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雷州尾叶桉立木二元材积表与一元树皮率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雷州林业局的10个林场,按三个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类型的林分,典型选取样木707株,分径阶按二米区分段实测,分别选用幂函数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回归演算,分剐编制雷州尾叶桉人工林(实生)立木二元材积表与一元树皮率表。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生产实践和森林调查的需要,利用编制雷州尾叶桉U6无性系二元立木材积表的1059株样木原始资料,加编"雷州尾叶桉U6无性系立木纸浆材出材量胸高形数表和树高形数表",且经检验相关其精度可靠,可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3.
陈拓  梁景生  邹强 《桉树科技》2007,24(2):15-17
在雷州林业局尾叶桉林分中,取典型样木707株,按2m区分段实测材积并按材种造材。经选用一元,二元幂函数方程作分析,结果以二元幂函数回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雷州半岛4-5a生的尾叶桉(E.urophyllaS.T.Blake)U6无性系切片材利用率进行了测定,为U6无性系林分伐区规划设计服务。经测定U6无性系各径阶(从4-16cm)的切片材利用率为54%-82%,相差甚大。并经检验U6无性系切片材利用率,不同径阶之间差异极显著,而不同造林地点之间差异不显著,故测定的结果在湛江地区适用,对其他地方可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根据吉安地区不同立地条件的265块标准地内的大量解析木资料,以山本式Vb=C0·DC1·Hc2模型为基本框架,分析了参数C1、C2与直径和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湿地松二元立木树皮材积及树皮率动态估侧模型。两个模型均能充分利用样本信息,具有稳定的参数,明显优于一元常规模型。经检验,完全适用于建模范围,可为生产实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收取编制尾叶桉U6(E.urophylla u6)立木二元材积表数据和资料的同时,收集尾叶桉U6立木胶合板材(又称旋切板材)出材量数据与资料,在收取的1059株有效样木中取胸径7.0~18.9cm的886株样木的胶合板材的出材量数据用作编制尾叶桉U6立木胶合板材出材量表,经作检验精度可靠,高达99.54%,达一级精度;胸径与树高、胸径与出材量,树高与出材量的简相关系数分别为:r_(D-H)=0.986417,r_(D-V)=0.996893,r_(H-V)=0.972275;出材量与胸径与树高的复相关系数为:R_(V-D-H)=0.999166。胸径与树高、胸径与出材量,树高与出材量的简相关系数和出材量与胸径与树高的复相关系数均达极紧密程度,回归效果呈高度显著水平,F值为:F=26358.0**F_(2.883)~(0.01)=4.64。故回归方程:V_(胶合板材)=4.096632×10~(-3)D~(2.098099)H~(-0.992394)在该林区适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雷州林业局刚果12号桉W5无性系林分中胸径8~18 cm径阶,树高11~23 m的样木1 207株和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中胸径8~18 cm径阶,树高10~21 m的样木784株,按材种规格标准造材实测材积,且分别建立刚果12号桉W5无性系和尾叶桉U6无性系胶合板材立木出材量二元回归方程,经检验精度可靠,可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8.
尾叶桉无性系(U6)是一个速生、高产、干形通直、适应性强、抗性好的优良树种,是一个理想的造纸用材树种之一。为满足生产、科研与森调的需要,现特编《雷州尾叶桉无性系(U6)立木二元材积表》以供使用。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雷州林业局刚果12号桉W 5无性系林分中胸径8~18 cm径阶,树高11~23 m的样木1 207株和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中胸径8~18 cm径阶,树高10~21 m的样木784株,按材种规格标准造材实测材积,且分别建立刚果12号桉W 5无性系和尾叶桉U6无性系胶合板材立木出材量二元回归方程,经检验精度可靠,可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雷州林业局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中胸径4~18cm,树高5~21m的样木1059株,按2m区分段实测材积,建立基径二元材积回归方程和一元基径与树高回归方程,用尾叶桉U6无性系立木基径二元材积式编制了一元材积表,经检验精度可靠,可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雷州尾叶桉树冠有效受光面积、树冠比率、树冠投影面积进行调查研究,分别用树冠有效受光面积、树冠比率、投影面积与胸径建立一元幂函数回归方程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树冠有效受光面积公式对指导培育中径材较好;树冠比率与树冠投影面积公式的回归效果基本一致,对指导培育小径材较为理想,并利用上述回归公式编制单株营养面积、公顷立木株数和公顷基面积表为尾叶桉人工林的抚育间伐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用430块标准地资料,采用树高导向曲线Y=115.8529X编制出蓝桉纸浆林立地指数表,运用数量化Ⅰ方法编制出蓝桉立地质量评定表,运用立地指数表和立地质量评定表可以预测宜林地或无优势高林分产量。采用中国林科院编制的“scope”软件程序导出蓝桉部份生长模型,初步建立蓝桉纸浆林优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广西钦州市北区平吉紫胶林场尾巨桉( DH32 - 29)和尾叶桉(U6)人工林一代林与二代林(第一代萌芽林)蓄积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尾巨桉(U6)第二代林木单位面积年均蓄积生长明显低于一代林木,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对地力衰退影响也较大;而尾巨桉( DH32 - 29)第二代林木单位面积年均蓄积量与第一代林基本持平.说明尾巨桉人工林更适合在试验区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云杉大小蠹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大唼蜡甲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情况,对大唼蜡甲的生物学和习性、化学生态研究情况、人工大量饲养和储存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法国、英国等国家运用大唼蜡甲防治云杉大小蠹的实践进行总结.