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羔羊代乳料对雷州山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及健康状况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出生20日龄的健康雷州山羊公羔48只,分为代乳料组(饲喂代乳料+开食料)和母乳组(饲喂母乳+开食料),每组2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羔羊。预试期10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1)代乳料组羔羊40日龄平均个体重、21~40日龄平均日增重及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低于母乳组(P<0.05);21~40日龄,代乳料组开食料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母乳组(P<0.05),但平均日总采食量却显著低于母乳组(P<0.05),且腹泻率极显著高于母乳组(P<0.01)。2)代乳料组羔羊60日龄平均个体重、41~60日龄和21~60日龄平均日增重及各养分表观消化率均与母乳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代乳料组41~60日龄和21~60日龄开食料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著高于母乳组(P <0.01);代乳料组41~60日龄平均日总采食量显著高于母乳组(P<0.05),但21~60日龄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代乳料...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饲料及其加工方式对犊牛生产性能和瘤胃组织形态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43.5±3.4)kg的新生荷斯坦公犊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牛,分别饲喂切短苜蓿、颗粒苜蓿、切短燕麦和颗粒燕麦,自由采食。试验自15日龄至56日龄。结果表明:粗饲料种类对犊牛各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苜蓿组犊牛的体高(45日龄)和瘤胃腹囊肌层厚度高于燕麦组(P<0.05);粗饲料加工方式对体重无显著影响,但颗粒组犊牛各阶段干草采食量(P<0.01)和15~30日龄的日均总干物质采食量以及瘤胃背囊乳头长度均高于切短组(P<0.05),切短组犊牛46~56日龄和全期的开食料采食量(P<0.01)、15~30日龄和46~56日龄的平均日增重(P<0.05)、45日龄和56日龄时的体斜长和胸围(P<0.05)、瘤胃腹囊肌层厚度(P<0.05)均高于颗粒组;粗饲料种类和加工方式互作对犊牛各生长性能指标和体尺指标均无显著影响,但切短苜蓿组瘤胃腹囊肌层厚度高于其他三组(P<0.05)。由此可见,补饲切短干草可显著提高犊牛开食料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断奶后体...  相似文献   

3.
分析探讨口感化及颗粒化开食料对早期断奶羔羊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新生健康的双羔湖羊公羔42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饲喂颗粒化和口感化开食料,试验期42 d。两组羔羊21日龄之前的采食量、体重和绝对生长的变化趋势相似。21日龄以后,口感化开食料组羔羊的采食量、体重、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均明显高于颗粒化开食料组,42日龄体重、后两周的采食量及15~21日龄的相对生长率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 0.05)。口感化开食料还显著提高(P < 0.05)了羔羊42日龄时的育肥指数、体长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和断奶前的瘤胃质量和瘤胃/胴体。以上结果表明,与颗粒化开食料相比,口感化开食料更有利于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瘤胃发育、采食量提高、体重和体尺的发育,但对其他胃室及肠道发育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析探讨口感化及颗粒化开食料对早期断奶羔羊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新生健康的双羔湖羊公羔42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饲喂颗粒化和口感化开食料,试验期42 d.两组羔羊21日龄之前的采食量、体重和绝对生长的变化趋势相似.21日龄以后,口感化开食料组羔羊的采食量、体重、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均明显高于颗粒化开食料组,42日龄体重、后两周的采食量及15~21日龄的相对生长率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口感化开食料还显著提高(P<0.05)了羔羊42日龄时的育肥指数、体长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和断奶前的瘤胃质量和瘤胃/胴体.以上结果表明,与颗粒化开食料相比,口感化开食料更有利于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瘤胃发育、采食量提高、体重和体尺的发育,但对其他胃室及肠道发育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钠对哺乳期湖羊羔羊生长性能、血浆指标和瘤胃发育的影响。选用40只初生湖羊羔羊,于7日龄时按体重相近原则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羔羊。丁酸钠组(SB组)口腔灌服1.8 mL/kg BW丁酸钠,对照组(Con组)灌服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SB组的29~35日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升高(P<0.05),7~35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2)与Con组相比,SB组的血浆生长激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D-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SB组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SB组的血浆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升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相比,SB组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SB组的瘤胃上皮中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受体(IGF...  相似文献   

6.
