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农学院学报》2000,21(2):22-26
分析了宁夏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当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发展群众脱贫带来的极在困难来危害,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来,宁夏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和成效,提出了加强水充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3.
在全世界,水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自然特性变化很大,但是在任何地区,水土资源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都是相同的。就是说对于生活在不同气候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水土资源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水土流失是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也是水土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严重的威胁到了国家的生态安全。如果令其肆意遭到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保护水土资源,是国家和全民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4.
5.
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其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强度之剧烈,居全国首位。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技术措施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措施和有效途径。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综述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种技术措施及其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6.
水土流失对乌拉特前旗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根据水土流失和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水土流失直接导致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抬升,严重威胁下游河道沿岸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做好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振兴乡村战略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本文介绍了黄土高原沟壑区主要水土流失问题,并以西峰南小河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功案例为例,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该文选取10个人类活动指标因子,将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分为4区,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计算了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联度指数,并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本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小的最主要的人文因素是坡耕地面积比例、载畜量和草地覆盖率;通过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模数与关联度指数最大的坡耕地面积比例、载畜量、草地覆盖率的曲线回归拟合,发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模数与坡耕地面积比例、载畜量、草地覆盖率相关性高,其R2系数较大;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模数与指标之间的关系呈直线特征和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工程施工形成的边坡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根据边坡防护原则,列举说明了不同类型边坡的水土保持植物防护措施,总结了植物措施并非是只是绿化更应该是一种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据此,提出了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个人观点:(1)近期应标、本兼治,并稍偏重于治标;(2)远期应发展精细、高附加值农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农业人口转移.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南部水土流失降低土壤生产力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淳化县为典型区,在多年未施肥的平缓耕地上(坡度<2°,土壤为黄墡土),通过人工除去10、30 cm和增加10 cm土壤耕层,在传统种植,降水、施肥等其它因子一致条件下,耕地平均每侵蚀1 cm土层,小麦平均产量降低4.0~2.3.坡度为2°21′、4°14′和7°20′三种坡度小区在充分施肥的情况下,平均损失1 mm降水,小麦产量降低34.5~39 kg/hm2.在此基础上,利用Neill的生产力PI指数模型(productivity index),结合该区已有的侵蚀研究成果,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坚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刺槐水分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刺槐生长与水分关系、刺槐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蒸腾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3个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黄土高原刺槐水分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降雨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调查和模拟降雨试验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降雨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水土流失主要是由少数几次大雨或暴雨所引起,大多数的降雨一般不产生地表径流;能够引起水土流失的土壤侵蚀暴雨标准随雨强和历时而异;EI30是较适用的降雨侵蚀力指标,各种降雨特征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不同降雨量下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空间数据和降雨量等级数据进行了空间叠加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降雨量等级为1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风混合侵蚀为主,占整个侵蚀的55.76%。在降雨量等级为2和3时,水蚀和风蚀占整个侵蚀的比例较接近。在降雨量等级为4、5和6时,主要以水蚀为主,分别占整个侵蚀的82.54%、98.66%和99.53%。在降雨量等级为7时,土壤侵蚀全部为水蚀,占整个侵蚀的100%。冻融侵蚀出现在降雨量等级为2到6时,占整个侵蚀的比例均不大。在降雨量等级为4时,水蚀、风蚀和水-风混合侵蚀的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它降雨量等级的土壤侵蚀指数大,分别为406.84、665.94和723.78,土壤侵蚀最严重。黄土高原降雨条件的变化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该文采用野外试验方法,以单位水量在单位面积上冲刷的土壤量为指标,对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抗冲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地类土壤抗冲性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抗冲性最好,其次是油松林地>刺槐林地>虎榛子林地>沙棘林地>荒草地>玉米茬地>土质马路>新开垦地;坡度对土壤冲刷量的影响十分明显;随冲刷过程的进行,土壤冲刷量不断减少,减少至一定值则不再减少,此时的值称为基值.同时对糙率、冲刷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价值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晶  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96-2803
 【目的】土壤侵蚀是导致人类赖以生存且日趋紧缺的土地资源退化和损失的主要原因,这种损失正在全球悄然进行。定量计算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的价值量,为区域土地的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本文根据陕北黄土高原的特点,采用无植被覆盖的潜在土壤侵蚀量来估算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然后利用估算的土壤保持量,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从保护土壤肥力、减少表土损失和减轻泥沙淤积3个方面来评价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结果】而从整个时间段上来看,2000年比1978年的土壤保持量增长94.18%,接近一倍。1978~2000年期间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价值是逐渐增加的,1978~1990年期间比1990~2000年期间增加的要快。1978年的陕北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价值为18.503亿元;1990年比1978年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价值增加了近8亿元;而2000年比1990年增加了2.414亿元。【结论】近20多年的时间里,1978~1990年时间段增长幅度比1990~2000年的增长幅度要大,这与植被覆盖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陕北黄土高原所进行的一系列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通过对研究区三类不同地貌类型区进行水土保持价值评价,其结果为,南部低山丘陵区>北部风沙过渡区>中部黄土丘陵区。  相似文献   

17.
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辛店沟1955~1959年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植被(高粱豇豆、苜蓿、草木樨)被覆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为被覆度(C)与侵蚀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速率随被覆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不同植被对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不同,应用USLE(The Universal Soil Loess Equation)分别模拟了3种不同植被被覆度对土壤侵蚀的关系方程,探讨了植被被覆度对土壤侵蚀的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8.
黄土塬区沟谷侵蚀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沟谷系统侵蚀类型多样,特征各异,在小流域中呈带状分布。沟谷系统发展,在沟间地依据沟谷密度分为密集类型、稀疏类型和中间过度类型,发育特点不同,主要受地形因子制约;在沟壑中沟谷发育的结构、密度亦不同,主要受流域形状和地形影响;其发展速度以切沟、冲沟两级为大。  相似文献   

19.
选择免耕(NT)、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PM)和起垄覆膜(RPM)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为研究对象,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通过测定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养分质量分数,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不同微域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均呈现根际非根际的规律,且与对照相比,各保护性耕作处理均有提高。RPM和SM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碳质量分数分别提高51.78%和24.62%,微生物量氮的富集率则分别达到48.13%、46.04%;NT、SM、RPM处理的蔗糖酶活性较CT处理分别提高了113.35%、113.10%、74.75%(P0.05);(2)4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有提高,其中RPM和SM与CT相比差异显著,效果更加明显,并且有效降低了土壤pH。根际土壤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处理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全氮和硝态氮的富集率以RPM处理最高,分别为16.9%和45.06%。(3)根际土壤的养分质量分数、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这2种酶均与养分间显著相关,而脲酶则无显著相关。综上,在黄土高原区域内,秸秆还田和起垄覆膜更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土壤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和探索适合黄土高原区土地综合整治的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介绍了壤中流的含义和特征,分析了黄土高原区壤中流综合调控技术机理,并以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九龙泉项目为例,介绍了壤中流综合调控技术工程实践情况,探讨了工程实践后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了壤中流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该研究可为土地工程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黄土高原其他地区实施治沟造地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