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获得向日葵抗列当种质资源,为向日葵列当田间防除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在温室大棚环境中,对30份食用型向日葵材料进行抗列当鉴定研究,结果表明,13份恢复系材料中编号为‘13’的列当寄生率为0,产量为232.61 kg/hm2,中抗材料共7份、中感材料1份、高感材料5份,利用相对抗寄生方法鉴定为免疫材料,位居30份供试材料第3位;16份保持系材料中编号为‘24’的列当寄生率为10,产量为217.68 kg/hm2,中抗材料有2份、中感材料4份、高感材料10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田间列当寄生率高导致向日葵产量明显降低,在今后的育种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抗性较高的材料进行组配。  相似文献   

2.
向日葵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列当是对向日葵生长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类寄生植物,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对向日葵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培育抗列当品种是防治向日葵列当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目前育种家的首要目标。育种家们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鉴定抗性基因,培育了一系列向日葵抗列当品种,并在世界范围内向日葵主栽区广泛种植,有效缓解了向日葵列当对该产业的冲击。然而,随着毒力更强的列当生理小种的出现与传播,亟待培育新的、抗性更强的品种。本文综述了新的、毒性强的列当生理小种的结构与分布,对如何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策略提高向日葵的抗性分析,对向日葵抗列当基因序列信息做了归纳总结,对向日葵抗列当育种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向日葵资源列当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2年盆栽接种鉴定试验,研究向日葵资源对列当的抗性,并对资源抗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41份向日葵资源进行抗性分析,其中免疫材料25份,高抗材料2份,抗性材料7份,易感材料6份,高感材料1份;抗源在外源材料、油用材料、杂交种中广泛存在,本地资源中没有免疫材料。  相似文献   

4.
邸娜  郑娜  韩海军  王靖  崔超  郑喜清 《作物杂志》2020,36(6):197-60
以不同列当抗性向日葵根系分泌物作为萌发刺激物,研究其对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不同向日葵品种对列当抗性差异响应的机制,为向日葵列当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根系分泌物的稀释倍数对向日葵列当的萌发具有显著影响,其中TP-3313和SH363-M根系分泌物在稀释50倍时达到最大萌发率,而3638C根系分泌物在稀释75倍时达到最大萌发率,整体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不同列当抗性的向日葵根系分泌物诱导向日葵列当萌发的效果不同,向日葵列当萌发率表现为TP-3313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向日葵锈病菌生理小种的种类及优势小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原始菌样和单个夏孢子分离繁殖系的测定表明:内蒙古向日葵锈病流行区的病原菌生理小种种类为3种、2号及Lambrides描述的新分离物CL1,CL3和CL4;各小种或分离物均分布在所有采集点,但以3号小种数量最大,约占90%以上,为优势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6.
向日葵列当萌发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日葵列当是向日葵专性寄生植物,其种子必须在向日葵根系分泌物的诱导下才能萌发,其最早出土期基本上是在向日葵的现蕾期,大量出土是在向日葵普遍开花期,而在向日葵幼苗期未见出土。为探索向日葵列当萌发机理,找出其未能在向日葵幼苗期萌发的原因。以幼苗期和现蕾期向日葵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收集法收集向日葵幼苗期和现蕾期植株根系分泌物,以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生测试验来指导萌发刺激物的分离、纯化,最终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出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刺激物种类及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向日葵根系分泌物中含有去氢木香内酯,该物质能够诱导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且向日葵在幼苗期和现蕾期均能分泌去氢木香内酯。在向日葵根际周围的去氢木香内酯浓度及土壤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向日葵列当在向日葵的整个生育期内都可以萌发。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向日葵列当发生与危害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洪江 《作物杂志》2007,23(4):86-87
列当是寄生性杂草,对向日葵危害极大。每株向日葵寄生5株,株高降低10.6%,茎粗降低39.26%,单株产量降低62.87%。每株向日葵寄生10~20株,花盘直径降低21.7%,百粒重降低18.0%,结实率降低8.8%。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实行合理轮作,化学药剂防治向日葵列当。  相似文献   

8.
以8个抗列当食用型向日葵品种(系)为材料,运用多元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法,对向日葵经济特性、生理特性、子粒特性与产量(CL)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抗列当向日葵产量预测模型,并量化模型中各性状指标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向日葵产量同时受多因素影响,但不同抗列当向日葵品种(系)产量的主导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各植物学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本身具有的直接作用,同时还表现在通过其他性质体现出的强烈间接影响效应;剔除种间因素影响后,单盘粒重(DPLZ)、结实率(JSL)、百粒重(BLZ)、株高(ZG)、粒宽(LK)及盘径(PJ)等6个植株性状成为抗列当向日葵产量模型Com-MODEL(CL=-6.023+0.014DPLZ+0.06JSL+0.328BLZ+0.014ZG-4.571LK+0.156PJ)的主要变量,该模型能解释86.9%的CL变异;其中粒宽、百粒重及盘径对CL的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P0.001)或显著水平(P0.01);各变量对产量预测模型R2的总贡献计算结果显示,粒宽、百粒重及盘径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成为影响向日葵产量变化的3个主导因素,共同决定了CL的大部分变异;其次是单盘粒重及结实率的影响;株高对CL的影响很微弱。  相似文献   

