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山楂和黄芪对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测定了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山楂和黄芪后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选择2~4胎次健康围产期(产前21 d—产后21 d)荷斯坦奶牛45头,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A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和C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 g/(头·d)和300g/(头·d)山楂和黄芪(山楂与黄芪1∶1)。分别在产前21 d(-21 d)、产前7 d(-7 d)、分娩当天(0 d)、产后7 d(+7 d)和产后21 d(+21 d)尾静脉采血,制备血浆,测定各组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蛋白质指标方面,+21 d时,B组总蛋白含量极显著升高44.10%,球蛋白含量极显著升高66.16%;钙磷指标方面,+7 d时,B组钙含量极显著升高47.28%,+21 d时,钙含量显著升高41.67%、磷含量极显著升高33.57%;脂肪指标方面,+7 d时,C组非酯化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27.16%,+21 d时,B组极显著下降34.38%;能量指标方面,0 d时,B组和C组葡萄糖含量分别显著升高24.49%和23.72%,+21 d时,B组酮体含量显著下降25.93%;免疫指标方面,-7 d、0 d、+7 d和+21 d时,B组和C组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B组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综上,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100 g/(头·d)山楂和黄芪(1∶1)时能调节产后奶牛脂类、蛋白质和钙磷代谢,减轻产后能量负平衡,降低产后酮体水平,提高奶牛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21头黑白花奶牛怀孕期间外周血浆和乳汁孕酮水平的变化和193头奶牛输精后21、24、28及56天奶桶混合乳的孕酮含量。结果表明,在妊娠期间,血浆和乳汁孕酮水平的变化呈高度正相关。分析193头母牛输精后21、24,28及56天的奶样查出。已孕和未孕母牛孕酮含量的临界值为6ng/ml;用这一数值作为诊断妊娠的标准。并以193头母牛的乳汁孕酮含量验证,其结果是输精后21、24及28天采样检查三次,诊断为妊娠的准确率为90.0%,未孕的准确率为95.0%.  相似文献   

3.
提高奶牛繁殖水平的综合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提高奶牛繁殖水平的综合技术措施,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健康保健、发情鉴定、适时输精、及时催情和妊检等方面内容,以期指导提高奶牛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奶牛血浆瘦素、能量状况和生殖机能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年龄、胎次、泌乳量相近的奶牛60头,分别在产后1、14、28、42、56和70 d时颈静脉采血,根据血糖浓度在6个时间点分为低血糖组(L)和对照组(CK).同时调查和检测奶牛的生产性能(体重、泌乳量和干物质摄入量)、繁殖性能(首次配种间隔、情期受胎率、发情率和配种指数)、血液生化指标(血糖、β-羟丁酸和游离脂肪酸)和内分泌指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瘦素、雌二醇和孕酮).结果显示:奶牛泌乳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能量负平衡,产后14 d最高.能量负平衡(negative energy balance,NEB)能使奶牛产后干物质摄入量(DMI)、体重(BW)和泌乳量(MY)减少,首次配种间隔延长,情期受胎率和发情率降低,配种指数增高,血浆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n)、瘦素(leptin)、雌二醇(E2)和孕酮(P4)浓度降低,呈现低血糖(Glu)、高血浆游离脂肪酸(NEFA)和β-羟丁酸(BHBA)生化特性;能量负平衡时,奶牛血浆瘦素与血浆Glu、E2、P4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BW损失、血浆NEFA之间呈明显负相关;能量平衡时,奶牛血浆瘦素与DMI、Glu、In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Bw损失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浆E2和P4之间相关不显著.这些结果提示,奶牛泌乳早期易发能量负平衡不仅与干物质摄入量、体重、泌乳量密切相关,而且与机体内分泌未完全协调发挥作用有关.能量负平衡明显降低泌乳早期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血浆瘦素与生产性能指标、血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证实瘦素在奶牛能量平衡、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之间起到一个平衡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整合素αvβ3、TGF-β、HSP10、PAG、IL-10等妊娠因子在荷斯坦奶牛早期妊娠过程中的规律,筛选奶牛早期妊娠诊断标志因子.[方法]选取49头荷斯坦奶牛,在输精后第7、14、21、28天取外周血,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整合素αvβ3的表达趋势和变化规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析TGF-β、HSP10、PAG、IL-10的表达趋势和变化规律.60 d后通过直检对50头荷斯坦奶牛进行怀孕检测.[结果]50头奶牛中有23头受孕、26头未受孕.通过分析受孕和未孕奶牛血液中整合素αvβ3基因的表达量,发现整合素αvβ3基因在受孕奶牛血液中的表达量高于未孕奶牛,特别是输精后第21、28天受孕奶牛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TGF-β、HSP10、PAG、IL-10蛋白质表达量变化在28 d内不能有效区分怀孕奶牛与未孕奶牛.[结论]整合素αvβ3可作为奶牛早期妊娠诊断标志因子,理论上可将孕检的时间窗口提前到早期妊娠阶段的第21天.  相似文献   

6.
