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2.
宗新 《福建农业》2014,(3):41-43
<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历来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的战略意义,移动互联网+农业+品牌领域的投资,会真的在中国掀起一个新的高潮吗?  相似文献   

3.
<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亮点一: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但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形势喜人。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居  相似文献   

4.
<正>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用了最朴素最简洁又内涵丰富的语言,再次描绘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明确提出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评价标准以及"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奋斗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句话直抵人心,也道出了检验我们这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5.
林榕 《福建农业》2014,(1):14-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把农民富裕问题摆在了全面建设小康和中国富强的重要位置。福建省委则在将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定为实现"百姓富"具体目标的同时,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1月8日,福建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厅厅长张立先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对当前福建农民的增收形式作出分析,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富’,发展生态农业,助力‘生态美’"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6.
<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相似文献   

8.
贾永彪 《现代农业》2011,(5):150-151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相似文献   

9.
<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相似文献   

11.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收入。从农村插队到主政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始终充满深厚感情,他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就是“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在近日出版的《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民增收的论述来自于他长期基层工作的实践总结,来自于他对现实中农民增收难点、重点、关键点的深刻体察,体现了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农村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为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吉林农业》2016,(4):11-12
正从具体内容来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多多,很多内容都是首次写入。比如,首次明确了"农民主体",首次将食品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首次纳入农业供给侧改革。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对一二三产融合做了全面部署。明确野农民主体论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过去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三农"问题时都在  相似文献   

14.
正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中国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三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他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还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5.
农民小康理想的实现有赖于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农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农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与实现农民小康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千千万万农户,释放了更多的政策红利。中国社科院农村宏观经济室主任党国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也是本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最重要的着眼点。"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这是在三中全会关于改革总体部署下,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的问题更实际,部署更加系统。  相似文献   

17.
<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23—2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相似文献   

18.
来到素有“平度第一村”之称的山东省平度市长乐镇钟家村文化中心,一幅“富则思变”的条幅格外引人注目。村党支部书记钟安华感慨地说:“过去我们穷,一个劲地想往富里变;如今经济上富了,又一个劲地想在精神上往富里变”。从“穷则思变”到“富则思变”,反映了今天富裕起来的平度农民在不懈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一变,变得更文明。靠党的富民政策,近几年平度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由穷到富的跨越,全市有300多个村提前迈入小康行列,但随富裕而来的不文明现象在这些村却日益增多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赌博等,社会治安案件也有  相似文献   

19.
高寒山地“紫糯玉米—黑饭豆”富硒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破解山区农民种粮增收困局,加快农村科技精准脱贫与建成小康步伐。【方法】通过对"紫糯玉米—黑饭豆"免耕特色种植模式开展调查。【内容】提出富硒紫糯玉米和富硒黑饭豆栽培栽培技术,促使"紫糯玉米—黑饭豆"模式成为当地农业优质、高效的典型,提高经济效益。【结论】"紫糯玉米—黑饭豆"栽培技术值得山区种粮农民推广。  相似文献   

20.
叶明是松溪县长巷村农技员。在松溪县河东乡长巷村,提起叶明,每个农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叶明,是我们农民群众信得过的农技员。” 叶明通过勤劳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领同乡的百姓一起致了富。他所在的乡村被评为全国庭院经济百强示范村,成为市、县小康样榜村和科技示范村。那么叶明是如何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