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丁超  许皞  张祥义 《土壤通报》2014,(3):550-555
本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可持续状态四个准则层构建了十五个指标因素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分析了2010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邢台市、沧州市、石家庄市及唐山市部分县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县区受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农膜使用量及农业机械化投入量影响不大(2)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张家口市等北部地区,由于土壤质地、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加大投入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等地集约利用水平。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特征,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评价模型,对河北省11个市2001-2010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从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来看,系统逐渐从颉颃期、磨合期向协调期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趋于同步发展;从空间特征来看,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片状分区集聚的特征,东部沿海城市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北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中部地区发展平稳.随着时间的推进耦合协调关系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近30年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研究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河北省近30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选取GDP、耕地面积为指标对1978-2004年间河北省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并利用耕地面积变化与GDP增长的对数相关关系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等量GDP所占用的耕地面积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资源面积随着GDP的增加呈对数递减趋势,两者的拟合系数很高,证明用对数递减模型方程预测耕地面积随GDP增长的变化具有很好的可行性;②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等量GDP所占用的耕地面积不同.当GDP分别达到2000~4000亿元、4000~6000亿元、6000~8000亿元阶段时,GDP每增加2000亿元所占用耕地面积分别为3.85×104hm2、2.25×104hm2、1.60×104hm2.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是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分析了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综合指数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受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表现为黑龙江省西南部和南部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高,东部地区次之,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最低;从指标体系领域层权重看,投入强度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大,对耕地的基础设施投入远低于生产性投入,从而为黑龙江省区域耕地投入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牛善栋  吕晓  李振波 《土壤》2016,48(2):306-313
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近30年来收录的有关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中文文献,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检索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归纳中国耕地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特点与研究的趋势。结果表明:1无论是中文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相关成果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核心期刊载文量不多,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还没有形成,学术水平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理论研究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实证研究;3基于国家、省级等大尺度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区域、市县的中尺度次之,农户和地块的小尺度最少,实证研究所涉及的区域,呈现不断扩大并趋于均衡的特点;4实证评价方法尚缺乏统一的理论规范,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繁多,且不同方法在不同理论背景与时空尺度下的适用性、实用性以及结果的验证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基于多视角、多领域和多尺度,加强对耕地集约利用机理的定量研究,强化研究方法的集成创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2005-2010年6 a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通过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12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涉及3个协调发展类型,分别是濒临失调衰退类、中度失调衰退类、严重失调衰退类;从协调发展亚类看,既包括经济发展滞后型,也包括土地集约利用滞后型;从单个地区看,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仍有提高的潜力,协调发展度仍有提高的空间;从协调度、发展度与协调发展度关系看,要提高协调发展度,需重点提高发展度.  相似文献   

7.
《土壤通报》2015,(6):1299-1306
为分析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以各县(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选择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强度、耕地产出强度和耕地持续利用强度4个准则层、17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出甘肃省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得分;然后,利用Arc Gis对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得分进行分级;最后利用Geo Da对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投入强度对耕地集约利用影响最大;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较低,87个县(区)中处于集约利用较低水平的有51个;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大,嘉峪关市最高,合作市最低,嘉峪关市是合作市的45倍;耕地集约利用地域性特征明显,存在空间聚集现象,河西地区西部为耕地集约利用高值聚集区,陇中和甘南高原一带为低值聚集区。  相似文献   

