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沐整理祖国农业遗产之时代东风,新成立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中国大陆开展地方志中农业史资料的查抄工作。从1955年到1963年,以十数位研究人员带领一百余位临时工,历时八载,纵横万里,从8500多种方志中摘录出6000万字679册农史资料,分类装订为"方志物产""方志分类""方志综合"三大部分。查抄工作首重全面掌握全国方志书目,编制《全国方志总目》以协调各地查抄工作;以现代农学分类为参照,摘录范围涵盖当时农业院校大多数学科门类。为保证资料准确实用,制定看、抄、校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三校规定。在总体查抄结束后,1961至1963年再一次组织研究人员赴全国各地大规模核查资料,校对文字、核对书目、核对作者、核对成书年代。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查抄方志农史资料融近代新学知识门类与中国传统文献整理方法于一炉,不仅为农史学科向纵深挺进打下重要基础,也为传统文献的整理利用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2.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1):240-242
中国农业史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直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其中以万国鼎主持的456册、3700万字的《中国农史资料》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书的整理和研究,其中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农学史》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其中以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为代表。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成果。如我所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开始辟有“农业文化研究”专栏,10多年来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农史研究是从农业古籍整理起家的。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农史学家辛树帜、石声汉、万国鼎、王毓瑚等先生循清儒创通的门径,从古农书的校注作起,开展农业古籍整理,蓄农史学科之底蕴。一九七九年郑州农史会议以后,积十数年之功,农史研究已呈方兴未文之势,厕身当代学科之林,在农史队伍的培养、农史学科体系建设、农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农史专著的撰著、农史文献检索、农史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均获重大进展,开辟出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业思想史、农业古籍整理四大研究方向。近年来,当代农业史研究异军突起,农史研究重心有…  相似文献   

4.
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强区域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日益紧迫。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途径对增城市农业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增城市农业遗产资源丰富,并具有挂绿荔枝、丝苗米、派潭凉粉草、何仙姑诞、麻车舞火狗、做会等一大批具有"垄断性"的遗产。针对农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提高认识,全面整理,加强农业遗产保护制度建设;开展重要遗产系统化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国家乃至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农业遗产,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元素。  相似文献   

5.
张静宜  陈洁 《古今农业》2013,(1):112-118
2012年10月22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当代农史学科建设20年回顾与展望座谈会"。2012年正值当代农史研究室成立20周年,会议围绕着20年当代农史学科建设走过的历程,对当代农史学科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会者肯定了农研中心当代农史研究室在农业史料征集与整理、农业大事记编撰、农史研究和"三农"政策研究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提出要进一步重视当代农史研究、积极抢救和保护农史资料、加快推进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史编纂工作等建议。此外,多位学者在会上提交了农史研究论文,涉及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与乡村社会、集体经济的历史演进、乡村治理结构变迁、近年土地制度创新、农业剩余及分配机制、"闯关东"移民回流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1,(4):245-258,298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 ,长期以来 ,茶业经济在古代及近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贸易、饮食、文化等诸方面发挥着多方面影响和作用。研究茶业经济史 ,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 ,而且也可为当今茶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笔者利用手头资料 ,就视野所及 ,对建国 5 0余年茶业经济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一、研究特点新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归综起来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资料准备日益完善。 195 8年著名农史专家万国鼎首次编过一本《茶书总目提要》(《农业遗产集刊》第 2册 ,南京农业遗产研究室 195 8年 10月印 ) ,…  相似文献   

7.
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正在升温,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从当前资料来看,很多情况下,把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遗产、全球重要文化遗产、全球重要文化遗产和世界农业遗产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等同起来,不加区分,甚至滥用,这样不利于学术规范,影响农业遗产的研究进展。因此,有必要进行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武功县——西北农学院所在地,相传是周的始祖、尧舜时的农师后稷的封地,古称有邰,至今仍留有姜嫄墓、后稷祠、教稼台等历史遗迹。一九三四年,西北农学院初创时,把校址选定在这(月无)(月无)周原之上,即有继承祖国珍贵的农业科学遗产,为发展我国农业培养人材的含意。但解放前十五年中,对我国古代农业的研究一直是空白点。解放后,在毛主席“整理研究祖国医学农学遗产,把它们发扬光大起来,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的号召下,西北农学院成立了农史小组。夏纬瑛、石声汉、酆裕垣等三位教授着手注释《吕氏春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双重领导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是在党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农业办公室,农业部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于一九五五年七月,在南京农学院(现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系农史资料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已整整三十周年了。现有农史图书资料三万余册,专职研究人员三十二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八人,中级研究人员十五人,初级研究人员九人。它是我国建立较早,农史资料收藏较多的一个农史专业研究机构。从一九八一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国内农业史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之一。近年来,除和国内、港澳地区一百多个科研单位的学者有联系外,还和英国、日本、美国、法国、西德、东南亚等国家有关专家建立了资料交换和学术交流关系。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我国的农业有近万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在  相似文献   

