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爱国  吴楠 《安徽农学通报》2023,(1):99-102+109
林地变化关系到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并影响区域的环境变化。该文对东至县2期土地覆被数据进行叠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0年间,东至县林地面积小幅减少共449.4 hm2,全县15个乡镇中,仅洋湖镇林地面积增加0.18 hm2,9个乡镇的林地面积不同程度减少,其中面积减少的林地类型主要是有林地,5个乡镇林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2)林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来自于建设用地扩张对林地的侵占,其中对林地影响最大的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其次是工矿用地,然后是城镇用地;(3)林地面积变化强度最高的2个乡镇分别是沿江的香隅镇和东流镇,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对林地的影响,上述乡镇需加强林情监测,控制工矿开发强度,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探讨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规律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管理重要依据。基于1986、2000和2015年3期TM/OLI遥感影像,采用GIS方法分析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1986~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69.78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28%、72%;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51.63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71%、29%,阶段差异性显著;(2)于洪区、苏家屯区、浑南区和沈北新区分别在1986~2000年和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中具有异速性和区域差异性;(3)自城市中心向外围,城乡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先增后降,在12 km呈峰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深化改革时期郑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演变特征,保障城市用地合理扩张,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多种模型方法分析了1990~2016年间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0年以前郑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和贡献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2000年以后处于快速扩张时期,扩张速率先上升后下降,扩张贡献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城市空间形态趋于简单但稳定性逐渐减弱。(2)城市空间扩张由蔓延式向跳跃式转变,呈明显的圈层格局;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距离市中心6~18 km处;扩张方向主要集中在东、西、南3个方向,城市重心向东转移888.2 m。(3) 2026年城市建设用地Logistic预测值为755 km2,结果较为可靠。(4)研究期内,市场经济的作用力呈现下降趋势,政策制度、全球化、社会发展和交通区位的作用力呈现上升趋势。最后提出合理行政干预、健全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以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前,随着城镇化速度放缓,早期快速城镇化遗留下来的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问题亟需解决,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蓄势待发。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为例,基于3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网格尺度的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同时利用优化的热点分析对研究区的耕地资源变化热点区域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1)抚州市从1990年到2020年30年间耕地总面积减少了8.97万hm2。其中,1990—2000年耕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小,仅增加0.02万hm2;2000—2010年耕地面积出现减少趋势,减少面积为0.74万hm2;2010—2020年耕地面积被其他地类占用情况严重,大幅减少8.25万hm2。(2)抚州市1990—2020年的耕地资源变化特征显著,变化强度大,涉及范围广。2010—2020年中心城区变化强度在20%~100%范围内,耕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其次属于耕地资源内部转化以及受退耕还林的影响转为林地。(3)抚州市耕地资源变化热点区域从1990—2000年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反映区域农业的供需格局变化,是政府制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过去 30 年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规律,为下一步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布局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利用区县级农作物种植数据,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空间集聚分析等方法,从种植结构类型和种植面积占比变化趋势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县域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结果】1990—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 82% 县市调整了种植结构,粮食和油料、糖蔗等重要农作物的种植比重逐步下降,而蔬菜、水果等高收益作物显著增加,且农作物种植类型丰富度增加。种植结构类型上,以 2010 年为分界,粤港澳大湾区从水稻为主型的种植结构转变为蔬菜为主型占半数,水稻 - 蔬菜 - 水果组合型为辅,水稻为主型、水果为主型和蔬菜 - 水果组合型三类平衡的格局。空间上,不同种植结构类型变化的空间聚集格局有所差异,其中蔬菜和水稻种植在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更高的“广佛”地区呈现空间聚集特征。【结论】过去 30 年,粤港澳大湾区种植结构变化呈现从粮食生产为主向多元种植演变、进一步集中在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演变趋势。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守住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城镇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是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可以明确反映城市化的过程。以Landsat TM和ETM+为数据依托,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空间扩张视角分析榆次区城市扩张过程,进而讨论影响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榆次区城市为外向型扩张,主要向北部和西部方向扩张,且1990至2000年城市扩张的速度低于2000至2010年。地理位置和政策导向对榆次区城市扩张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榆次区规划发展及中心城区用地布局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深入分析1990—2020年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南宁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速度加快,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且表现为增速,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减少且表现为减速;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随着人为活动对土地的不断干扰和影响,土地利用程度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0年间南宁市共有1 051.61 km2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移,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表现为净转入特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表现为净转出特征。  相似文献   

8.
