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菜是洞庭湖棉区的主要冬作物,过去种植密度一般偏稀,因而单产不高。近年来种植密度提高到每亩八千至一万株,再加上其它措施配合,油菜单产提高很快。在增加密度的情况下,采用哪种种植方式比较合理,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曾有报道,认为随着油菜种植密度的增加,以采取宽行窄株的种植方式较好。但研究不够深入。为了弄清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良集 《农家致富》2004,(18):31-31
一、种植模式 1.等行棉花套种等行油菜 一般畦宽3.6米,棉花行距1.2米,株距40厘米.每亩密度1390株,棉花行间于10月底套栽油菜,油菜行距1.2米,株距15厘米,每亩密度3706株,春季在油菜行间预留的棉行中套栽棉花,棉花与油菜等行距60厘米。  相似文献   

3.
1975年我们在鄂城旭光公社旭东大队与该队第三生产队在油砂土上合办棉花丰产试验地2.2亩,种植方式:三组四行,厢宽8尺,宽行2.8尺,窄行0.8尺,跨沟行距1.6尺,株距0.7尺,实际密度3,960株,实收皮棉271.5斤/亩,现将试验过程及结果整理如后。  相似文献   

4.
一、试验目的测定江苏棉一号与玉米烟三六号、京早二号、新双一号间作的适应性、生育特点及增产效果,为大面积推广提出依据.二、试验设计试验地面积6亩,土质夹沙黄,前茬蚕豆.试验分三个处理,分别以江苏棉一号与烟三六号、京早二号、新双一号间作.玉米行距全部为7.2尺,种植方式为单行双株,株距6寸,每亩密度2777株.玉米行间种棉花4行,棉花平均行距1.8尺,株距6.9寸,每  相似文献   

5.
农业小常识     
1.如何计算玉米的种植株距①1亩6000平方尺,株距=6000/亩株数/行距。例如:每亩4000株,行距为1.5尺,株距为6000/4000/1.5=1(尺)。②每亩3000株,行距2尺,株距=6000/3000/2=1(尺)。③每亩按666.7平方米,算法是一样的,例如:每亩4000株,行距0.5米,株距=666.7/4000/0.5=0.33335(米)=1(尺)。  相似文献   

6.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品种及种植技术等的影响.本试验旨在分析种植区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进一步发挥品种和栽培密度之间的增产优势,筛选出适宜在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株行距配置及密度.本试验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品种、行距(宽行、窄行)、株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穗粒数影响因素次序为品种>宽行>株距>窄行,对百粒质量影响因素次序为品种>株距>宽行>窄行,而对产量影响因素次序为品种>窄行>宽行>株距;玉米种植较优水平组合为A3 B3 C2 D2,即品种为迪卡159、宽行为80 cm、窄行为30 cm、株距为18 cm.在此条件下,迪卡159在种植密度为10.1万株/hm2(宽行80 cm、窄行30 cm、株距18 cm)时可获得较高产量,为实现西北玉米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棉花等行种植,行距为2.5尺,株距为0.7尺,每亩3430株.定苗后多头苗平均为76.4%.试验分5个处理:(1)每株留一个细的老健的头;(2)每株留一个粗嫩的头;(3)每株留两个头;(4)每株留三个头;(5)以正常棉株为对照.重复一次,10个小区,每小区0.25亩,计2.5亩.处理时间为6月22日.  相似文献   

