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1万km~2,主要分布在豫东北的沂蒙山区、豫西的伏牛山区、豫西南的大别桐柏山区和黄泛平原风沙区。与其它地方相比,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与综合整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推进淮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对淮河流域内坡耕地现状进行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现有坡耕地96.56万hm2,主要分布在桐柏大别山区、伏牛山区、沂蒙山区和江淮丘陵区,主要类型有石质坡耕地、土石质坡耕地、砂质坡耕地和土质坡耕地;通过全面分析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危害以及综合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淮河流域已有水土保持成果和坡改梯治理试点经验,提出了不同类型坡耕地整治方向与主要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淮河流域近年来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本文采用黑林水文站12年的降水、径流及泥沙资料,根据流域水土保持与河流泥沙分布情况相关性,通过分析降水量与径流量及径流量与含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近年来生产建设活动等人为因素是造成流域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流域今后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脆弱性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叶正伟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3):141-145156
水土流失是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分析了淮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认为流域两侧地形和水系严重不对称的基底性脆弱,南北气候过渡带的交错性脆弱,暴雨降水及径流的波动性脆弱,植被覆盖、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性脆弱和黄河夺淮导致的历史遗传性脆弱是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针对淮河流域脆弱性成因,提出了该区水土保持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淮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其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土壤资源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淮河流域内的40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的日降雨数据,采用Xie方法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及降雨侵蚀力密度;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对淮河流域依据降雨侵蚀力的分布特性进行分区,采用线性倾向率、改进的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法来分析流域内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为不同分区提供合理的农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多年年均降雨侵蚀力及降雨侵蚀力密度分别为4 264 MJ·mm/(hm2·h)和4.21 MJ/(hm2·h),且降雨侵蚀力未来将呈增长趋势;整体上,流域内年降雨侵蚀力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年降雨侵蚀力密度从北部向南部递减。2)基于淮河流域40个站点的年降雨侵蚀力序列,使用REOF展开的10个空间特征向量的累计贡献率达74.34%,可着重突出空间分布特征。并依据这10个模态分布将淮河流域的降雨侵蚀力场划分为降雨特征不同的10个地理区。3)降雨侵蚀力较高的分区为第2、3、4、5和6区,主要集中于流域南部和东部;5-9月的降雨侵蚀力约占全年总和的80%~91%,降雨侵蚀力密度较高。3)在降雨侵蚀力较高的5-9月期间,流域内各区域的农业活动过程中需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尤其是第6区所在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流域内不同区域的耕地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并进一步保障流域内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文分析了淮河流域湿地的类型构成,从生态脆弱性的角度阐述了淮河流域湿地的脆弱性特征.指出了淮河流域湿地具有自然灾害频发的干扰性脆弱,湿地水资源紧缺的压力性脆弱,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的灾变性脆弱,湿地水体污染严重的胁迫性脆弱,湿地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威胁的衰退性脆弱和水土流失严重的波动性脆弱等特征.针对性的提出了流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GIS支持下淮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为基础,在GIS技术支持下,对淮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同时对流域不同土壤条件下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以土壤侵蚀危险指数(soil erosion dangerous index,SEDI)评价分析了流域分县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粗骨土、棕壤等山地土壤侵蚀严重;流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类型为主,总体上侵蚀程度轻微,但局部地区仍然十分严重。在新的治淮高潮与规划中,应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掌握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现状与格局,对客观反映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影像,采用土壤侵蚀模型,结合野外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解译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等因子,定量分析水土流失状况与格局,结果表明:2018年度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主要为耕地,耕地中水浇地占比最大;林草覆盖率较低,但以高覆盖为主;水土流失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其中部分水浇地、沙地等易发生风蚀,采矿用地、建设用地、其他草地、农村道路等易发生水蚀。监测成果可为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淮实践逐步加深了人们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阐述了“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深刻内涵、洪涝旱和非点源污染等灾害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及水土保持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坚持典型示范,综合防治,规模治理;坚持水土保持与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紧密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举;狠抓预防监督;加强科研和应用先进技术同步。  相似文献   

10.
<正> 河南省商城县地处淮河流域上游的大别山山区,全县总面积213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95km~2,占总面的74.8%,严重的水土流失面积制约了该县国民经济的发展.自80年代初以来,河南省水利厅把商城县列为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使商城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  相似文献   

