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简称TYLCV或TY,起源于中东地区和地中海盆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西部、日本、美国东南部和加勒比海地区,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具毁灭性的番茄病毒病,发病率100%。  相似文献   

2.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我省番茄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10%-30%,重的高达50%-70%,严重的可使整个产区绝产。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番茄病毒病呢?据西南农大胡安宁教授、中国柑桔研究所张格成研究员在1999年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镇建设村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植物基因活化剂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番茄病毒病。试验示范地是多年种植番茄的地区,4月中旬是该地区番茄的采收期。但种植大户陈仕林的番茄地7年连作,病毒病发生十分严重,病株率达100%。由于偏施氮肥,蚜虫发生多,导致病毒病发生十分严重。虽然用药防治多次,但总不见效。植株花量少,结果小,几乎陷入绝产境地。  相似文献   

3.
<正>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oamtos Yellows Leaf Curl Virus)简称TYLCV或TY病毒,据说起源于中东地区和地中海盆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西部、日本、美国东南部和加勒比海地区,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具毁灭性的番茄病毒病,该病毒与其它病毒病相比较而言具有爆发突然、扩展迅速、危害性强等特点,是一种毁灭性的番茄病害。番茄染病症状为:植株生长迟滞矮化。顶部新叶变小、褶皱簇状、稍发黄、边缘上卷,叶厚脆硬。幼苗染病严重矮缩,开花结果异常。成株染病的植株仅上部叶和新芽表现症状,中下部叶片及果实一般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病毒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春季露地番茄条斑病毒病频繁发生,是造成春季番茄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2007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简称TYLCV)首次在河南扶沟发现,之后迅速传播,给番茄生产带来巨大影响.2013年番茄褪绿病毒在河南省夏秋季番茄生产中被发现,造成番茄减产.2019年英国报道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  相似文献   

5.
甘肃河西地区番茄病毒病病原种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6-2008年对甘肃河西地区番茄病毒病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和鉴定.河西地区番茄病毒病田间表现为花叶和条斑等症状,种子可带毒.采用DAS-ELISA方法,从田间样本及该地区出入境番茄种子上检测到烟草花叶病毒(TMV)、番茄花叶病毒(To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并对TMV 和ToMV阳性样品进行了 IC-RT-PCR鉴定.该地区番茄病毒病优势病毒为烟草花叶病毒;13%的样本中检测出2种病毒的复合侵染.  相似文献   

6.
为了鉴定并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沈阳新民地区3个番茄植株样品进行检测,对PCR产物中的特异性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3个番茄植株样品均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说明沈阳市新民地区已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且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受气候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粉虱种群不断变化,其传播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辽宁省内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给蔬菜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直接威胁设施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开展粉虱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现状调查,初步摸清了粉虱发生种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危害特点及成因,为有效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景春  董莉 《现代农业》2007,(11):25-25
病毒病是棚室秋延后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严重时棚室内发病率达70%~80%,减产50%以上,成为秋棚番茄生产的限制因子。针对我地区番茄生产的实际情况,我们经过几年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严重,2010 -2011年选择6个番茄品种在浙江省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根据植株、果实、产量等性状指标,番茄品种浙杂502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0.
番茄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灰叶斑病,叶霉病,早疫病,溃疡病,青枯病,枯萎病等。随着日光温室发展和塑料大棚固定化栽培,番茄的土传病害和气传病害均有加重发展趋势。露地番茄不少地区最严重的是病毒病,多雨年晚疫病、灰霉病等易流行,高温高湿易造成早疫病、溃疡病的蔓延,雨天转晴后土温升高青桔病发生较重,番茄病害种类多,往往在同一块地同时发生几种病害,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防治。  相似文献   

11.
番茄黄化曲叶病及其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的病毒病,已成为世界番茄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近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在中国呈现逐年加重,自南向北迅速蔓延的趋势,已对中国番茄种植业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为了更好地控制病害,文章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分类、抗性病鉴定方法、抗源筛选及遗传规律、抗性基因定位及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中国番茄黄化曲叶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一些信息,同时对抗性基因的应用和聚合育种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天津农业科学》2017,(1):68-71
番茄褪绿病毒病是近年来在番茄上广泛发生且为害严重的病害,由长线形病毒科毛形病毒属中的典型成员番茄褪绿病毒系统侵染引起。目前,该病毒在我国许多地方均有发生且呈迅速蔓延之势。本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地综述了番茄褪绿病毒病的症状学、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病害的侵染特性以及病害防控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保护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及其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河南驻马店暴发,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给菜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介绍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的田间症状、传播媒介、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保护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番茄病毒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病毒病是日光温室番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据调查,陇东地区几种病毒病均发生,发病率为10%~35%,损失严重。但多数菜农没有完全掌握该病的发生危害规律,防治时抓不住有利时机。因此为了指导生产,现将该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介绍如下。一、症状。番茄病毒田间症状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鉴定河北省番茄上主要病毒病种类,明确病原和分布。[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试纸条技术,对2016—2018年采自河北省8个县市18个番茄主产区的番茄样品进行病毒病种类鉴定。[结果]采集的番茄样品中共检出3种病毒,分别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其中TYLCV是目前河北省危害最严重、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病毒,各调查地区均能检出,检出率为63.29%,其次为ToCV,检出率为17.19%,田间主要表现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混合侵染;ToMV检出率仅为0.09%,为零星发生。[结论]河北省番茄病毒病的主要种类为粉虱传播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和番茄褪绿病毒。  相似文献   

16.
病毒病是近几年番茄栽培中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均影响极大,严重制约着当地的蔬菜生产.现将有关防治番茄病毒病的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位于乌鲁木齐地区,种植加工番茄有十余年历史,是我师种植作物中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种类。特别是2007年乌鲁木齐地区加工番茄病毒病开始发生,而且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加工番茄病毒病在新疆加工番茄种植区均有发生,尤其在天山北坡玛纳斯县以西晚播番茄种植区最为严重,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一般田块减产10%~30%,在蚜虫发生数量较多的2001年和2003年,对地方减产达到50%以上,受害果实无法正常变红,严重影响加工番茄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与分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建军  孙茜  艾鹏飞  韩璀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16-18017
[目的]对河北省发生的一种番茄病毒病进行症状识别和分子诊断。[方法]2008年11月及2009年7~10月对河北省番茄病毒病田间发生情况和典型症状进行详细调查,然后根据已发表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该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相一致,从症状上初步诊断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石家庄和衡水采集的病株样本的DNA均扩增出307 bp大小的特异条带,表明该片段为TYLCV的一个分离物,证明采集的番茄病株是由TYLCV侵染所致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结论]该研究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河北省大面积发生及从分子水平上确诊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番茄病毒对烟草花叶病毒抗性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冯兰香番茄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分布极其广泛,危害十分严重。因此,长期以来,该病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对番茄病毒病的最早认识是从烟草花叶病毒(TMV)开始的,1909年美国在番茄植株上...  相似文献   

20.
王富 《油气储运》2009,(11):47-48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对番茄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年来,浙江、广东、广西、云南、重庆、江苏及山东省相继发生,给当地的番茄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该病害在我国传播基本呈现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发展的趋势,年发生面积超过6.7万公顷(100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