8.
根据1971年省棉花座谈会的精神,今年我们进行了棉花一万二千株的密植栽培试验,初步摸索了高密度栽培的某些特点。现将试验结果和对高度密度栽培丰产的初步认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试验地面积为1.14亩,前作为大麦。棉花品种为鄂光棉。4月15日麦林直播,宽窄行种植,宽行1.8尺,窄行8寸,株距3寸(厢宽9尺,每厢种植六行),实有密度每亩12133株。3月16日在大麦行间撒施土杂肥每亩100担作棉花基肥。播种时每亩用“五四○六”菌肥150斤为盖子肥。苗期(5月16日)每亩施用清水粪12担,蕾铃期施尿素作追肥,其中蕾期(6月9日、7月4日)共3.2斤/亩,花期(7月11日、7月19日)共6.4斤/亩,铃期(8月14日)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试验采用大田种植方式,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等行株距种植,设置50 cm、55 cm、60 cm、65 cm和70 cm五个行株距处理,分别对应株距为29.6 cm、26.9 cm、24.7 cm、22.8 cm、21.2 cm。肥水管理按高产田水平进行管理。每处理小区面积30 m2,3次重复,研究在同一密度、等行株距种植条件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行株距种植条件下,其整个生育期过程中干物质积累量变化、叶面积指数变化、百粒重变化趋势一致,干物质积累量、百粒重随着生育期的进展逐渐增加,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期的进展,先增加,然后稳定维持在一段时间,最后减少。产量表现方面,玉米在种植行距60 cm以下时,不同品种之间表现不同,郑单958在行距55 cm时候产量表现好,登海661在行距50 cm时候产量表现好,没有明显规律。在行距60 cm以后随着行距的逐渐增大,不同品种产量表现趋于一致,越来越高,在行距70 cm时候两个品种产量表现均最高。在鲁中地区,保证玉米种植密度的情况下,一定行距种植范围内,减小玉米株距,行距增大到70 cm时候,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1试验目的根据陕西省玉米高产创建工作的要求,为了验证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水平,为生产提供最佳栽培技术模式,以便为我市玉米的大面积增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2试验内容本试验包括四个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地划分为3个区。1区: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行距50cm+80cm、株距21cm,密度5000株/亩);2区:创高产栽培模式(行距40cm+90cm、株距18cm,密度6000株/亩);对照:农民(习惯)种植模式(等行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种植方式与土壤水分含量、高粱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高粱杂交种‘通杂139’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含水量、高粱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设3个处理方式,分别为等行距50cm(种植密度10.5万株/ hm2)、二比空1(行距50cm种2行空1行,种植密度10.5万株/ hm2)和二比空2(行距50cm种2行空2行,种植密度7.0万株/ hm2)。结果表明:等行距种植方式平均株高最高,二比空2种植方式平均茎粗最大,且各处理差异显著。二比空1种植方式可显著提高0~40cm垄上土壤含水量,提高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和显著提升籽粒产量。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杂139’种植方式为种2行空1行,种植密度10.5万株/ hm2,株距10.58cm×50 cm时,能更好地协调群体结构,使籽粒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棉花的适当密植,据各地反应,均有显著增产效果。1956年特布置这一试验,以探求赣北圩地最适当的植棉密度,供今后推广依据。 试验共分每亩3000、4000、5000、6000和7000株等五种不同密度处理,行株距顺序为2×1、1.5×1、1.5×0.8、1.5×0.667及1.5×0.57尺;田间采用顺序排列,重复4次,总计20个小区;小区面积为1分地。即85.7尺长、7尺宽(沟1尺宽在外)。其中除3000株的为4行区外,余均为5行区。供试品种为岱字15号。 试验地基础为冬闲地,于3月下旬耕耙了一次,播种前半个月又进行了整地作畦等工作。播种前二星期进行晒种3天后,于4月18日用55°—60℃的温水处理15分钟,再晒干;并用0.5%的西力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是探索棉花合理应用“九二○”的方法,以达到保桃增产的效果,为大面积棉花生产应用“九二○”提供依据。试验田面积九分四厘,供试品种华棉4号,采用互比法排列(共设六个处理一个对照),每小区面积3.5厘,重复三次,宽窄行种植,宽行2.5尺,窄行1尺,株距5寸,每厢4行,密度为每亩6,800株。试验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棉花不同开花时期点喷“九二○”效果试验,二是棉花去雄后点喷“九二○”的效果试验,本试验所用“九二○”为工业制品,浓度均为20PPM。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农作物种植中,经常需要计算株距,有的农户文化程度较低,利用老公式计算比较麻烦,由于株距不准确,密度很难掌握,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在老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简便公式,能准确的求出株距,很受农户欢迎.公式是:株距(尺)=亩面积(平方尺)÷亩株数÷平均行距(尺)例如:种郑单二号玉米,每亩要求4000株,四尺带种二行玉米(即平均行距为2尺),问株距是多少?依公式得出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于1983年作了夏谷培土试验,现将情况简述于后。一、试验设计选用品种豫谷一号,设培土和不培土两个处理,其中以不培土为对照。对比法排列,重复4次。小区面积8.56平方米,小区长3.67米,宽2.33米,5行区,行距0.47米,每亩留苗4万株。试验地为沙壤土,前茬油菜,亩产125公  相似文献   