11.
土地流转后农业经营模式以规模种植为主要特征,在给山丘区水土流失集中治理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因为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带来了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传统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正面临着治理与破坏并存,追求规模经营、经济利益与国家要求生态、社会效益兼顾不匹配等新问题。通过调查淮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研究分析了新时期水土流失的特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从创新思路、理念、标准、机制等方面对当前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州市微山湖湖西地区,是淮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土质情况、降雨特征和土壤侵蚀特点,确定以治水作为水土保持治理的主攻方向,完善水利工程,形成梯级河网化,调节天然径流,改善地表水循环的状况,并进行综合治理。这样既建立了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体系,又解决了水源问题,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地表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永强  徐丹  曹阳 《土壤学报》2015,52(5):1031-1043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淮河流域35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与流域地表气象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到淮河流域的潜在蒸散量及相对湿度指数,并用Matlab软件的小波函数进行周期分析及Mann-Kendall趋势分析,研究近53年来淮河流域地表干湿变化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借助Arc GIS平台,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插值,研究淮河流域的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相对湿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近53年来淮河流域的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指数均呈现微弱上升趋势,而潜在蒸散量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潜在蒸散量表现为淮河地区北部高于南部,而相对湿度指数和降水量则均表现为淮河地区南部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14.
<正>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流域上游,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是全国的贫困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2130km~2,其中耕地面积42413hm~2,山场面积104453hm~2,辖22个乡(镇、)373个行政村、5733个村民组;总人口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万人;全县人均耕地0.08hm~2,人口密度为319人/km~2,是一个集老、苏、边为一体的山区县1 综合开发,面貌巨变商城县山区面积大,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据1981年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595km~2,占总土地面积的74.8%.据卫星遥感测定,淮河流域上游的余集为极强度侵蚀区,曾被称为“豫南的黄色沙漠”.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给淮河流域下游的水利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5.
<正> 种草不但能解决“三料”困难、促进畜禽渔业的发展、优化调整农业结构,而且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费省效宏的重要水土保持措施。鲁山县地质地貌复杂,自然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面积占山丘区面积的89.8%,是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为开发鲁山山区,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促使鲁山山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1988年我站参加了由淮委水保处组织的“保土牧草引种推广”协作试验研究,通过三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不同量级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淮河流域1965—2016年67个气象站点52 a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不同量级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各量级降雨的年降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其中暴雨的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相对较大。(2)整个淮河流域的降雨以中、大和暴雨为主,且比较集中。(3)淮河流域小雨和中雨的年降水量由南向北的递减较为平均,各级雨量带呈条带状分布,而大雨和暴雨的各级雨量带无条带状分布的规律。此外,不同量级降雨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空间分布一致,均具有“由南向北,依次递减”的特点。(4)1965—2016年,太阳黑子出现极值的年份与淮河流域各量级降雨的降水量极值年份并不完全对应。淮河流域暴雨的年降水量和太阳黑子数都在15 a左右尺度上震荡明显,虽然尺度上不能完全对应,但有交叉,说明暴雨的年降水量和太阳黑子数存在相似的振荡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 山东省沂源县双泉小流域位于沂源南部山区,是淮河流域沂河水系白马河一级支流上的一个小流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共248户,839口人,劳动力310人,分布在十条山梁、九条沟内,人均土地5.72亩,人均耕地1.29亩。该流域属石灰岩溶蚀区,1983年未治理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年均泥沙流失量1.25万吨,年土壤侵蚀模数3905t/km~2。  相似文献   

18.
探索建立农村税费改革后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款 ,并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势必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是 ,在进一步强化预防监督的基础上 ,根据拟建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 ,分类分别采取治理投入机制 ,积极鼓励农民对经营性水土流失土地进行生产性投入 ;以政策和效益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水土保持 ;探索建立农民互助组织 ;推广股份合作治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9.
五莲县山庄小流域1992年被列入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试点,1998年4月通过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验收。验收组认为,该流域通过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达到了人、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鲁山县位于豫西伏牛山东麓,淮河流域沙河上游,土地总面积2 432 km~2,耕地面积478.25 km~2,其中坡耕地面积19 283.6 hm~2,占耕地面积的40.3%。坡耕地是鲁山县水土流失的重灾区。2013年以来,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极大地助推了当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步伐。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是: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保障;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深入调查,确保规划科学;严格管理,建设精品工程;加大扶持力度,保证效益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