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沼液、沼渣与化肥配施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沼液、沼渣与化肥配施的不同处理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化肥相比,单施沼液不能提高莴笋产量,其它处理均能使莴笋显著增产(2.9%-19.1%),沼渣+N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沼液和沼渣在配施一定比例化肥的基础上能增加莴笋叶和茎中Vc和氨基酸含量,施用沼液的处理均能提高莴笋叶和茎中还原糖含量,而施用沼渣仅提高莴笋叶中还原糖含量。  相似文献   

2.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设置不同季节与不同剂量秸秆还田试验,寻求最佳季节与用量。研究结果表明:随季节变化推移,土壤中细菌、真菌、自生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的群落数量在秋季达到最大,放线菌数量在夏季达到最大,硝化细菌数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当秸秆施入量为800kg/667m2时,除硝化细菌数量变化不显著外,其余各微生物群落数量均达到最大,且与各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沼液与化肥配施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沼液与化肥配施的不同处理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配施不同量比的化肥较常规施肥(T1)均能提高葡萄的个体经济性状和产量,以配施高量氮肥(T3)和高量氮磷肥(T5)的处理增产效果较为显著,增产率分别为17.7%和25.8%.单施沼液较常规施肥葡萄的品质指标均变差;沼液配施高量氮肥葡萄糖/酸提高5.0%,其它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沼液配施高量氮、磷肥处理葡萄的品质指标最好,其中Vc提高5.3%,还原糖提高6.2%,糖/酸提高9.5%.  相似文献   

4.
5.
为探究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还田及其腐解率对土壤温湿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2019年和2020年在大庆市肇州县进行了秸秆覆盖全量还田(试验组)和留茬10cm左右还田处理(对照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秸秆腐解率4月仅为4.3%和4.5%,5月为17.8%和16.8%,6月为22.3%和27.8%,秸秆腐解主要集中在7、8月。土壤温湿度受地表残余秸秆影响较为明显,5月试验组土壤含水率比对照组分别低1.2、1.1个百分点,但随着秸秆腐解率增大,试验组土壤含水率在6—9月平均高出对照组约3个百分点。试验组0cm处土壤温度在5—8月日间大气升温阶段受到抑制,相同时段温度与对照组最大差值为4.8、3.8℃,10、20cm处土壤温度在5、6月受地表秸秆覆盖影响较为明显,7—9月影响不显著,30cm处土壤温度除6月影响明显外,其他月份相比对照组变化较小。在每天大气降温时段,试验组不同深度处的土壤温度降温较对照组平缓,保温保墒作用较明显。地表秸秆覆盖影响作物出苗,试验组比对照组出苗分别晚4、3d,在拔节期对照组比试验组的作物株高分别高7.3、7.4cm,茎粗大0.2、0.1cm,但在抽穗期和灌浆期试验组的株高和茎粗均大于对照组;2019年试验组的玉米产量为10716.0kg/hm2,比对照组增产193.5kg/hm2。综合分析,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温湿度具有双向阻碍作用,秸秆腐解程度对双向阻碍作用有一定影响,秸秆覆盖全量还田的保温保墒作用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6.
随着小麦高留茬玉米免耕覆盖技术的普及推广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小麦机械收获高留茬还田与玉米鲜秆机械直接还田已得到普遍应用。