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金沙江流域上段的鹤庆县退耕还林为例,根据退耕还林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对河谷山区退耕还林区适宜树、草、药种类及配置模式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林药、林草结合等4种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模式,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并对各种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促进麻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麻江县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主要造林模式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适合麻江县发展的造林模式,[结果]麻江县的退耕还林区划把全县划分为3个退耕还林类型区、6个立地类型亚区、2个立地类型组。根据气候特点和立地类型,结合麻江县森林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当前既能提高森林植被、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造林模式是:林药结合模式、林草结合模式、经济林模式和杉竹混交模式,且从长远来看,杉竹混交模式最具发展潜力。[结论]该研究为麻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政策工程,退耕还林若要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在该政策得以妥善进行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展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且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增收等相结合的原则,其主要的发展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业产业化模式;发展林草间作-畜牧业-畜牧产品加工模式;发展林药间作-药材-制药模式;发展生态旅游模式等。  相似文献   

4.
运城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描述了运城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运城市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重要的原则,并着重提出了运城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可以选择尝试生态林模式、商品生态林模式和旅游生态林模式3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 a来,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政策工程,为了解决退耕还林区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在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以及长短兼顾、以短养长的原则.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林草间作-畜牧业-畜牧产品加工模式、林药间作-药材-制药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SD的退耕还林典型立地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典型立地条件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配合,综合效益最佳的退耕还林模式,推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区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典型立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入户调研集成等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00多个,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凉城县试验点退耕还林优化模式为山杏×沙棘×紫花苜蓿,并研究提出了其系统仿真模型、模式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基本内容,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需要掌握专业的造林技术。本文通过对巴林左旗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运用成熟的的造林技术知识,分析总结了常用的几种退耕还林模式,详细阐述了每个模式的特点、技术要点和模式成效,仅供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植被恢复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跃军  刘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39-1440,1459
对贵州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柚木林模式在退耕还林中高生长和茎生长以及植被覆盖率都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其次为花椒生态经济林模式,而林草结合模式以及柿树林模式因农户管护力度相对滞后导致效果不如前者,但总体水平上退耕还林后花江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恢复了石漠化植被景观。表明退耕还林模式的建立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农户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的林业生产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真正意义上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面貌和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9.
以典型村为个案,将该村庄的扶贫开发模式归纳为退耕还林还草、机修梯田、舍饲养羊、科技进步等4项工程,通过问卷调查和运用定量分析等方法对该模式进行了初步检验和验证,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该模式的对策建议和未来政府进行扶贫开发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本文主要通过退耕还林对后续产业的影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原则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的配置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丘陵地区退耕还林造林树种的配置模式,包括针阔混交模式、阔叶树混交模式和竹类造林模式3种类型,并分别介绍了各个模式的技术思路、技术措施、目标成效评估及适宜推广区域,以为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施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档案资料,通过对传统手工管理信息资料模式弊端的分析,说明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科学地评价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会泽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定位监测站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通过对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的比较,测算出生态效益最显著的退耕还林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模式中乔灌草地生态效益最佳,乔、灌地次之,未退耕地生态效益最差,结果与退耕还林工程预期相一致,这说明灰色关联投影法应用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关岭县花江镇白泥村退耕还林现状,介绍了五星枇杷栽培技术,分析了退耕还林(五星枇杷)模式取得的成效,总结了退耕还林(五星枇杷)模式建设经验,以期为当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梁剑  张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185-10186,10189
[目的]评价各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肥力等级。[方法]以四川洪雅退耕还林区4种退耕还林模式和农耕地5个土壤溶液肥力因子为例,采用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溶液肥力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得出土壤溶液肥力因子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8.583%。4种退耕还林模式和农耕地土壤溶液养分的排序为:模式Ⅲ下层>农耕地下层>农耕地上层>模式Ⅱ下层>模式Ⅳ下层>模式Ⅰ下层>模式Ⅳ上层>模式Ⅲ上层>模式Ⅱ上层>模式Ⅰ上层。就各模式土壤上层比较,模式Ⅳ(杂交竹+牛鞭草)上层在综合得分中排名第一。就各模式土壤下层比较,模式Ⅲ(牛鞭草)下层在综合得分中排名第一。[结论]该研究为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林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西宁市彭家寨火烧沟是典型的干旱浅山地区 ,也是西宁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本文结合火烧沟的自然环境和立地条件 ,对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中的整地方式和造林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 ,提出了比较可行的做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重要性入手,论述了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郑州市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对策和模式,为巩固郑州市退耕还林成果以及促进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丽江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不同海棠果造林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海棠果+紫花苜蓿,初植密度为840彬hm^2或1110彬hm^2的间作模式株数保存率、生长量、挂果量均明显优于相同初植密度的海棠果纯林造林模式.该模式可有效提高高寒冷凉山区的退耕还林成效,适合在丽江市及周边地区海拔2300~3000m的区域内推广.  相似文献   

19.
生态工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当地农户福祉也至关重要。以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区2015年防风固沙、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和积累营养物质6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的关系模式。结果表明,区内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系统各项服务从东部到西北部均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挥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总体上最强;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的空间聚集状态,划分为低服务低福祉模式、调节服务依赖模式和高服务高福祉模式,依据3种模式的各自特征,分别提出了有效的基于农户福祉的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方法,进而为未来提高该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率和当地农户福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石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05-14307
以彭阳县为例,根据退耕还林(草)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草)林草配置相关的坡度、坡向、土壤侵蚀、水系和居民地等多源数据的GIS空间分析,科学合理地选择退耕还林(草)林草配置模式,应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使林草配置模式选择科学化,为宁南山区及宁夏全境内的退耕还林后续规划、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