 相似文献
17.
18.
2011—2013年,以5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大田分期播种与智能人工气候室控温,以使开花期遇高温伤害,研究了杂交组合开花期的耐高温特性与库源性状及开花习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组合间耐高温能力差异显著,鉴定出了开花期常温下结实率和耐高温指数均较高的组合10个,即绵香优576、蓉稻优415、香绿优727、绵优5240、川谷优202、川优6203、冈优169、内香优5828、川谷优7329、江优126。开花期耐高温能力与开花当时植株光合物质的供给水平有关,有效穗数越少的组合的穗粒数和粒叶比越高,即单位颖花的光合源占有量越少,以致开花期耐高温指数与粒叶比呈显著负相关;9:30—11:00时段开花比例和叶绿素含量分别与耐高温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选用穗数型、花时早而集中的杂交组合和提高开花期叶绿素含量,是增强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19.
花后低温对水稻籽粒灌浆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甬优17和籼稻中浙优1号、粳稻浙粳88为材料,设置灌浆期不同时段低温处理,分析籽粒灌浆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花后不同时段低温对籽粒灌浆的影响表现为前期>中期>后期,而中、后期与对照差异不大,且低温对甬优17、中浙优1号籽粒灌浆的影响大于对甬优538和浙粳88。花后前期低温显著降低甬优17号籽粒灌浆,延长灌浆时间,而甬优538与对照差异不明显。花后不同温度处理下供试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其变化与品种灌浆动态保持一致。花后前、中期低温明显降低甬优17号籽粒中IAA、ZR含量,显著增加GA3、ABA含量;而对甬优538显著下降GA3含量和略增加IAA、ZR含量,这可能是籽粒正常灌浆的主要原因。生产中可通过适宜的激素调控措施来提高水稻籽粒低温灌浆。 相似文献
20.
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源库协调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超级早、晚稻品种的高产机理,对其源库特性进行了研究。与非超级稻品种(对照)相比,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总库容量、粒叶比、粒束比均较大,且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灌浆结实期的源库增量比略大,但早稻在灌浆中后期(抽穗后10~25 d)和晚稻在灌浆前期(抽穗后0~10 d)均明显大;起始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大,结实率与起始灌浆速率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平均灌浆速率极显著(早稻)或显著(晚稻)正相关;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衰退值较小,而剑叶的气-叶温差除早稻的株两优819和晚稻的淦鑫688外,其它均大。根系活力衰退值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剑叶的气叶温差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较大的库容量且源库协调性较好是超级早、晚稻品种超高产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