8.
倪超    杨胜天  罗秋滨  郭红  董隽  高鹏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146-151
为探寻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力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自然、人口、政策、科技和社会经济五个方面选取30个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法和通径分析法定量分析影响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自然因素和人口因素是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是次要驱动力,政策因素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作用最小;(2)城市化水平和非农业人口是决定耕地集约利用的主导因子,尽管总人口和粮食单产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其它指标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间接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9.
耕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费罗成  程久苗  王秉建  李琴  樊小凤 《土壤》2009,41(5):696-702
耕地集约利用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有助于把握当前研究的侧重点和薄弱点和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耕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国情,总结出未来研究展望:①在研究视角上,应着重展开多学科交叉研究,积极开展生态型耕地集约利用研究;②在研究尺度上,应加强多层次、分区域,尤其是大区域的耕地集约利用研究;③在研究内容上,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驱动机制、时空变化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等应加强研究;④在研究方法上,应进一步强化定量研究,引入GIS、RS等现代技术和数学模型来进行深层次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久苗  祝小迁 《土壤》2009,41(3):360-365
对安徽省17个地市1996-200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为安徽省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供政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有关,其中耕地利用效益对其影响较大;②"十五"时期和"九五"时期相比,全省大部分地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上升.其中,耕地投入强度有所加大,而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有所下降;③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耕地投入水平南高北低,耕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与之呈相反的规律,南低北高.  相似文献   

11.
以青海省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结构熵权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青海省2000—2009年间土地集约利用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青海省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其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青海省土地集约利用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2003年起州(地、市)域间土地集约利用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变大;从空间变化特征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北部高于南部,全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土地集约利用度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由东北向西北递减,且在东北部地区,以西宁市为中心向外递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空间相关度较低,协调度较差。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城市的适度发展能有效促进集约利用的发展,同时集约利用的有序开展也可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二者存在着天然的交互耦合关系。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在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四个评价时点上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上看,随着时间的推进耦合协调关系逐渐优化;从空间尺度上看,晋东南中部城镇群的耦合协调水平高,晋北中部城镇群的耦合协调水平适中,太原都市圈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晋南中部城镇群的耦合协调水平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甘肃省庆阳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为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庆阳市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2007—2016年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指数,应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变化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结果]①庆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达到了高度集约利用水平。②庆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下降趋势,均衡度逐渐降低,优势度逐渐增强。③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耦合协调度都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性越来越强,相对呈现出协调、稳定的发展趋势。[结论] 2007—2016年庆阳市土地集约水平总体变化呈逐年上升状态,但信息熵呈下降趋势,是由于大力开发未利用地,植树造林使得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两系统协调度都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性越来越强。说明庆阳市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14.
钱金平  贾俊艳      何萍    侯利萍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5):261-265
海岸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迥异于内陆地区。为揭示河北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以海岸线向陆地延伸10 km作为研究范围,通过土地利用相对优势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两种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结构现状、空间格局和集约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为水库/坑塘、旱地和建筑用地;水库/坑塘、河流/湖泊和建筑用地、未利用地向海特征显著,是海岸带的优势土地利用类型;海岸带土地利用的海陆梯度和高程分异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由水库/坑塘和建筑用地向旱地和林地转变;集约化利用程度最高的区域在距海岸线0~6 km、高程10~50 m的空间范围内。在沿海开发热潮再次兴起的背景下,关注海岸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现状,对优化海岸带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PSR模型的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较2005年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显著提升,增幅为71%,主要在于地均经济投入、产出指标的增长;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研究时段内江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说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制约着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质量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以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建立城市化指标体系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和引进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全省17个地市的城市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结合计算结果综合分析各市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 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2) 山东省17个地市中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相匹配,且处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的城市协调发展阶段.(3) 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必须将城市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南四湖流域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南四湖流域28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该流域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受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湖东低山丘陵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低于湖西黄泛平原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同的县(市、区),其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对促进该地区新型城市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等模型分析了2008—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部湾经济区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显著提升且空间差异减小,区域均值分别由0.175,0.153升至0.863,0.763;(2)研究区二者耦合协调性趋于优化,由轻度失调转为优质协调,各市均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的高度协调发展阶段;(3)各市“土地-经济”两大基本发展系统明显改善,城市竞争力增强,除防城港市属于土地集约利用超前型外,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玉林市和崇左市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同步发展;(4)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和区域发展政策是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优质协调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北部湾经济区制定一体化的区域城市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