10.
农业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但农业遗产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关于农业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尚存在争议,未能形成一致意见。本文对农业遗产的表述进行了辨析,并从“遗产”角度、“工业遗产”类比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农业遗产的内涵,以期为农业遗产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中国学者们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路。回顾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上2006—2019年学者们发表的学术论文,对具有代表性的刊物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结合部分实地考察的案例,阐述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变、生态系统退化、文化传承意识薄弱、申报资料欠妥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创新生产模式、激发文化创意内涵、完善相关文件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探索其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让其一直生存下去的根本,而这条道路不仅需要各位学者的学术研究,更需要政府和实践家的资金、时间和实践的投入,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间,浙江青田县稻鱼共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这对具有优良农业传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喜讯。今后如何管护好这样的农业遗产,并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耕技术和乡村文化丧失、食物与生计安全等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在该倡议提出20周年之际,为了系统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科学分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邀请了11位来自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遗产保护实践者,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与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对国际公约履约与国际合作的支撑作用;中国典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实践经验等。访谈结果表明:以活态性、动态性、系统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技术、传统农耕文化和结构合理的生态景观,对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全新的范式,在强调政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闵庆文  张碧天 《农学学报》2018,8(1):229-236
为应对全球农业环境问题、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危机,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2005年,浙江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一批GIAHS保护试点,自此也开始了中国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笔者在全面梳理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过去10多年来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成果,认为现阶段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核心内容主要为价值挖掘与多功能拓展开发、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2个方面;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有许多的争论,但这些争论促进了对这种新型遗产的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内部的可持续机制赋予了它价值多样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凸显了保护的意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主要有2种途径,即在其多功能价值认识基础上的多功能农业发展,包括高品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生态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等,以及以生态与文化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为进行动态性和适应性管理与保护,“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和法律保障管理办法的建立必不可少。虽然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相较其他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仍需要在资源普查与价值评估、系统演化特征与可持续性维持机制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在体制与机制建设、动态保护范式与典型模式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并注意多学科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江苏农业学报》学术影响力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标准,采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2个最主要的期刊评价指标,对2007年《学报》在147种农业类科技核心期刊中的地位进行了排序,并对其在13种江苏省农业核心期刊中以及22种国家或省级农科院(所)主办的核心期刊中的地位进行了比对,从全国性、区域性以及同类主办单位3个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从两大指标排序地位上的极度不平衡探明《学报》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明确《学报》的定位和现状,制定今后发展计划提供参考和依据,也为同行进行期刊统计和比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通识教育方兴未艾,通识教材百家争鸣,科学史理应扛起通识教育的大旗,《世界农业文明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教材是农史在南京农业大学的一次实践,是暗合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尝试。该教材纲举目张,共分十章,以全球性为经、以专题化为纬,不仅全面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瞄准学科前沿有所建树,同时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研究世界农业文明的特点、传播、演进、动因、影响机制以及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旨趣,开该领域教材编写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农机工业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回顾了中国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百年发展历程,着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机工业在体系构建、体制转换、市场导向、依法促进等各个发展阶段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机工业在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对中国农机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稻鱼共生系统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志  陈菁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162-164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面源污染面广、量大、不易控制。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突出的生态、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已被确定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总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阐述稻鱼共生系统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中的作用,提出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优化稻田种养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之一,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蕴含多种旅游资源:山水景观旅游资源,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田鱼文化旅游资源,华侨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依托这些资源,可以开发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农业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注意遗产保护至上、环境保护优先、注重社区参与、提升农民收入4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