早期饲喂对山羊羔羊瘤胃和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研究早期饲喂对20~60日龄山羊羔羊瘤胃和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并探究瘤胃和小肠组织形态发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以饲喂方式为试验因子。选取72只20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海门山羊羔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仅饲喂代乳粉组(MRO组)、代乳粉加精料组(MRC组)、代乳粉加精料加苜蓿颗粒组(MCA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4只羊。试验预饲期3 d,正式期40 d。试验期间,测定羔羊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在羔羊60日龄时,进行屠宰试验,测定瘤胃和小肠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1)在山羊羔羊20~60日龄阶段,MRO组羔羊干物质和粗蛋白采食量显著低于MCA组和MRC组(P<0.05),但干物质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MCA组和MRC组(P<0.05)。2)MCA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和乳头宽度均显著高于MRO组(P<0.05),MRC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显著高于MRO组(P<0.05)。3)MCA组羔羊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MRO组(P<0.05),而V/C值显著低于MRO组(P<0.05);MRC组和MRO组羔羊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MCA组(P<0.05),而V/C值显著高于MCA组(P<0.05);MRC组和MCA组回肠V/C值显著低于MRO组(P<0.05)。4)可消化干物质、可消化蛋白质摄入量与瘤胃乳头长度、乳头宽度、上皮厚度、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十二指肠、回肠V/C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消化NDF摄入量与瘤胃角质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瘤胃肌肉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消化NFC摄入量与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十二指肠和回肠的V/C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早期补饲精料颗粒或者精料加苜蓿颗粒有利于瘤胃组织形态发育,但其相对于代乳粉较低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会减缓小肠组织形态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饲粮对羔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消化道重量及瘤胃乳头发育的影响。选用60只体况良好,体重为(3.23±0.20)kg的初生母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试验羔羊于10日龄补饲开食料,开食料NDF水平分别为12%(12NDF组)、16%(16NDF组)、20%(20NDF组)和24%(24NDF组)的饲粮。试验期60 d,饲养试验所有羔羊均随母哺乳,消化试验所有羔羊不随母哺乳。结果显示:1)随着日龄的增加,羔羊的体重极显著增加(P<0.01);各日龄阶段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随日龄的增加,羔羊干物质采食量(DMI)极显著增加(P<0.01),饲喂不同NDF水平饲粮,各组羔羊DMI差异不显著(P>0.05)。2)24NDF组羔羊干物质(DM)、有机物(OM)采食量和总能(GE)摄入量显著高于16NDF、20NDF组(P<0.05)。24NDF组羔羊粗蛋白(CP)采食量显著高于20NDF组(P<0.05);24NDF组羔羊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采食量极显著高于20NDF组(P<0.01),20NDF组极显著高于16NDF、12NDF组(P<0.01);24NDF组羔羊DM、OM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12NDF、16NDF组(P<0.05),24NDF组GE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16NDF组(P<0.05),但20NDF、24NDF组NDF、ADF表观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12NDF组(P<0.05或P<0.01);24NDF组羔羊粪能显著高于12NDF、16NDF和24NDF组(P<0.05)。各试验组CP表观消化率和消化能差异不显著(P>0.05)。3)12NDF组羔羊全胃重显著高于16NDF、20NDF组(P<0.05)。12NDF组羔羊瘤胃重显著高于20NDF组(P<0.05)。12NDF组羔羊瘤胃占宰前活重的比例显著高于16NDF、20NDF和24NDF组(P<0.05)。12NDF组羔羊十二指肠重及十二指肠占宰前活重的比例显著高于16NDF组(P<0.05)。其余各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母羔羊在0~60日龄最适的NDF水平为16%~20%。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氨酸水平对羔羊体况发育、消化道组织形态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12对7日龄断母乳的湖羊双胞胎公羔,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分为对照(CON)组和低蛋氨酸(LM)组,1对双胞胎羔羊分到不同的组中。试验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8~56日龄),CON组羔羊饲喂基础代乳粉和基础开食料;LM组羔羊饲喂的代乳粉和开食料在CON组基础上分别全部扣除(0.70%和0.40%)额外添加的蛋氨酸,其余营养水平保持一致。第2阶段(57~84日龄),2组羔羊停止饲喂代乳粉且饲粮均为基础开食料。在56和84日龄,各选取6对双胞胎羔羊进行屠宰,分离消化道组织,采集血清样品。