2008~2011年,陕西省扶风县农机与农技部门联合,连续3年结合小麦、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推广与实施,进行了有机无机肥料定位示范试验,对作物秸秆机械还田后的增产效应、培肥土壤效果、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性状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揭示宁夏扬黄灌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性状与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秸秆全量还田(9 000 kg/hm2)条件下,设置4种不同纯氮施用水平:SR+N0(0 kg/hm2)、SR+N1(150 kg/hm2)、SR+N2(300 kg/hm2)和SR+N3(450 kg/hm2),以秸秆不还田施氮量333 kg/hm2为对照(CK),研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容重、含水率、养分含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改善耕层(0~40 cm)土壤容重和孔隙状况,以SR+N2和SR+N3处理效果最优,耕层平均土壤容重分别较CK降低8. 0%和8. 8%,土壤总孔隙度分别较CK提高11. 4%和12. 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有利于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碳氮比降低,其中以SR+N2和SR+N3处理效果最优。SR+N2处理改善土壤肥力效果最优,其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提高33. 6%、47. 0%、30. 8%。SR+N2处理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应,玉米增产和改善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优,两年平均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33. 9%、26. 2%。通过两年研究发现,在宁夏扬黄灌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调节土壤碳氮比、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秸秆还田配施纯氮300 kg/hm2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秸秆覆盖对滴灌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秸秆覆盖对北疆滴灌棉花生长特征和产量的影响,2009—2012年期间,以小麦秸秆为材料,在非盐碱土和盐碱土2种土壤条件下,进行了无覆盖(LUM)、表层覆盖(LSM)、地表以下30 cm深处覆盖(LM30)的测坑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对盐碱土种植的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促进作用显著,而对非盐碱土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地表覆盖综合调控效应优于30 cm深层覆盖,尤其是在棉花花铃期,在盐分抑制方面地表覆盖要比30 cm覆盖效果好;30 cm覆盖在苗期和蕾期可以给棉花生长创造比较好的条件,而在花铃期以后这种覆盖效果不太明显;表层覆盖处理棉花产量最高,高出无覆盖处理3.2%-17.9%,高出30 cm深层覆盖3.1%-16.3%.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对土壤蓄水保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池栽定位试验表明,连续多年的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蓄能力,土壤含水量增加1.04%-2.11%,其中以40-60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最多;可促进土壤有机质及N、P、K等含量的增加;同时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增长,其增产作用也越明显,这表明作物秸秆有助于土壤蓄水保肥力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井渠轮灌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含盐量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继芳  杨树青  娄帅  刘鹏  靳亚红 《农业机械学报》2021,52(12):336-345,367
为探究井渠轮灌下不同秸秆还田的耕作模式对土壤含盐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渠井渠灌溉模式下无秸秆还田的常规耕作(CK)、秸秆表覆旋耕(BF)、秸秆深埋深翻(SM)和秸秆混拌旋耕(HB)4种处理,于2018年和2019年在河套灌区开展了井水与渠水轮灌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 表明,井渠轮灌下各处理收获后1 m...  相似文献   

