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自2008年开始,小麦全蚀病在故城县麦田有加重发生趋势,主要表现在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每年发生面积在10万亩左右,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0%~30%。由于小麦全蚀病前期危害症状隐蔽,小麦将近成熟时,田间出现枯白穗,呈条带状干枯死亡,老百姓开始疏于防治,等有危害症状后再防治已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有些农户甚至因为小麦全蚀病连年严重发生而不敢再种植小麦,小麦全蚀病的重发生成为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睿 《河北农业》2006,(12):20-21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省属于检疫性病害。该病2002年在邢台市南和县首次发生,2004年隆尧、宁晋、清河、邢台县相继发生,发生面积2000亩,2005年迅速扩展为8个县,发生面积扩大到12.5万亩。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给我区的小麦生产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河南省1992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4.
刘社方 《河南农业》2011,(12):32-32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重大危险性病害,小麦患病后,根部变黑,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20%以上。重者小麦灌浆期出现成片枯死,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为控制全蚀病的扩展蔓延.保护农业生产安全,2006-2010年我们开展了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小麦全蚀病重发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河南省1992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了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6.
近二年,我县局部麦田小麦全蚀病零星发生,2005年.局部发病的麦田病株率为3%。小麦全蚀病是一个毁灭性较大的病害,且蔓延扩展快,小麦受病后.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完全毁灭。  相似文献   

7.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被列为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8.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重大危险性病害,小麦患病后,根部变黑,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20%以上,重者小麦灌浆期出现成片枯死,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为控制全蚀病的扩展蔓延,保护农业生产安全,2006-2010年我们开展了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小麦全蚀病重发原因及有效  相似文献   

9.
小麦全蚀病,又叫立枯病,近几年来随着小麦良种调运,收割机跨区作业等日益频繁,小麦检疫性病害全蚀病目前在我国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已有发生,尤以山东省发生重,为害大。一旦传入,蔓延迅速,不易根除。发病田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0.
酸性肥料对小麦全蚀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性肥料对小麦全蚀病的影响①汪以王裕中陈怀谷(响水县植保站224600)(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对产量影响很大,重病年份可减产5成以上。近几年来,在探索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中发现,施用酸性肥料对该病有一定的控病作用。1...  相似文献   

11.
小麦全蚀病又叫立枯病,严重发生时常造成20%~50%的减产,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河北省局部地区有零星发生,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马建华 《河南农业》2018,(34):37-37
一、由病害引起的枯白穗 病害引起的枯白穗主要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茎基腐病.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全蚀病,又叫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土传或种传性病害,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危害,一旦发生,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几年后就可以造成严重损失并持续多年,  相似文献   

14.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检疫病害,一旦发生,蔓延较快,从零星发病到成片死亡,通常仅需3年时间,轻者减产1~2成,重者减产一半以上,甚至绝产颗粒无收,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大障碍.1996年以来,小麦全蚀病开始在我市扩散蔓延,严重地影响了我市小麦产量,通过我们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总结出一整套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住该病在我市的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许昌市对小麦产量构成威胁的病害种类主要有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白粉病、锈病、孢囊线虫病、赤霉病、黑穗病等。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10%~15%。严重的可造成小麦减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小麦全蚀病又称黑脚病,是一种毁灭性较大的病害,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7.
1实验目的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目前全国发病面积约1000多万亩。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感全蚀病。轻者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大幅减产,严重者整株枯死,绝产无收。因此,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的扩展蔓延,对稳定小麦产量,提高小麦品质,确保小麦种子的正常繁育、调运,以及商品小麦的流通,和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麦全蚀病是全国性植物检疫病害,笔者进  相似文献   

18.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河南省1992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了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9.
不同药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防治小麦全蚀病的3种生产上常用药剂和2种新型药剂,对小麦种子进行播前拌种.检验其对小麦全蚀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苯醚甲环唑FS+YB-01WP,用量50 g+200g/亩,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60.91%;其次是12.5%全蚀净FS,用量20 g/亩,防治效果为52.08%,在小麦全蚀病发病区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国外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发性,危害十分严重,轻病地减产10%~20%,重病地减产50%以上,是我国小麦上的检疫对象之一,目前国内20多中省(区)已有发生的报道。1992~1993年,我们在送检材料鉴定和病害调查中,首次发现该病在我省原阳、浚县、扶沟县发生危害,并有逐渐蔓延之势。如扶沟县包屯镇陈岗村三年前只有一块麦田发病,而今年发病面积扩大了几十倍,造成很大损失。全蚀病是以土传为主的病害,一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