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山西旱作玉米田,采用行间深松免耕作业,研究了玉米深松免耕种植土壤容重、土壤水分等的量化指标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玉米深松免耕种植模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促进玉米生长与产量提高。0~60cm土壤容重深松免耕比旋耕平作分别降低了5.45%(2008年)、3.47%(2009年);生育期平均蓄水量深松免耕比旋耕平作分别增多5.43%(2008年)、5.88%(2009年);玉米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优于对照;先玉335产量深松免耕比旋耕平作分别提高6.15%(2008年)、8.77%(2009年),富友9号产量深松免耕比旋耕平作提高7.05%(2009年)。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免耕种植是适合旱作地区推广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深松及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探索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途径,以加深耕层和提高地力为目标,在辽宁省西部进行深松配套桔秆还田的4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和桔秆还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则处理前两年增加后两年下降,处理当年效果最大之后减小;深松配套桔秆还田作用大于旋耕配套桔秆还田;深松条件下,配套桔秆还田第1年减产,隔年秸秆还田第2年、连年桔秆还田第3年增产;深松配套秸秆还田综合效果优于单独深松或桔秆还田。  相似文献   

3.
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通过对不同深松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隔行深松(T1)与行行深松(T2)不仅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且T2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降低作用大于T1;深松增强了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能力,2种深松方式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由于犁底层的存在,不深松(CK)的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范围,且该土层的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均明显大于T1和T2,而单株根系伤流强度则明显小于T1和T2;深松处理的根系不仅能更好地向深层土壤下扎,而且向植株两侧扩展的范围变大,20~50 cm土层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T1与T2均明显高于CK;并且T1>T2。深松后倒伏率降低,对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1与T2间产量差异并不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深松显著提高了百粒质量,但对穗粒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通过垄间隔行深松可以构建良好的耕层结构,有利于根系的固定和下扎,使根系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倒伏率降低、产量增加的同时,较行行深松减少了机械动力消耗。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油用向日葵产量、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对深松的响应,2016-2017年,以油用向日葵T562为供试材料,测定了不同处理(深松45cm、深松30cm、浅旋15cm)不同生育时期向日葵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叶片SPAD值、产量构成和枯叶数。结果表明,深松处理的向日葵产量和Pn较浅旋有显著提高。开花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Pn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现蕾-初花阶段达到最大值;Pn值表现为深松45cm>深松30cm>浅旋15cm;不同层面叶片SPAD值表现为深松处理高于浅旋;下部叶片自初花至终花期,SPAD值呈下降趋势,以浅旋15cm处理的降幅最大,深松45cm处理的降幅最小。深松处理可以延缓向日葵叶片衰老进程,深松措施能够调节产量构成因素,整体表现为:单盘粒重、结实率、千粒重和子仁率随深松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其中深松处理对单盘粒重影响最大,其次为千粒重和子仁率,最终提高了子实产量。  相似文献   

5.
夏玉米行间机械化深松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夏玉米玉米 5叶期行间进行机械化深松表明 ,间隔 12 0cm深松比间隔 6 0cm深松增加株高、茎粗、根层数、茎节数、展开叶数、叶面积指数 ,降低穗位高。从深松深度看 ,拔节期深松对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尤其是深松 2 0cm ,株高降低 ,茎节数、展开叶、可见叶数及叶面积指数均比对照降低。间隔 12 0cm深松 30cm处理可以提高叶面积指数 ,增加株高、茎节数、茎粗和降低植株的穗位高度 ,土壤蓄水保墒效果较好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 8 86 %、 6 5 9%。  相似文献   

