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豆菌核病在黑龙江省发生普遍, 2001年在饶河县发病较为严重,大豆重茬地发病率 3%~ 30%,美葵茬个别地块发病率达 50%,病害严重的地块甚至绝产.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黑龙江省北林区四大主栽作物之一,由于部分地块种植结构不合理,加之受气候因素影响,大豆菌核病造成的危害逐年增加,多数地块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为此我们进行了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制定了一套大豆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并收到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田间菌核数和环境因素是该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高大豆产  相似文献   

4.
大豆菌核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在黑龙江省发生普遍,为我市常发病害。人夏以来,我市出现持续阴雨天气,降水量大,高湿寡照,对大豆菌核病发生十分有利。据统计,全市大豆菌核病在九县一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及危害,发生面积达666.1万亩,占全市大豆种植面积的69%,病害严重的局部地块造成绝产。据调查,近两年来大豆菌核病在我市有加重发生趋势。为叨实做好大豆菌核病的防治工作,笔者针对此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南非、匈牙利、印度、尼泊尔及日本等国都有发生,除个别地块发生严重外,一般发生很轻.该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以黑龙江和内蒙古受危害较重.在黑龙江省一般发病株率为3%~5%,严重时可达20%,使田间植株成片腐烂枯死,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6.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田间菌核数和环境因素是该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我们对全区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特点做了调查分析。1、危害症状危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  相似文献   

7.
大豆菌核病由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1]。该病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新病害,发展速度之快、危害之重超出其它一般大豆病害[2]。大豆菌核病在流行年份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达50%~90%,甚至绝产。目  相似文献   

8.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田间菌核数和环境因素是该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我们对全区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特点做了调查分析。一、危害症状危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  相似文献   

9.
1 前言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的病害,2005年北安市发生面积达50万亩,发病率达3~5%,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的品质,因此,加强对大豆菌核病的防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近几年,黑龙江省红兴隆地区大豆菌核病有上升趋势,特别是2002年该地区许多地块发生大豆菌核病,造成大豆植株大面积死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相似文献   

11.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1、危害症状 危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花期发生受害最为严重. 1.1苗期症状 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  相似文献   

12.
伊犁地区为新疆大豆主产区之一,播种面积占全疆总播面积的1/4以上。近年来,因从外地大量引进新品种(或育种材料),导致新的病害如大豆霜霉病、大豆菌核病、大豆细菌斑疹病等不断发生,已严重制约了大豆种植业的发展。大豆霜霉病2002年在伊犁首次发现,并迅速成为伊犁地区大豆生产中的主要病害,造成6-15%减产,豆粒被害率达到10%左右。2003年大豆菌核病在伊犁普遍发生;大豆细菌斑疹病则在2004年度新源县71团发生,发病率85%,严重田块病株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正>大豆根腐病是各国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在我国大多分布于北方大豆产区,以东北、西北及内蒙较重,尤其是黑龙江省大豆产区发生最重。大豆根腐病主要发生在苗期,病苗的主根及贴近地面的茎基部位变为红褐色,并稍有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现溃疡状。幼苗受害严重时会折伏枯死,而幼株则整体变黄,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据调查统计,我国各大豆产区的发病率一般40%~50%之间,重病地块能达80%以上,一般年份减产8%~10%,严重时可减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是重迎茬,重迎茬对大豆的危害最终体现在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一般重茬较正茬减产15%~35%,不同年限不同土壤类型情况下大豆减产幅度存在差异,干旱情况下有的地块可造成绝产。重迎茬条件下使许多大豆病虫害加重,这主要是由于病原残留在大豆根茬和耕层土壤中,重茬造成它们在土壤中积累。重迎茬导致大豆病虫害发生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大豆羞萎病是一种较老的大豆病害,1957年,吉林省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首次发现。属次生病害,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耕作结构不合理,导致逐年加重。该病主要危害茎及叶片、叶柄,发病地块植株大部分折倒,且茎秆髓部变褐色,严重地块发病率达70%,减产50%左右。一、危害症状大豆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茎、叶柄、叶片、荚、种子均可受侵染。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沿  相似文献   

16.
1 危害 大豆根腐病足大豆根及茎基部病害的统称,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不同症状的数种病害,其中发生最普遍的是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其次是由菌核病和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据调查,大豆产区根腐病一般田块发病率为40%~60%,重病田达100%,一般年份减产10%,严重时损失可达60%,而且使大豆含油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1.大豆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为害,减产幅度在25%~75%或更多。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至下部侧枝,使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防治方法:主要应用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用量均为种子量0.3%~0.4%拌种。2.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主要浸染茎秆,7月下旬开始发病,浸染初期茎秆上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有白色棉  相似文献   

18.
豫南区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双低杂交油菜,大部分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较差,属高感病品种。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烂秆病,河南省上蔡县油菜花期雨水偏多,菌核病常年发生并流行,造成油菜产量大幅度的减产,轻者5%~10%,重者达70%,有的甚至绝收。因此,防治好油菜菌核病是夺取油菜丰产的关键。本文进行了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试验。  相似文献   

19.
<正>1.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为害,减产幅度在25%~75%或更多。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至下部侧枝,使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药剂防治主要应用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用量按种子量的0.3%~0.4%拌种。2.菌核病。大豆菌核病主要浸染茎秆,7  相似文献   

20.
油葵是布尔津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全县2013年种植面积达860多公顷,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耕作制度不合理,轮作年限短等因素,使我县油葵菌核病发病率普遍较高,其中发病地块轻者可减产20%~30%,严重时高达80%以上,特别是多雨年份发生更加严重。为减少农民损失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探索归纳出了油葵病原、病症、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