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泡桐丛枝病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病害。病原可通过嫁接传染和昆虫介体传染,将泡桐丛枝病病枝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病株的新梢和叶柄的皮部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但是泡桐丛枝病与其它植物类菌原体病一样,病原物至今未能分离培养成功,病原的研究尚在电镜研究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类菌原体的性质,我们采用抽提的方法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好的泡桐丛枝病的病原类菌原体,并用病原抽提物制备成功泡桐丛枝病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2.
对8a生泡桐林分的连续测定结果表明:丛枝病对泡桐新无性系的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只有在主梢发病、一级侧枝多数发病或少数一级侧枝呈大片丛状时才显著受到抑制;试样群体无性系间的生长差异大于不同感病级泡桐的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3.
由类支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引起丛枝病是台湾泡桐)Paulownia taiwaniana)一种最严重的致命病害,也是台湾发展泡桐的限制因素。台湾泡桐的丛枝病是1974年发现的,传播迅速。感染的树木长出很多次生枝和三次嫩梢、叶少、枝和嫩梢黄绿色,当季顶枯,次年树木停止生长。取自病株的根插条大多有丛枝病症状。台湾泡桐和白桐  相似文献   

4.
采用活性染料对预处理后的泡桐单板进行了仿红木染色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染料对泡桐有较好的易染性,泡桐单板经染色后能达到红木商业用材的自然效果;活性染料染色时,由于上染和固色是分开进行的,固色前染料可以充分进行扩散移染,从而有效避免泡桐单板表芯色差现象;通过控制染色温度、时间以及促染剂和固色剂用量,可得到满意的染色效果.试验得出的染色工艺条件为:温度70~80℃,时间3 h,促染剂元明粉40 g/L,固色剂纯碱20 g/L.  相似文献   

5.
山楂树的栽植,要求土层深厚以微酸性或中性(PH6-7)为好。其根系在一年内有3次生长高峰,第一次是发芽前,第二次7月中旬前后,为全年生长的最高峰,第三次在10月中旬。山楂的花芽为混合芽,由顶芽和侧芽发育而成,次年抽生结果新梢,花序着生在新梢顶端,营养条件好时,新梢顶端花序下的1-2个腋芽或结果新梢下面的1~2个新梢顶芽仍能形成混合芽,下年春继续抽生结果新梢,开花结果。山楂树叶丛枝多叶面积系数大,光照条件较好时,一般当年能形成混合芽,次年抽生结果枝。  相似文献   

6.
刘飞  范国强  董占强 《林业科学》2007,43(12):56-63
为了缩短泡桐营养生长周期,给泡桐杂交育种提供便利条件,以3种泡桐实生组织培养苗为材料,研究培养基中植物激素、蔗糖浓度及培养温度对南方泡桐、白花泡桐和兰考泡桐离体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泡桐和白花泡桐在温度15 ℃、蔗糖浓度50 g·L-1、培养基分别为MS 0.9 mg·L-1 NAA 12 mg·L-1 ZT和MS 1.2 mg·L-1 NAA 10 mg·L-1 ZT条件下,离体开花率最高,分别达90%、95%;兰考泡桐在温度25 ℃、蔗糖浓度50 g·L-1、培养基为MS 1.2 mg·L-1 NAA 10 mg·L-1 ZT条件下达到93.3%.  相似文献   

7.
泡桐材色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泡桐材色在树干或侧枝圆盘年龄上从里向外呈现"深 浅 深"的径向变化形式。在不同高度上,泡桐材色随树高增加逐渐变浅,在靠近梢部时又有变深的趋势;泡桐枝材的材色变化规律与干材相似,可以用6年生的成熟枝材来评估干材材色。  相似文献   

8.
泡桐炭疽病泡桐炭疽病主要在实生苗上发生,也可侵染根蘖苗和大树上发生丛枝病的部分.病菌侵染嫩茎、叶柄、叶脉和叶片.茎和叶柄上的病斑呈椭圆形,直径1-2毫米到3-5毫米,病斑中央稍坳陷.雨天,病斑内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盘.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直径1毫米左右,黄褐色,常成穿孔状.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嫩梢干缩枯死,俗称扭耳病.  相似文献   