选取息烽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90—2020年期间地面观测资料,对大雾天气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大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气象要素如相对湿度、降雨量、风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息烽县大雾天气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性,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为冬季多夏季少,1月出现大雾最多,7月最少,夜间是大雾天气生成的高发期;雾形成时往往湿度较大,当日有降水并出现大雾天气的概率占73%,风速较小时更有利于大雾天气生成。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1—2020年山东省年度灾情数据以及统计部门发布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损失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风雹、暴雨洪涝和干旱是发生频率最高最严重的灾害类型;季节性明显,受灾最严重的季节为春季和夏季;风雹主要分布在鲁北地区;暴雨洪涝主要分布在鲁北、鲁西北和鲁西南内陆地区,干旱主要发生在鲁西北平原、鲁中山区地带和鲁南地区,台风集中于鲁东沿海地区;低温冷冻灾害主要在鲁中、鲁东北地区;雪灾主要分布在鲁东的烟台、鲁西南的菏泽市、鲁中的潍坊市。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扩张效率评价对于制定科学的用地调控政策、促进城市土地合理高效扩张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县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土地扩张效率评价模型,对城市土地扩张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2005—2017年山东省县级城市土地扩张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扩张效率低值区和中值区城市数量不断增加,高值区城市数量不断减少,中高值区城市数量相对稳定,不同时段不同扩张效率级别城市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从空间上看扩张效率显著升高型和低效扩张稳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鲁东和鲁北地区;高效扩张稳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南地区;扩张效率显著降低型城市呈集团式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莒县、平度市、鄄城县及泰安市辖区及周边区域。针对不同土地扩张效率类型城市,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表覆盖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铁岭县1990—2020年地表覆盖变化图斑,构建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对铁岭县地表覆盖变化情况进行时空分析,识别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域。结果表明,1990—2020年铁岭县地表覆盖面积呈现“四增两减”特征,其中增加和减少面积最大的地表覆盖类型分别是建设用地(增加85.27 km2)和林地(减少91.14 km2),其他几种地表覆盖类型动态变化不明显。说明1990—2020年研究区域地表覆盖类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明显。本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地表覆盖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滇池10个水质监测点的实测数据,采用1990—2020年长时间序列实测水质指标,通过相关指标的年际变化,综合时空分析与统计方法,以年际间尺度对比滇池水质的时空间演化情况;通过空间插值法对草海、外海2个空间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海水质指标相对稳定,草海相关指标变化幅度大,滇池受到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较大,外海水质指标相关性较弱。1997—2015年是滇池环境恶化与修复过程;2016年后,水质问题有所好转。2000—2010年,相关指标含量(TP、TN、NH3−N等)在滇池外海南部区域易发生变化,区域性较为集中,邻近草海区域其水质指标含量明显较高。草海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外海富营养化虽较为缓和,但富营养指数处于边缘临界。整个滇池水域的CWQI值的变化范围为64.72~92.38,在及格、中等和好的水质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对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影像进行了景观类型分类提取,并分析了榆次区城市土地利用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与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性明显,且随着不同时期城市化特征差异,选取的景观指数有一致的变化规律,但在不同方向上变化规律不同。景观格局指数在反映研究区各方向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上具有良好的指示效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的加快,重庆都市区城市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基于纹理提取的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对2009—2018年的RapidEye和高分一号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并利用移动窗口法、景观测量法和城市密度计算法对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对遥感图像进行准确的分类,提取景观类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主城区2009—2018年地表覆盖分为6类,包括农业景观群,森林景观群,水域景观群,草地景观群,建设用地景观群和其他景观群;重庆中心城区整个区域的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加,但建成区的景观异质性有所下降,城市发展由内而外;研究区城乡边界的破碎化程度高于中心城区,北部地区的景观尺度比南部地区更为强烈。