选用20头体质量、产奶量、泌乳日龄相近的头胎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单一秸秆组(CS)和混合粗饲料组(MF),预试期2周,试验期4周.研究2种日粮类型对泌乳中期奶牛血液脂肪酸组成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S组相比,饲喂前,MF组奶牛静脉血浆C18∶3、NEFA含量显著升高(P=0.001,P=0.04),t11C18∶1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2);动脉血液中C16∶0、C18∶3、NEFA的含量显著高于CS组(P=0.03,P<0.002,P<0.05).饲喂后,MF组奶牛静脉血浆中c9c12C18∶2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UFA、PUFA含量显著升高(P=0.04,P=0.049),SFA含量显著降低(P=0.04);动脉血液中C14∶1、C18∶3、C16∶1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CS组(P=0.02,P=0.014,P<0.009).2个处理组之间奶牛血液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表明2种日粮类型对奶牛血液脂肪酸组成和能量代谢影响较小,但可提高奶牛血液中必需脂肪酸C18∶3含量.  相似文献   

7.
在黑龙江省某集约化奶牛场随机选取分娩当天年龄、体况和胎次相近的试验奶牛45头,分为试验组(Ⅰ和Ⅱ)和对照组(C),每组15头。试验Ⅰ组分娩后灌服500 m L丙二醇,Ⅱ组分娩后灌服300 m L丙二醇,时间在产后0、1和2 d,每天灌服一次,对照组不灌服。结果显示:灌服丙二醇后13 d,试验组奶牛血浆中BHBA含量极显著降低;灌服8 d后,GLU含量显著升高,NEFA、AST含量显著降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酮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奶牛输精次数、初配天数及配种天数奶显著地减少(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相比,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尿酸(UA)等血液生化指标在奶牛产后的变化特征及彼此间的相关性,为奶牛产后健康养殖及疾病检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广西南宁某奶牛场荷斯坦奶牛35头,分别于分娩当天及产后第14、28、42、56d清晨空腹颈静脉采血,离心获得血浆后测定AST活性及ALB、UA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奶牛血浆AST活性在产后急剧上升,于产后第14d达峰值(84.27±15.10 U/L);而ALB含量在产后快速降低,于产后第14d降至最低值(36.51±2.27 g/L);UA浓度于产后第14~28 d急剧上升,第28 d上升至峰值(80.70±8.06 μmol/L).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ST活性与UA浓度分别在分娩当天及产后第28、56 d呈显著正相关(P<0.05),AST与ALB在产后第14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UA与ALB在奶牛产后期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奶牛产后实施血浆AST、ALB、UA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检测,可有效了解牛群肝脏、肾脏和心脏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9.