结果表明:1)在采食量方面,LM组羔羊对蛋氨酸采食量在8~56日龄、8~84日龄阶段均极显著低于CON组(P0.01),而干物质采食量却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在体尺指标方面,56日龄,LM组除体重、体斜长、胸围和体长指数显著低于CON组(P0.05)外,其他体况发育指标2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4日龄,2组间体况发育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56日龄,LM组羔羊的瘤胃乳头宽度显著低于CON组(P0.05),2组羔羊的其他消化道形态发育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3)56日龄,LM组羔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低于CON组(P0.01);84日龄,LM组羔羊血清中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CON组(P0.05)外,2组羔羊的其他血清抗氧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饲粮低蛋氨酸水平抑制了羔羊体况(体重、体斜长、胸围、体长指数)发育及瘤胃乳头宽度的增加,同时降低了机体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然而却提高了干物质采食量;提高饲粮蛋氨酸水平后,羔羊体况发育及消化道组织形态发育也随之得到补偿,但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仍未得到完全改善。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究采食限制对哺乳期牦牛犊牛生长性能、腹泻频率及主要内脏器官指数的影响。试验选取(60±3)日龄体重接近的牦牛犊牛(公)21头,随机分为3组,在饲喂同等代乳粉的基础上,按照自由采食(AL组)、自由采食量的70%(IR70组)和自由采食量的40%(IR40组)3个水平饲喂基础日粮。代乳粉适应期10 d,预试期2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采食限制对哺乳期牦牛犊牛的净增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犊牛到5月龄时,腹泻频率AL组显著低于IR70组和IR40组(P<0.05);心脏、肝脏、肾脏、肺脏和胸腺重量均随饲喂水平的限制而显著减小(P<0.05),AL组大肠重量占肠道总重比例最高,与IR70组和IR40组差异显著(P<0.05)。综上,哺乳期采食限制会影响到牦牛犊牛主要内脏器官和胃肠道的良好发育,并引起腹泻频率增加,显著降低了生长性能水平,不利于保障牦牛犊牛早期的生长发育健康,因此实施哺乳期营养补饲调控对正处于生长发育窗口期的牦牛犊牛早期培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四种不同中性洗涤纤维来源的开食料对湖羊羔羊生产性能、采食量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初生重(3.47±0.69)kg,日龄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湖羊公羔60只作为试验动物。羔羊0~3日龄吮食母乳,4日龄与母羊分离开始饲喂乳源性代乳粉至28日龄断奶,在7日龄[(3.77±0.46)kg]开始补饲开食料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羔羊按同质性原则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为苜蓿干草(AH)组、大豆皮(SH)组、燕麦干草(OH)组和甜菜粕(BP)组,每个处理组15只,试验至70日龄结束。试验开始后分别在10、20、30、40、50、60、70日龄晨饲前称重,计算分析羔羊平均日增重,试验期间每日记录开食料平均日采食量;54~60日龄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开食料中不同来源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可显著影响羔羊生产性能、采食量和养分消化利用率。饲草来源NDF(FNDF)开食料显著提高了湖羊羔羊的生产性能和采食量,而非饲草来源NDF(Non-FNDF)开食料干物质(DM)消化率更高。从20~70日龄,AH组羔羊体重较其他三组更有优势;断奶前7~28日龄羔羊DM、代谢能(ME)、粗蛋白质(CP)、NDF和淀粉的采食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断奶后29~70日龄和全期7~70日龄,AH组和OH组平均日增重和各种养分采食量显著高于SH组(P<0.05);BP组DM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H组(P<0.05),BP组N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综上所述,不同来源NDF开食料对湖羊羔羊生产性能、采食量和养分消化利用产生较大影响,以苜蓿作为NDF来源的开食料可以提高羔羊生产性能和采食量,而以甜菜粕作为NDF来源可以提高养分消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饲喂代乳粉对羔羊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旨在研究代乳粉对早期断奶羔羊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8只新生陶赛特(♂)×小尾寒羊(♀)杂交F1羔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羔羊,试验组饲喂代乳粉,对照组随母羊哺乳。在羔羊20、40、60、80、90日龄测定体重及体尺,并在50、90日龄采集血液样品分析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饲喂代乳粉组羔羊体增重显著高于母羊哺乳组(P<0.05),试验组羔羊增重比母羊哺乳组高26.47%;体高、体长及胸围差异不显著(P>0.05);50日龄时,饲喂代乳粉组羔羊白蛋白和白/球蛋白比显著低于母羊哺乳组(P<0.05),而50和90日龄时,饲喂代乳粉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母羊哺乳组(P<0.05)。结论:饲喂代乳粉可提高早期断奶羔羊的生长性能,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芦丁对围产期湖羊瘤胃发酵、瘤胃菌群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择30只围产期相近、体重[(62.90±2.80) kg]相似的24月龄围产期湖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芦丁在基础饲粮中的添加剂量分别为0 mg·kg-1 BW(CON组)、50 mg·kg-1 BW(Ⅰ组)和100 mg·kg-1 BW(Ⅱ组)。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56 d。产后28 d晨饲前,每组随机选取5只羊屠宰,检测瘤胃组织形态、瘤胃发酵参数、抗氧化性能及瘤胃菌群结构。结果发现:1)各组围产期湖羊日粗饲料采食量、日干物质采食量和日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个试验组围产期湖羊的产后体重、末体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均高于CON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产羔数量及羔羊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2)Ⅱ组围产期湖羊瘤胃乳头长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3)Ⅰ组瘤胃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l...