本文旨为研究区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广东 1992—2020 年蔬菜生产时空变化特征,为广东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优化与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 1992—2020 年广东蔬菜生产数据为基础,利用时序统计、生产规模指数、生产集中度指数、变化检测等方法,分别从省、市和县域尺度分析广东蔬菜生产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分布格局与时空变化。【结果】省域尺度上,1992—2020 年广东蔬菜播种面积、产量与单产呈波动上升趋势,播种面积共计增加 73.23 万 hm2,产量共计增加 2 503.31 万 t,单产由 19.07 t/hm2 增至 27.19 t/hm2。市域尺度上,蔬菜种植与产量强市为广州、湛江和茂名;汕头、揭阳和潮州的蔬菜单产相对更高。县域尺度上,蔬菜播种面积≥ 2万 hm2、产量≥ 50 万 t 的县域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布格局从零星分散向聚集连片发展;蔬菜单产≥ 30 t/hm2的县域分布格局由粤东地区零星分布向全省多地聚集连片发展。【结论】1992—2020 年,广东各地市蔬菜生产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建议广东蔬菜生产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确保蔬菜稳产保供基础上,促进各地市及县域蔬菜生产的高效化、优质化与专业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玉环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58—2015年梅雨资料及台州市其它6个县(市、区)国家基本气象站梅雨量数据,分析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玉环市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一定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变化特;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梅雨量在台州地区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玉环在台州最南端,梅雨量最少,梅汛期暴雨次数和暴雨量亦偏少,但强度较强。  相似文献   

17.
宗艳伟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231-235,258
选用1958—2017年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地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热量资源以南部沿海区最多,西北部丘陵区和东部山区最少,中部平原区居中的分布格局;1981—2017年相比1958—1980年≥0℃、≥10℃积温等值线向北推进100~160 km.辽宁省≥0℃、≥10℃积温分别在1993、1996年发生气候突变,南部沿海气候突变较早于内陆,气候突变前后≥0℃、≥10℃积温增加194℃·d,其增加的量值西北部丘陵区和东部山区少于中部平原区和南部沿海区.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潮州市区老年人闲暇体育行为的时空特征,旨在为城市老年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与建议:潮州市区老年人有较高的闲暇体育频率;老年人闲暇体育的持续时间多数在2 h之内,早晨和晚上是锻炼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多数老年人喜欢到室外运动,但场地与设施的局限性影响了健身的总体质量;老年人闲暇体育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就近原则,步行和骑自行车是老年人闲暇体育主要的出行方式;老年人闲暇体育行为的空间规律及户外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存在不连续性的特征,对城市公共运动空间的设置及其体育设施的配套与使用效率有直接的影响。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山西省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采用排放因子法,基于种植业、畜牧业10类碳源,测算山西省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1—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0年山西省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先缓慢上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年均降幅4.1%。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42.2%和57.8%。其中施用化肥是种植业碳排放最重要的来源,年均占比26.9%。牛、羊养殖是畜牧业碳排放最主要的两大来源,平均贡献率为28.4%、21.9%。山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高值区多分布于晋北及晋南地区,低值区分布于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基于STIRPAT模型对山西省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估算结果的精确度较高,由此预测2021—2030年山西省农业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其呈下降趋势,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1和低碳情景2中,到2030年农业碳排放量分别为277.2万、268.5万、252.3万t。研究表明,山西省农业已实现碳达峰,随着低碳措施的进一步强化,未来农业碳排放呈持...  相似文献   

20.
选用196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陕西省3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日最低温度,基于不同基准气候期,分析陕西省初终霜日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全省初霜日期在1999年发生突变,终霜日期未发生突变;近57年陕西省全省及各分区初霜日期均呈推后趋势,终霜日期均呈提前趋势。陕北平均初霜日期和终霜日期推后和提前趋势最显著,其中陕北的靖边推后趋势和提前趋势分别达3.0和4.0 d/10 a;近57年陕西省各地初霜日期和终霜日期由北到南呈显著的带状分布。初霜日期出现最早和终霜日期出现最迟的均是吴旗—靖边—横山—榆林—神木一线,初霜日期出现最迟和终霜日期出现最早的均是陕南中部地区、关中太白地区、汉中宁强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