中药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中药对围产期健康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临床检查健康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90头,按年龄、胎次和预产期相近的原则随机平均分成A、B、C 3组,A组:于预产期前15 d喂服中药加味四君子散(每头400 g/d),连用5 d,分娩后当天喂服益母生化散(每头400 g/d),连用2 d;B组:产前不喂服中药,分娩后当天喂服益母生化散(每头400 g/d)),连用2 d;C组为对照组,产前、产后均不喂服中药。各组奶牛分别测定干物质摄入量、日产奶量、乳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增加10%以上(P<0.05),平均日产奶量提高10%以上(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葡萄糖、血清总蛋白和血清钙维持较高水平(P<0.05)。表明奶牛产前与产后喂服加味四君子散和益母生化散能有效改善血液生化指标并利于产后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种不同的植物油脂肪酸钙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处于泌乳前期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配对分组设计分成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 g棕榈油脂肪酸钙、200 g大豆油脂肪酸钙、200 g葵花籽油脂肪酸钙。预饲期15 d,试验期45 d。于正试期分别测定4组奶牛血液各项生化指标。[结果]日粮中添加棕榈油脂肪酸钙后,奶牛血糖含量提高7.15%、血浆尿素氮降低2.09%、血浆β-羟丁酸含量降低16.68%、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降低20.64%;添加大豆油脂肪酸钙后,奶牛血糖含量降低2.78%、血浆尿素氮含量增加18.17%、血浆β-羟丁酸含量降低15.42%、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降低5.86%;添加葵花籽油脂肪酸钙后,奶牛血糖含量降低0.98%、血浆尿素氮含量增加4.26%、血浆β-羟丁酸含量降低30.36%、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提高6.00%。[结论]日粮中添加3种不同的植物油脂肪酸钙,均能降低奶牛脂肪组织的动员,有效缓解奶牛能量负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血酮水平对奶牛生理机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选择围产后期奶牛20头采集血样,根据血液BHBA值分为4组,每组10份.根据已有的研究表示BHBA值在0~0.4 mmol/L范围内的奶牛为正常组,在0.5~1.4 mmol/L范围内的奶牛为能量负平衡组,在1.5~2.9 mmol/L范围内的奶牛为亚临床型酮病组,大于3 mmol/L奶牛为临床型酮病组.采集各组奶牛血液,制备血浆,采用自动兽用生化分析仪和酶标仪测定奶牛各项生化指标.[结果]血浆中BHBA、AST、GLB、TP、NEFA、TCH、TG的浓度临床型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且部分指标随着酮体值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血浆中ALP的浓度正常组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血浆中GGT亚临床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浆中ALB的浓度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中ALT的浓度临床型组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血浆中GLB的浓度临床型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浆中LDL-C、HDL-C的浓度临床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随着酮体值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血浆ApoA1、ApoB浓度在NEB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血酮水平可预警奶牛肝脏功能和脂代谢是否异常.  相似文献   

12.
过瘤胃胆碱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阐明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胆碱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选取年龄、胎次和泌乳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Ⅰ、Ⅱ、Ⅲ组每天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10和20g过瘤胃胆碱,Ⅳ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内(产前14d~产后42d)分别调查和检测奶牛的生产性能(泌乳量和干物质摄入量)、血液生化指标(葡萄糖、β-羟丁酸、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内分泌指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结果显示:1)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胆碱能明显提高奶牛泌乳量(MY)和干物质摄入量(DMI),以每头奶牛每天添加10g过瘤胃胆碱效果最好。2)围产期奶牛日粮添加过瘤胃胆碱,能延缓血浆葡萄糖(Glu)水平的下降(P<0.05),显著降低试验奶牛血浆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固醇(TCHO)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浆甘油三酯(TG)有升高的趋势(P>0.05)。3)添加过瘤胃胆碱,有提高试验奶牛血浆胰岛素(Ins)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Gn)含量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围产期奶牛日粮添加过瘤胃胆碱能够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改善奶牛体内脂肪代谢,促进体内糖异生作用,缓解围产期和泌乳早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围产期奶牛肝功指数(LFI)的改变对机体代谢、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在黑龙江绥化裕达牧业奶牛场,根据LFI将奶牛分为高(UP-LFI)、中(IN-LFI)、低(LO-LFI)3组,每组各10头。跟踪采集试验牛产后3d和28d血液,分析能量、肝功指标和繁殖性能指标。结果显示,LO-LFI组奶牛体况和血浆BHBA、TG水平显著高于(UP-LFI)、中(IN-LFI)组(P<0.05);LO-LFI组奶牛泌乳量和血浆Glu水平显著低于UP-LFI、IN-LFI组(P<0.05);血浆ALB水平,产后3d LO-LFI组显著低于UP-LFI组(P<0.05);产后28d IN-LFI、LO-LFI组显著高于UP-LFI组(P<0.05);产后首次发情天数,IN-LFI,LO-LFI组极显著晚于UP-LFI组(P<0.05);产后50d内发情次数,UP-LFI组显著高于IN-LFI组(P<0.05),IN-LFI组显著高于LO-LFI组(P<0.05),且UP-LFI组奶牛极显著高于LO-LFI组(P<0.01)。结论:奶牛产后低的肝功指数不仅与能量负平衡密切关联,而且会降低奶牛泌乳量和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4.