6.
高产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及密度深松调控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侯海鹏  丁在松  马玮  李从锋  赵明 《作物学报》2013,39(6):1069-1077
以现代高产玉米品种中单909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 于2010-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种植密度与耕作方式田间试验, 研究夏玉米高产群体产量性能参数变化及主要栽培措施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中单909相比郑单958显著增产11.36%, 穗粒数(KN)、千粒重(KW)极显著增加(P<0.01), 生育天数(D)、收获指数(HI)和收获穗数(EN)无明显差异(P>0.05); 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光合势在灌浆后期增加更为显著, 平均净同化率(MNAR)显著增加(P<0.05), 而干物质积累最大生长速率、生长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平均生长速率、活跃生长期均明显提高。进一步分析产量性能参数间相互关系, EN与MLA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KN和KW与MNA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而MNAR、KN、KW与MLA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中单909比郑单958增产可能是产量性能参数差异补偿的结果。中单909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MLAI、MNAR和KN, 获得最高产量的群体密度比郑单958高27.3%; 深松耕作方式下, 中单909和郑单958分别增产13.0%和8.7%, 主要表现为, MNAR和KN显著增加, MLAI和D无明显变化, HI、EN、KW增加幅度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一致, 表明土壤深松条件下密植(9.50×104株 hm-2)是目前夏玉米高产重要技术途径之一。综上, 密植夏玉米高产群体产量性能特征参数为MLAI 3.05~3.55、MNAR 4.80~6.27 g m-2 d-1、D 109~111、HI 0.50~0.52、EN 9.60~10.38×104穗 hm-2、KN 352.0~370.1粒、KW 314.7~315.9 g, 可以实现11 250~12 000 kg hm-2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玉米深松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米深松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玉米全生育期生长发育,使其根系长度增加,叶片数增多,叶片持绿时间延长,促进玉米百粒重增加,玉米增产效果明显。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还有助于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理化状况。  相似文献   

8.
刘云峰 《种子科技》2016,(10):116-117
铧式犁作业在我国北方地区十分常见,很多农民每年都利用同样一种方式耕作,尽管短期内可以起到促进农作物生长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将使得土壤更容易受到雨水、风等的侵蚀,严重破坏土壤的结构,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益。深松耕作技术较之传统的铧式犁作业不会对土壤的内部结构造成破坏,同时又可以起到疏松土壤的成效,可以通过土壤种植环境的改善来达到农作物增产的目的,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深松耕作的操作原理,就其优势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9.
深松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深松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实现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行行深松、隔行深松均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40cm土壤容重在整个生育时期显著低于常规耕作,且行行深松的后效作用更明显;深松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效缓解春旱对玉米幼苗的影响;深松后增加了土壤中30~50cm耕层及垂直垄向20~30cm范围的根量,有利于深层根系的生长、延缓玉米深层次根系衰老;深松也显著提高了植株水分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且行行深松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龙岩市农技站在双季稻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不同免耕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半年免耕早、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养分状况影响不明显,节本增收效果好,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推广;全年免耕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产量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全年免耕、半年免耕与习惯有耕的土壤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北部地区土壤结构改善和籽粒产量提高提出有利的科学依据。试验设夏玉米前茬深松、翻耕、隔年深松和传统耕作旋耕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隔年深松、翻耕能够显著降低1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紧实度;提高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尤其以20~4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增加2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有利于维持夏玉米灌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7.79%~18.09%;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每公顷产量提高4.1%~9.3%。各处理间以深松和隔年深松处理表现最好,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隔年深松是兼顾高产节能高效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条深旋耕作方式对早春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益农103为试验材料,选择条深旋耕、普通旋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比较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早春季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条深旋耕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比普通旋耕和免耕分别增产11.1%和17.6%,干物质产量分别增加8.5%和12.9%。条深旋耕条件下开花后叶面积指数(LAI)较长的高值持续期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群体光合势(LAD)、平均作物生长率(MCGR)、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开花期穗位叶绿素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n)的增加提高了作物的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向子粒转运的速率,同时也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说明条深旋耕作措施有利于改善早春玉米群体产量性能,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土壤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河北省高产夏玉米倒伏问题,选用不同抗倒性品种XY335、XD20和JD28,设置旋耕直播、免耕直播、旋耕直播+培土和免耕直播+培土4个处理,并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下玉米茎秆形态特征、机械强度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旋耕处理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显著增强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倒伏率最低,但穗粒数较少,粒质量与产量较低;免耕直播处理JD28、XY335和XD20的倒伏率分别为0,11.2%,10.6%,抗倒伏能力仅次于旋耕,穗粒数、粒质量及产量最高;拔节期培土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降低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其中,免耕直播+培土下XY335和XD20的倒伏率分别为89.6%和82.2%。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传统翻耕、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土壤速效养分、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比较,明确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的出苗率、不同土层含水量、玉米产量性状、单位产量及总收益均高于传统翻耕,且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的出苗率比传统翻耕高3.3%和7.8%,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大小顺序均为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传统翻耕,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处理的玉米产量比分别高9.01%和3.23%,纯收入比CK增加4305元/hm2和1965元/hm2,即分别比CK高出36.98%和17.65%。说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措施最好,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耕作方法又优于传统翻耕。  相似文献   