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哺喂代乳粉对沂蒙黑山羊羔羊早期生长性能及其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沂蒙黑山双胎羔羊36只,分为2组,每组18只羔羊。对照组(B组)羔羊哺喂母乳,试验组(R组)于10日龄开始哺喂代乳粉,试验期为75 d,在10、15、25、45和75日龄时随机称取3头羔羊空腹活体重,且屠宰后收集瘤胃内容物样品,采用IIIumi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细菌组成。结果表明:R组羔羊体重在15日龄时低于B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到75日龄时显著高于B组(P<0.05)。另外,R组15日龄时Alpha和Beta多样性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R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在25、45、75日龄时低于B组,其中25日龄时差异显著(P<0.05),与此相反,拟杆菌门(Bacteroides)相对丰度在25、45、75日龄时均显著高于B组(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在25、45、75日龄时显著低于B组(P<0.05)。在属水平上,R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为优势菌属,15日龄时相对丰度高于B组(P>0.05),且在75日龄时显著高于B组(P<0.05);拟杆菌属(Bacteroides)、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相对丰度在25日龄时高于B组(P>0.05),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la-shigella)相对丰度在15~25日龄呈下降趋势,到25日龄时低于B组(P>0.05)。综上,早期哺喂代乳粉影响羔羊体增重,而45日龄后获得与哺喂母乳羔羊一样的增重效果;25日龄后哺喂代乳粉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明显,其中拟杆菌门成为优势菌群,并且普雷沃菌属等有益菌相对丰度逐步增加,从而改善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有助于促进羔羊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水平对安格斯犊牛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90日龄断奶犊牛18头,随机分为3组(公、母各半),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试验组犊牛分别饲喂高蛋白(蛋白19.65%、综合净能5.74 MJ/kg,T组)、中蛋白(蛋白18.60%、综合净能5.62 MJ/kg,S组)、低蛋白(蛋白17.76%、综合净能5.40 MJ/kg,F组)3种营养水平的饲粮。试验期100 d。结果显示,高蛋白水平饲粮可显著提高犊牛120日龄、180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与S组相比,T组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 (IgM)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含量显著减少(P<0.05)。T组犊牛瘤胃中乙酸、丙酸、异丁酸和戊酸含量增加(P<0.05);T组瘤胃菌群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探究舍饲条件下优化设计配制的全混合颗粒料对育肥呼伦贝尔羊羔羊的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血液指标、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选择30只健康的体重、日龄相近的呼伦贝尔羊断奶羔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对照组饲喂农户自配的精料+苜蓿型饲粮,试验组饲喂设计的优化型育肥羔羊全混合颗粒料。试验期115 d,过渡期15 d。每天记录干物质采食量并进行称重,计算料重比及平均日增重;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采集血样,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测定;采集瘤胃液,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瘤胃液细菌进行测序;试验结束后屠宰,测定屠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羔羊体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胴体重、屠宰率、育肥效益及部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免疫指标和生化指标没有负面变动;饲喂全混合颗粒料在试验羔羊瘤胃细菌群落门、属水平上有显著正向效果(P<0.05)。综上可知,经过优化设计的全混合颗粒料改善了呼伦贝尔羊羔羊瘤胃菌群结构,显著提高了羔羊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育肥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用发酵甘蔗渣替代甘蔗渣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特性和瘤胃菌群的影响。选用14头体况良好、体重[(363.84±9.11) kg]相近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随机分成2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CON组)饲喂含20%甘蔗渣的基础饲粮,发酵甘蔗渣组(FSB组)饲喂用20%发酵甘蔗渣替代甘蔗渣的饲粮。试验期为8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80 d。结果表明:2组肉牛的终末体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FSB组肉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ON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CON组(P<0.05)。FSB组肉牛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FSB组肉牛瘤胃液中氨态氮、菌体蛋白、丙酸、异丁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FSB组菌群中理研菌科_RC9_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普雷沃氏菌科_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ON组(...