填饲期朗德鹅血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及其与产肝性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朗德鹅为试验对象,探讨填饲期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及血浆生化指标与产肝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填饲时间的延长,朗德鹅有关血浆生化指标显著升高,填饲组血浆生化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禁食24 h后血浆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上升;公鹅胴体重和肝重极显著高...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过瘤胃鱼油补充剂对产后奶牛的生产和再生产变量的影响,试验选取荷斯坦奶牛46头,分为两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添加剂n-3[n-3;过瘤胃鱼油;1%的干物质摄入量(DMI);n=23]或n-6(对照组,烘烤黄豆,1.8%DMI;n=23),试验期为两个连续的哺乳期。在产犊到产犊后2个月期间的日粮中添加补充剂来评估其对卵泡生长和发育成熟的影响,排卵发生在受精日。试验对体重(BW)、牛奶产量(MY)和成分、干物质摄取量(DMI)、能量平衡(EB)、皮下脂肪厚度、血浆脂肪酸组成、游离脂肪酸(NEFA)、葡萄糖和尿素浓度、卵泡活性、胚胎死亡率和生育率进行了评估。试验结果表明,BW、MY、DMI、血浆游离脂肪酸、葡萄糖和尿素不受饮食的影响。n-3添加组大卵泡(直径≥10 mm)数量有增加趋势(P=0.06),并且在受精后21 d,不育或早期胚胎死亡率降低,n-3组的13.5%与n-6组38.8%比较(P=0.09),在受精后35 d或90 d对受孕率没有影响。表明卵巢变量与生产和代谢参数没有关联,尤其是n-3 PUFA的补充。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DHA或EPA是否能提高哺乳期奶牛的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GC-MS技术的蹄叶炎奶牛血浆代谢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 tandem mass spectrometer technology,GC-MS)对奶牛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明确奶牛发生蹄叶炎时血浆中代谢物的变化,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方法】根据蹄叶炎奶牛的临床症状和活动量情况,选取蹄叶炎患病组S和健康对照组C奶牛各10头,采集血浆样品,经衍生化处理后,利用GC-MS方法对两组奶牛的血浆进行全部代谢物检测。用SIMCA-P 11.5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supervised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蹄叶炎组奶牛和健康组奶牛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为进一步验证代谢组学的试验结果,检测了与差异代谢通路相关的脂质代谢指标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利用GC-MS方法,在奶牛血浆中共检测到242种代谢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结合t-检验筛选出37种差异代谢物(VIP1,P0.05),其中在蹄叶炎奶牛血浆中3种物质含量上调(FC1),分别是氨基氧乙酸、油酸、乳糖,34种物质含量下调(FC1),包括脂肪酸、氨基酸等。经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变化显著(P0.05)的代谢通路包括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嘌呤代谢通路,甲烷代谢通路,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和氰基氨基酸代谢通路。在验证试验中,发现两组奶牛血浆中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差异显著,且蹄叶炎患病牛血浆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健康牛,与代谢组学结果一致。【结论】利用GC-MS技术分析了蹄叶炎患病牛与健康奶牛血浆代谢谱的变化,发现两组间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并筛选出了37种差异代谢物,而这些差异分子可能成为奶牛蹄叶炎早期诊断或群体监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本结果全面揭示了奶牛蹄叶炎发生后血浆代谢物的代谢规律,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在泌乳奶牛日粮中添加大蒜素对奶牛生产性能、乳成分、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生理状态相近的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32头,随机分为4组,每天分别补充大蒜素0 g、50 g、100 g和150 g,测定生产性能、乳成分、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添加大蒜素提高了奶牛采食量(P<0.05),150 g/d组在正饲期60 d时产奶量提高(P<0.05),100 g/d组在正饲期30 d时乳脂率显著增加(P<0.05);添加大蒜素降低了体细胞数和碱性磷酸酶含量(P<0.05),提高了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和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含量(P<0.05)。