15.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秸秆覆盖及免耕对土壤温度、容重及棉花功能叶SPAD值、光合特性、生育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降低土壤温度、容重以及棉花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但功能叶SPAD值为免耕>翻耕;秸秆覆盖降低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免耕下秸秆覆盖较地膜覆盖和露地提高土壤容重及棉花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翻耕时结果与此相反;翻耕处理棉花长势强于免耕,但单株结铃数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较露地能显著提高棉花铃数、铃重和衣分;秸秆覆盖量越大,功能叶SPAD值越小,但产量越高。秸秆覆盖免耕下棉花光合能力和产量表现均差于翻耕,但产量与露地及地膜覆盖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于2016年夏玉米季,在河北农业大学辛集实验站,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设置深松一体化施肥(SAF)、深松分层施肥I(SLF1)、深松分层施肥II(SLF2)3种施肥方式,以免耕播种为对照(CK),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取样测定根系微观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SLF1和SAF可增加根系导管数量,降低髓腔占中柱面积比例;SAF、SLF1和SLF2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CK施肥处理,比CK处理分别提高7.4%、6.9%和13.9%。因此,采用深松分层施缓控释氮肥方式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7.
大豆和玉米生长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大豆和玉米生长期间的土壤N2O排放。种大豆土壤的N2O排放总量是相同条件下裸土排放总量的5.9倍,在大豆出苗后89 d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平均速率显著低于裸土,此后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显著高于裸土,种豆土壤N2O排放总量的93%发生在只占全生育期24%的成熟衰老期。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13 d,而裸土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81 d,裸土的N2O排放总量是种玉米土壤N2O排放总量的13.5倍;种玉米土壤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前一半时期里,而裸土的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后一半时期里。无论在大豆还是玉米生长期间,裸土的N2O排放速率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正指数相关,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和植物类型不仅影响土壤N2O排放的数量,也影响土壤N2O排放与温度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玉米生长过程中施肥对土壤呼吸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阐明玉米生长中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规律与施肥和土壤类型间的关系,运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生长和施肥处理对中国南北典型土壤(黑土和红壤)的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条件下,黑土的土壤全氮、有机质、土壤呼吸在玉米的各生长期都没有明显差异,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着玉米的生长呈增长趋势,且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而红壤的土壤全氮、有机质、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都随着玉米的生长呈增长趋势,且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在玉米的不同生长期,有机肥处理增加了黑土和红壤的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而无机肥处理则没有显著影响。另外,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施用有机肥降低了土壤的微生物的呼吸熵,而施用无机肥则提高了土壤呼吸熵。总之,土壤呼吸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不仅受到作物生长和施肥的影响,也同样受土壤质地和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土壤微生态对稻-油系统周年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利用湘北洞庭湖区长期免耕直播土壤,设置稻-油轮作试验,通过比较双免耕双直播和旋耕抛栽土壤中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群落多样性和菌群功能等指标的差异,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宏基因组测序表明,细菌群落在2种耕作方式下组成相似,双免耕双直播下细菌多样性更高;真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