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喂棉副产品型发酵全混合日粮对卡拉库尔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36只健康、2~3月龄、体重[(26.0±2.2) kg]相近的卡拉库尔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每只羊作为1个重复。CK组饲喂100%棉副产品型全混合日粮,FFG组饲喂50%棉副产品型发酵全混合日粮+50%棉副产品型全混合日粮,EFG组饲喂80%棉副产品型发酵全混合日粮+20%棉副产品型全混合日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测定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结果显示:1)饲喂50%或80%的棉副产品型发酵全混合日粮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卡拉库尔羊的平均日增重(ADG)和干物质采食量(DMI)(P<0.05或P<0.01),且EFG组的DMI极显著高于FFG组(P<0.01)。2)饲喂80%的棉副产品型发酵全混合日粮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P<0.05或P<0.01)。3)饲喂80%的棉副产品型发酵全混合日粮能显著降低瘤胃液pH并显著提高乙酸浓度(P<0.05),饲喂50%...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探究哺乳期饲喂开食料对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30.79±3.43 kg)]相近的健康1月龄公牦牛犊牛20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头。预试期30 d,正试期165 d。第1~100天,对照组牦牛犊牛饲喂代乳粉和苜蓿干草,试验组牦牛犊牛饲喂代乳粉、苜蓿干草和开食料,2组牦牛犊牛饲喂等量的代乳粉,且2组干物质饲喂量相同;第101~165天,2组牦牛犊牛均停止饲喂代乳粉,改为饲喂等量的精粗组合饲粮。结果表明:1)在第1~100天,试验组牦牛犊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101~165天,试验组牦牛犊牛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牦牛犊牛的回肠淋巴集结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牦牛犊牛十二指肠和空肠胰蛋白酶、回肠糜蛋白酶和盲肠α-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十二指肠糜蛋白酶以及结肠内的α-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之...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前后犊牛在不同固液比例饲喂模式下营养物质代谢及其瘤胃发酵的异同,从而探索基于不同饲喂模式下的犊牛断奶方式。试验选用7日龄荷斯坦公犊牛36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头,各组采用相同原料组成、相同营养成分的代乳粉和颗粒料。在总干物质饲喂量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改变固液饲料饲喂比例,形成3种饲喂模式组:高液体饲料比例(HL)组,28~56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保持在1∶2,56日龄断奶;对照(LS)组28~56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从1∶2逐步降低到1∶1,56日龄断奶;高固体饲料比例(HS)组,28~42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从1∶2逐步降低至1∶0,并于42日龄断奶。试验期77 d。分别于犊牛28、42、56和84日龄采集瘤胃液,35和63日龄进行断奶前后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断奶前,与HS组相比,HL、LS组犊牛总能代谢率相对较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后,HS组消化能代谢率、氮利用率及氮的生物学价值较HL组显著提高(P0.05)。与HL组相比,HS组84日龄瘤胃液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3组间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84日龄时,HS组犊牛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HL组(P0.05),各组间丙酸、戊酸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得,适量增加固体饲料饲喂比例有助于改善断奶前后犊牛瘤胃发酵环境,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提高断奶后犊牛饲粮能量代谢率、氮的生物学价值及氮利用率;采用高固体饲料饲喂模式,犊牛在42日龄固体饲料采食量达到1.0 kg/d时实施断奶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究酵母培养物对湖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采食量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体外试验中,在培养底物中添加0(对照组)、1%的酵母培养物,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培养72 h后,测定产气量和瘤胃发酵特性参数。动物试验选取日龄、体重相近的湖羊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 g/(只·d)酵母培养物A(试验I组)和酵母培养物B(试验II组),试验持续60 d。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底物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可显著提高体外瘤胃72 h累积产气量、干物质消化率、微生物蛋白含量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 <0.05)。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使湖羊干物质采食量分别增加10.32%和2.92%,日增重分别增加16.14%和5.09%,净增重分别为1.68kg/只和0.59kg/只(P <0.05);与试验II组相比,试验I组采食量和日增重分别提升7.19%和10.15%,净增重提升1.09 kg/只。综上所述,不同酵母培养物对湖羊瘤胃发酵特性和生长性能的提升存在差异,添加10 g/(头·d)酵母培养物A对湖羊干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