100 g/d组血清中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大蒜素改善了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提高了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奶牛酮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选取产后14 d的酮病组(T)16头和健康对照组(C) 24头奶牛,比较酮病与对照组在能量平衡、肝功能状况、氧化应激、胰岛素敏感性以及耐糖量试验的差异.结果显示:酮病奶牛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肝功能指标中酮病组奶牛血浆天门冬氨酸转移酶、直接胆红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总胆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胆碱酯酶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表明病牛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酮病组奶牛血浆丙二醛、超氧化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表明病牛处于氧化应激状态;酮病奶牛血浆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表明病牛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部分酮病奶牛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注射完葡萄糖120min后血糖浓度高达4.24 mmol/L,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6),表明病牛存在胰岛素抵抗.奶牛酮病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的关系,可能与肝功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将24头产后7 d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高、中、低剂量免疫组(记为T1、T2、T3)分别注射1010、109、108 CFU/mL无抗性基因的抑制素真核表达质粒基因疫苗(重组菌C500(pXAIS))各3 mL,对照组(CK)注射10%生理盐水3 mL。初次免疫28 d后进行加强免疫。用B超诊断仪检测产后奶牛子宫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加强免疫能提高抗抑制素抗体P/N值,各免疫组P/N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T1和T2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加强免疫7 d,后T1组抗体阳性率最高,达83.33%;抑制素基因疫苗免疫30 d内,前21 d子宫颈和子宫孕角恢复较快,后7 d恢复较慢,各免疫组奶牛产后子宫颈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免疫组产后子宫孕角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且T1组的恢复时间(28.75±1.92)d)与对照组((33.75±1.09)d)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非抗性筛选的抑制素真核表达质粒基因疫苗免疫产后奶牛,加强免疫后能引起较好的免疫应答,且能促进奶牛产后子宫复旧。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比较两种干奶期奶牛管理,评估缩短干奶期饲养管理对奶牛采食量、代谢和泌乳早期产后性能的影响。29头奶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组,n=14)奶牛采用传统饲养管理(约60 d,57±5.9 d),饲喂干奶早期奶牛直到其预期分娩。从分娩前21d到预期分娩,奶牛饲料更换为添加3 kg浓缩料的预产犊料。试验组(SDP组,n=15)奶牛采用缩短干奶期饲养管理(35±6.3 d),从产前60 d至分娩连续饲喂后期哺乳饲粮。产犊后,两组奶牛饲喂相同哺乳饲粮。与饲喂60 d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约为4.11 kg·头-1·d-1,高于对照组,然而对产后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试验组奶牛在产后100 d内所产牛奶较对照组减少2.78 kg·d-1,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两组奶牛体重、体况评分和脂肪厚度均无显著差异。同样,两组奶牛的血浆代谢物质的浓度也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奶牛在分娩前,其pH较对照组降低,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较对照组增高。在产后,两组奶牛的乳酸、挥发性脂肪酸、NH3和瘤胃液pH均无显著差异。缩短干奶期饲养对犊牛初生重和初乳质量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提示,综合考虑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传统的奶牛干奶期饲养管理与采用哺乳饲粮饲喂整个干奶期奶牛来缩短干奶期时间的饲养管理相比,前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