根据其特性及近年来国际生物防治理论的新发展,以引入大唼蜡甲对已传入我国的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进行生物防治的成功实践为例,讨论引入大唼蜡甲防治其他针叶树大小蠹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以及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不同良种与初植密度杉木林分密度指标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不同良种和初植密度杉木林分密度指标的动态特征,筛选适宜于杉木林分的密度指标,为杉木人工林密度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8年生杉木良种和密度互作试验林逐年定位观测数据,分析树冠竞争因子(CCF)、林分密度指数(SDI)、优势高—营养面积比(Z)这3个林分密度指标在不同良种和不同初植密度下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行密度指标对初植密度和林龄的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在相同良种水平、不同初植密度下,3种林分密度指标随林龄增长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均为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低初植密度下,密度指标随林龄增长拟合直线斜率较小,随初植密度增大,拟合直线斜率增大,反映初植密度越大的林分对林木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影响更强;同一林龄下,均随密度增大而增大,不同密度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相同初植密度、不同良种水平下,3种密度指标的良种效应差异均不显著,且不存在良种和初植密度的交互作用。 结论 3种林分密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密度信息,在5000~6667株·hm−2的密度范围内,CCF和SDI在不同密度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此密度范围内难以体现不同密度之间的差别,而Z在研究设置的整个密度范围内不同密度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能明显表示出不同密度之间的差别,适用的密度范围更广,且不含参数,计算简单,可以很好地用于杉木人工林分生长模拟和密度管理。  相似文献   

17.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a 9-year-old hinoki cypress (Chamaecyparis obtusa (Sieb. et Zucc.) Endl.), stand over a span of three years from July 1992 to June 1995, primarily to predict litter production from exteral tree dimensions by combining open-top clothtrap and clipping methods. Litter production was virtually concentrated in October and November. Stem cross-sectional area at the crown base was proved to be the reliable predictor of litter production, and that single regression model was evolved irrespective of year. The regression model had proportional constants of 2.696 × 10−2 and 3.540 × 10−2 kg cm−2 year−1 for leaf litter and total litter production, respectively. Utilizing the model, leaf litter production of the stand was assessed to be 5.04, 5.12, and 4.99, and total litter production to be 6.48, 6.58, and 6.40 Mg ha−1 year−1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year, respectively. Biomass increment was 6.67, 7.80, and 7.70, tree mortality was 0.15, 0.13, and 0.41, and insect grazing was 0.09, 0.05, and 0.002 Mg ha−1 year−1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year, respectively. Above-groud net production was therefore 13.39, 14.55, and 14.51, Mg ha−1 year−1, 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ratio (biomass/net production) was 1.86, 2.21, and 2.76 year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year, respectively. Considering data from earlier studies an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biomass accumulation ratio,BAR (year), of hinoki stands was best related to above-ground biomass,y (Mg ha−1), using the power function:BAR=0.112y 0.936. Excluding seedling stands, leaf efficiency (above-ground net production per unit leaf mass) of hinoki stands was 0.91±0.02 (SE) Mg Mg−1 year−1, irrespective of stand biomass or age.  相似文献   

18.
采用雷州林业局2002年森林二类调查的刚果12号桉W5无性系林分1071块样地中279块样地材料,进行蓄积量与胸径、树高、密度及其之间关系的探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胸径是影响林分蓄积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树高与密度;树高与胸径关系密切,呈正相关,但两者的生长随着造林密度的加大而显著下降。因此,进行W5无性系林分密度试验,提出合理的造林密度,是提高其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