16.
<正> 根据豫东地区土壤严重缺锌的特点,1985年,我们进行多点夏红薯施锌肥试验,现总结如下: (一)试验地情况及试验处理:试验地为沙壤土,前茬小麦250公斤,为中等地力,6月17日整地栽秧。每亩底施硫酸锌l公斤,以不施作对照,重复三次,间比法排列,小区长20米,宽3.3米,五行区,行距66厘米,株距40厘米,  相似文献   

17.
早熟棉区行距与密度互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及密度互作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为棉花合理密植和株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新疆南疆阿克苏市温宿县早熟棉区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设3个处理,分别为66 cm(A1)、76 cm(A2)、86 cm(A3);副区为密度,设3个处理,分别为12×104株/hm2(B1)、15×104株/hm2(B2)、18×104株/hm2(B3)。【结果】在相同行距条件下,提高种植密度,棉花株高及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变细,单株结铃数减少。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增大行距株距变小,纵向竞争大于横向竞争,行距越大棉花向行间倾斜的角度越大。不同行距的棉花产量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A2B3处理籽棉产量最高。【结论】同密度下,窄行距棉花封行早,营养枝多,叶面积指数高,下部通风透光性差,蕾铃脱落多;宽行距棉花株距小,在同等栽培措施下封行时间晚,叶面积指数低。提高种植密度,单位面积的铃数增加,单铃重减少。行距及密度对籽棉产量影响显著,中行距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正>在河北省试验探索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种植模式,该模式通过玉米宽窄行种植,在保持玉米亩株数与常规种植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在宽行间种植一定面积的大豆的种植方式。即玉米采用宽窄行播种,播种2行玉米,玉米大行距为160 cm,小行距为34 cm,株距17 cm。玉米宽行间种植3行大豆,大豆行距40 cm,株距10 cm,距玉米40 cm。玉米播种密度4 000株/亩,大豆播种密度10 000株/亩。  相似文献   

19.
一、试验方法试验地面黄土,中壤,肥力中等偏上,全氮0.189%,全磷0.095%,排水良好,前作油菜,5月5日至8日收获,5月8日施土渣粪每亩2,917斤,(一半面积施,一半面积不施)过磷酸钙每亩50斤,5月9日牛耕3寸左右,耙碎开厢,厢宽12尺,长20尺,小区面积240平方尺,共16个小区,厢沟宽1.2尺,深5寸,品种华棉7号,营养钵育苗,4月12日播种,5月13日移栽,宽窄行种植,2—1尺×0.4尺,计划密度每亩一万株,设四个试验处理。甲处理每亩施纯N13.08斤,乙处理每亩施纯N22.76斤,丙处理每商施纯N32.76  相似文献   

20.
在8.25万株/hm2高密度条件下,以传统行株距(行距60 cm、株距20 cm)为对照,探讨了宽行密植(行距80 cm、株距15 cm)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密植的穗位高系数均比传统行株距种植有所下降,抗倒能力增强,收获密度、千粒重、穗粒数、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参试品种产量增幅为7.9%~22.0%。因此宽行密植协调了夏玉米高密度种植与抗倒性间的矛盾,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