11.
经过12 a的不同施肥试验分析,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NPK处理土壤密度比试验前下降0.34~0.37g/cm3,施栏肥和施栏肥+NPK处理土壤密度比试验前下降0.30~0.36 g/cm3。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NPK处理田间持水率比试验前增加4.09%~5.01%,施栏肥和栏肥+NPK处理田间持水率比试验前增加3.26%~5.99%,单施NPK和对照处理田间持水率比试验前增加1.82%~2.15%。  相似文献   

12.
沼液与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桃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沼液在不同施肥处理中对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仅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沼液(T2处理)不能提高桃产量,沼液仅与钾肥配施(T3处理)还会降低桃产量,沼液配施磷钾(T4处理)或配施油饼(T5处理)能提高桃产量,且配施油饼的增产效果最显著,增产幅度最大。T4和T5处理均能增加桃果实中的Vc含量。各处理与常规施肥相比,桃果实中的还原糖含量均有所降低,以T5处理中还原糖的含量最低,仅为常规处理的48.48%。除T5处理中桃果实的有机酸含量略有增加外(1.77%),其他处理的有机酸含量都有所降低(5.42%~9.22%)。各处理的糖/酸与常规施肥相比均大幅度下降,降幅为21.42%~53.36%。  相似文献   

13.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豫西半旱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利用农田秸秆覆盖试验技术,研究了3种灌水模式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公顷穗数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灌3水处理与灌4水处理相比较,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随覆盖量增加明显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和1.6%,耗水量减少4%,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统一。灌2水处理下不同覆盖量的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所提高,但对产量影响不显著。试验最佳分配方案为灌3水处理与4 500 kg/hm2覆盖量。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对比我国西北地区无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3种不同种植方式对春播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最终发现秸秆覆盖马铃薯产量比无覆盖提高10%~20%,增产效果显著(P<0.05);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方式相比,马铃薯产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采用秸秆覆盖能够实现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高产增收,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有效调控,而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大部分地区,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保证马铃薯增产的关键因素。该文主要综述了西北地区秸秆覆盖使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原因,旨在为西北地区春播马铃薯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究夏玉米根系分布、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对沟灌种植下不同秸秆覆盖方式的动态响应.[方法]在河套灌区开展不同耕作模式的小区试验,试验设常规垄覆膜沟灌(FM)、垄覆秸秆沟灌(FLJ)、沟覆秸秆沟灌(FGJ)、垄沟覆秸秆沟灌(FLGJ)4个处理.研究了夏玉米各土层的根长密度、作物耗水量、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结果]沟灌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稳定性氮肥对关中地区麦玉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及水氮利用的综合影响,并确定合理的高产高效施肥管理措施,设置两种秸秆还田模式(秸秆不还田、秸秆全量还田)和两种施氮措施(常规尿素和减量施用稳定性氮肥),以无秸秆还田且不施肥作为对照,共5个处理,研究分析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土壤含水率、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会分别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28.03%~39.63%和90.10%~112.52%、地上部生物量27.88%~34.00%和78.96%~107.64%;施用稳定性氮肥较施用常规尿素分别降低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50.18%~59.32%和68.21%~73.43%;秸秆还田会显著提高夏玉米季0~10 cm土壤含水率6.29%~21.38%,显著提高冬小麦季0~10 cm土壤含水率6.80%~25.06%;相同施肥措施下,秸秆还田会显著降低夏玉米与冬小麦收获期0~100 cm土壤NO-3-N残留量7.34%~10.78%和6.57%~11.24%,在相...  相似文献   

18.
高效稳定沼液营养液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返青期施用稳定沼液营养液对冬小麦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用尿素相比,稳定沼液营养液可以明显促进冬小麦株高的增长和干物质的积累,并显著提高产量,增产可达23.3%;与施用原沼液相比,施加稳定沼液营养液对冬小麦增产可达10.3%。施用稳定沼液营养液与施用尿素及原沼液相比,冬小麦籽粒中粗纤维含量分别下降20.9%和1.4%,淀粉含量分别上升4.8%和4.0%。同时对土壤养分的测定结果表明,施加稳定沼液营养液可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49.1%,24.5%和18.7%。因此,稳定沼液营养液的使用可以更为有效的促进冬小麦产量的增加,同时改变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9.
沼液与化肥长期配施对蔬菜生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2011年长期连续5茬蔬菜作物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研究测定了番茄和甜椒2种蔬菜的产量、硝酸盐,可溶性固形物,Vc和总酸量,以及土壤的pH,EC,有机质、铵态氮和硝态氮等指标.结果表明,沼液与化肥配施能明显地提高番茄和甜椒的产量,提高蔬菜中Vc含量;无论是沼液与化肥配施还是单独施用沼液,均加剧了表层土壤的酸化和盐渍化,长期使用易导致深层土壤酸化和盐渍化,同时有利于表层土壤的无机氮含量累积,短期内施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叶元生  黄彩霞 《农业工程》2020,10(8):106-113
为明确西北地区秸秆覆盖小麦增产机理,在查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秸秆覆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发现免耕秸秆覆盖可较无覆盖提高西北地区小麦产量10%~20%,增产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发现其对小麦增产的机理在于对农田生态效应的有效调控:秸秆覆盖可较露地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数量,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增加土壤0~200 cm土层含水量;调节地温,避免温度的剧烈波动;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酶活性。该文主要概述了西北地区秸秆覆盖对小麦产量及农田效应的影响,旨在为西北地区小麦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