9.
向日葵列当对向日葵生产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向日葵生产中主要通过化学除草、选择抗性品种进行防除。通过合理轮作是减轻列当危害的有效手段,但是如何选择轮作作物、其防除效果如何并不清晰。采用向日葵连作重茬土壤进行盆栽试验,并进行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与燕麦、小麦和马铃薯轮作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向日葵列当寄生率,其中向日葵—燕麦—向日葵轮作对列当耗减最多,与对照组(向日葵连作)相比列当寄生率降低30%。向日葵—燕麦—向日葵—燕麦—向日葵、向日葵—小麦—向日葵—小麦—向日葵轮作列当寄生率均低于50%,两者差异不显著,而显著低于向日葵—马铃薯—向日葵—马铃薯—向日葵轮作处理。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向日葵的花盘直径与列当寄生数呈负相关,地膜覆盖对向日葵列当寄生影响不大。综合得出,燕麦是一种良好的向日葵列当诱捕作物,适合在内蒙古等食用向日葵主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福海县是新疆食用向日葵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近些年大量生产食用向日葵,给农户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但是,由于不同粮食作物和糖料作物倒茬,采取不合理的连作,使土壤内含有大量对向日葵直接产生为害的寄生杂草列当种子,给当地经济作物向日葵的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为了防治向日葵列当,福海县公安农场采取了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龙珠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0):197-203
为了对中国Ug99小种的变异、致病力、分布扩散以及小麦和亲缘种属的抗病基因进行发掘、连锁分子标记筛选,抗性育种策略与进展进行总结,以帮助中国小麦研究人员全面了解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对中国小麦生产的潜在威胁,呼吁加强Ug99及其变异小种传播与扩散的监控,加强抗病种质创新和持久性耐病新品种选育,提前预防Ug99的危害。不难看出Ug99是容易发生小种变异、毒力极强、扩展速度较快的秆锈菌新小种,极有可能对世界小麦生产带来的全球性危害。应该加强小麦和亲缘种属新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和持久性耐病新品种的培育,控制和预防Ug99及其变异小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Broomrape (Orobanche cernua Loelf.) is a sunflower parasite which has become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is crop in Spam with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in recent last year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acial situation of the parasite in Spam and to evaluate the resistance of differentials and inbred lines currently used in breeding programmes, two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first, two sets of European sunflower differentials were inoculated with three broomrape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studied the reaction to the parasite of 38 inbred lines in comparison with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checks. Reactions of differential lines resistant to known European broomrape races ranged from complete immunity of lines P-1380-2A and ‘Jdanovski 8281’ to complete susceptibility of ‘Record’ and the universal suscepts.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several physiological races of broomrape in Spain and a different racial composition from that of Eastern Europe. Results from the second experiment showed good resistance of half the restorer lines tested and 36 % of the maintainers and cms lines. This material together with the resistant differential lines constitutes good starting material to be used in developing cultivars resistant to broomrape populations in Spain.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介绍了黄萎病病菌致病机理、棉花黄萎病抗病机理及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现状,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制约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因素,提出了加快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主要的糖料作物,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世界各国在甘蔗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遗传改良来选育和推广优良甘蔗新品种是保持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手段。甘蔗生产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干旱是影响甘蔗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甘蔗的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选育高产高糖抗旱新品种是甘蔗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甘蔗抗旱性是由多种机理共同起作用的复杂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蔗抗旱机制和抗旱育种进展,本研究主要从甘蔗的形态特征(叶片和根系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生化指标(质膜透性,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甘蔗抗旱相关基因、甘蔗抗旱相关蛋白以及抗旱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等方面对甘蔗抗旱生理基础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及对甘蔗传统抗旱育种和现代分子抗旱育种(转基因育种, DNA甲基化育种)进行概述,以期为中国甘蔗抗旱研究与抗旱遗传育种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病毒性病害。近年来,在中国许多水稻种植地区再流行,并成为部分地区水稻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该文对水稻抗条纹叶枯病近年来的流行情况、水稻品种抗性资源筛选、抗性基因的定位和育种利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水稻抗条纹叶枯病的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毒性病害,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从玉米粗缩病的病原、寄主、传毒方式、发病症状、抗性鉴定方法、严重度分级标准、抗病种质鉴定与发掘、抗性遗传及抗病QTL定位、抗病育种等方面对国内外玉米抗粗缩病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玉米粗缩病抗病育种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归纳了近十年来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指出目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培育棉花的抗病品种,分析了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目前主要存在5大问题:(1)缺乏陆地棉高抗抗源;(2)抗黄萎病育种周期长,且方法单一;(3)抗性遗传规律不清,抗性遗传基础狭窄;(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病育种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抗病性鉴定方法欠缺。探讨了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远缘杂交,并结合多代回交和定向选择的方法创造新物种;(2)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分子诱变等手段创造新材料;(3)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抗性材料;(4)可以只导入所需的抗性基因或采用RNAi技术培育抗性植株。同时对今后育种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国内外研究者已经通过各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至今尚无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