9.
<正> 泡桐育苗虽然不是个新问题,但在河北却是一个新课题。泡桐分布于东经100—140°和北纬20—40°之间,气温24—28℃生长良好,38℃以上生长受阻,-20—-25℃不易越冬。气候条件是划定泡桐分布区域北界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天然生长的泡桐分布在0℃的一月份等温线以南的地区。超过这个界限范围,雨量减少,气候干旱,生长期短和冬季低温,影响泡桐的自然分布。但通过人工栽培,可在一定条件下,使泡桐分布区北移。涿县近于泡桐分布北界边缘,有必要对培育高干壮苗技术和苗木生长规律进行研究,以期给河北泡桐育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泡桐黑痘病为害泡桐苗木。在叶柄、嫩梢和干部的病斑呈灰褐色凸起,形似“黑豆”。病菌主要以茵丝和分生孢子盘在枝叶的病斑内越冬;翌年4月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以皮孔侵入为主,进行初次侵染;潜育期3—6天。泡桐不同种类抗病性有差异。留根苗发生严重,当年埋根苗受害较轻。  相似文献   

11.
中华猴猕桃单芽绿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1.采自组织培养的猕猴桃植株的插穗比采自嫁接植株的插穗更易生根,且发根早,根量大;2.插穗经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IBA)处理后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生根,处理以100ppm浸泡插穗基部20小时为最佳.生根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2.
在杉木自然分布区北缘苏南低山丘陵和苏北平原地区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寒害主要在苗期和造林初期1~2年生时发生,3年生时一般已无明显寒害.其种源的抗寒力主要受产地生态遗传因素的控制,在苗期具纬向渐变为主的地理变异趋势,幼林期受原产地温度因子、引种地异常非节律骤然降温气候及栽植环境条件的影响.引种只要选择避风、温暖的地形栽植,并注意在苗期、造林初期和异常降温天气时采取防寒措施,是可以成林成材的.  相似文献   

13.
江苏兴化里下河地区湖荡滩地引种湿地松获得成功.经对造林5年的湿地松调查,草渣土地的平均树高4.60米、胸径7.68厘米,分别比水稻土地的平均树高3.69米、胸径6.06厘米增加24.66%和26.73%,生物量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茶园间种泡桐生态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善庆  竺肇华 《林业科学》1990,26(6):561-566
前言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地区。在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茶树生长不良,茶叶品质下降。近二十多年来,世界主要产茶国家先后致力于改变茶园生态环境而提高茶叶品质的研究。我国早在唐代、宋代就有了茶粮间作、茶桐间作的记载。1959年云南普文农场在热带茶园成功地建立了橡胶与茶树间作的胶茶人工群落。1970—1985年唐荣南、王融初分别成功地建立了湿地松与茶树、葡萄与茶树的人工群落。本试验试图选用强阳性、深根落叶阔叶树——泡桐与茶树间作,建立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改善茶叶品质,促使茶叶稳产高产,同时提供部分优质木材,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选用与中山柏的生态适应性和生长潜力有关的气候因素资料,采用关联序分析法,以关联度来作为气候生态适应性的一种度量,并结合数理统计原理,根据气候生态适应性关联度值的线性回归模型对中山柏的生长量进行灰色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精度较高,而且计算简便,实用性好,为林木生长量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杉木根际萌蘖条是影响杉木高生长的关键.采用简便易行的地膜覆盖除萌法,抑制了萌蘖条的蔓延,促进了杉木生长.  相似文献   

17.
在江苏3个试验点连续9年(1981~1989)对美国39个湿地松种源(包括2个不同树种)研究表明:不同种原、树种间生长、形态性状变异显著.但变异与种源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而与造林地的土壤条件密切相关.变异主要来源于林分和单株.7年生时优良种源高、径生长量遗传增益为19.14~85.38%.初选优良种源4个(S_(14)、S_(11)、S_(17)、S_1).分布于佛罗里达州北部、德克萨斯州东部和北卡州南部.  相似文献   

18.
中山杉无性系耐盐力的水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中山杉301、302和4013个无性系及其母本落羽杉、池杉的1年生扦插苗的耐盐力水培试验结果.表明:它们耐盐力强弱的顺序是中山杉301>中山杉401>中山杉302>落羽杉>池杉,它们的耐盐力,3个无性系为含盐(NaCI)量0.3%左右,亲本落羽杉为0.15%,池杉为0.1%左右.  相似文献   

19.
林茶复合经营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林茶复合经营技术的历史沿革、3种应用类型及经营技术、科学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 并就间作茶园树种选择原则、系统结构优化及生态学机理等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对松实小卷蛾、松梢螟的为害性和空间格局及在序贯抽样技术中的应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虫对松树为害具有选择性,松实小卷蛾幼虫主要为害侧枝,为害程度火炬松>黑松>湿地松>马尾松,松梢螟为害则以主梢为主,为害程度 黑松>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松实小卷蛾和松梢螟的空间格局分别为负二项分布和奈曼分布,松实小卷蛾明显超过防治指标,急待全面防治,松梢螟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