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樟叶蜂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娟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178-178
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 Rohwer),属鳞翅目,广腰亚目,叶蜂总科,叶蜂科。此虫为早春专食嫩叶、嫩梢的樟树害虫,对树木生长产生很大影响,是樟树食叶类重要害虫。樟叶蜂因发生地区不同,发生世代各异,同一地区食料不同而引起世代变异。在池州1年发生1—2代,以1代为主,而且以早春的第一代虫口密度大、危害重,常将嫩叶吃光。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老熟,入土结茧以预蛹越夏越冬。极少部分幼虫入土结茧化蛹,发生第2代。  相似文献   

2.
于2009-2010年研究了闵行区危害绿化带樟树的樟叶蜂、樟翠尺蛾的药剂防治。从室外药剂防治结果来看,10%虫螨腈、20%杀灭菊酯、5%氯氰菊酯、30%乙酰甲胺磷、20%除虫脲、1.8%阿维菌素、25%灭幼脲Ⅲ号药剂7d后对樟叶蜂、樟翠尺蛾防治效果在83.50%以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  相似文献   

3.
樟叶蜂在上海地区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1年中分别在4月、5月和6月出现幼虫危害高峰。介绍了樟叶蜂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樟叶蜂在绵阳市区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玉嫦 《农业科技通讯》2014,(3):125-127,258
樟叶蜂是樟树主要的虫害之一,而樟树是园林建设中的一种重要观赏性树木。因此,关于樟树虫害的防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员的关注。在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对绵阳市区樟叶蜂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樟叶蜂1年发生3代,幼虫分为1、2、3、4、5龄,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发生第一代,5月发生第二代,一二代幼虫发生危害严重,6、7月份发生少量第三代幼虫危害。樟叶蜂的发生规律严重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温度对幼虫的发育历期影响大,对幼虫的食叶量影响不大;土壤疏松幼虫滞育少,而黏重板结、潮湿的滞育多;入土浅的幼虫当年化蛹羽化,深的仍为幼虫。可通过改变樟树生长环境、适时中耕除草、冬季翻耕消灭土中虫茧,化蛹时喷撒农药减少危害。  相似文献   

5.
樟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樟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影响其大发生的环境因子,并总结了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樟叶蜂的形态特征,介绍了其发生规律及习性,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樟叶蜂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林木叶部害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寄主的适应性,分析了寄主植物不同次生代谢物质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用含有单宁(5、50 mg·g-1)、黄酮(3、8 mg·g-1)、肉桂酸(3、8 mg·g-1)、水杨甙(15、150 mg·g-1)、对羟基苯甲酸(5、50 mg·g-1)的人工饲料,饲喂美国白蛾幼虫,观察记录幼虫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取食含有次生代谢物质的饲料后,各处理组4~6龄幼虫的体质量、体长、头壳宽和蛹质量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且高质量分数处理组不同程度的低于低质量分数处理组;其中,单宁处理组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单宁处理组幼虫未至化蛹全部死亡,其余处理组的幼虫存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黄酮和肉桂酸处理组的化蛹率和羽化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黄酮处理组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水杨甙低质量分数处理组化蛹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羟基苯甲酸高质量分数处理组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美国白蛾对寄主林木不同质量分数的不同次生代谢物具有逐渐解毒适应能力,对不同次生代谢物的适应能力不同,其中对单宁的适应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体内消化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草地贪夜蛾的寄主选择及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用玉米、小麦、马铃薯和烟草4种寄主植物叶片饲喂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至5龄,测定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草地贪夜蛾体内消化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α-淀粉酶)、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和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活性变化,并比较4种寄主植物叶片次生代谢物(总酚、单宁和类黄酮)及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酶活变化与寄主植物次生代谢物及营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取食马铃薯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取食其余3种寄主植物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P<0.05,下同),而取食烟草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α-淀粉酶活性(0.48±0.08 U/mg)最高,显著高于取食其他3种寄主植物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马铃薯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SOD和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取食其他3种寄主植物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而取食烟草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CAT活性最高(225.54±51.56 U/mg),是取食玉米叶片草地贪夜蛾幼虫的2.71倍.取食马铃薯和烟草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GST、CYP450和MFO活性均高于取食玉米和小麦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其中取食马铃薯和烟草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GST活性(100.50±4.71和98.69±6.21 U/mg)显著高于取食玉米和小麦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GST活性(54.85±1.94和70.62±4.04 U/mg);而CarE活性在取食烟草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最高,为184.79±9.05 U/g.4种寄主植物叶片中总酚、单宁和类黄酮含量均表现为马铃薯>玉米>小麦>烟草,而可溶性糖含量在小麦叶片最高(18.65±1.08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以马铃薯叶片最高(306.30±29.07 mg/g),烟草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最低.皮尔森线性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部分消化酶和保护酶活性与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含量显著相关.[结论]草地贪夜蛾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表现出较强的生理可塑性,其幼虫可通过调节体内消化酶活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物质含量不同的寄主植物,并通过调节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增强对寄主植物次生代谢物或有毒物质的适应性,从而实现其寄主谱的扩张.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为水涝胁迫以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式研究了毛豹皮樟4个品种幼苗的生理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品种对于SOD活性及其MDA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对于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则无显著性影响;水涝胁迫对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有显著性影响,但对其他几个指标则无显著性影响;水涝胁迫过程中MDA呈上升趋势, Chl.(a+b)呈"升-降"趋势,S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上无明显变化,可溶性蛋白总体呈下降趋势;这5个指标中只有SOD是品种和水涝胁迫均对其有显著性影响的指标,因此它是毛豹皮樟耐涝性测定的最好指标.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判得出,4个品种耐涝性强弱为8号>6号>12号>38号;SOD与毛豹皮樟抗涝性有极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干旱胁迫处理对豹皮樟扦插苗相关生物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制定其大田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控水,通过自然干旱的方法模拟干旱胁迫,以豹皮樟3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不同干旱胁迫处理扦插苗的相关生物量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土壤体积持水量与扦插苗的根系活力显著负相关,与春梢长度、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4种樟科树木对汽车尾气胁迫的生理响应,为逆境生理和抗污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汽车尾气(0.0、0.5、1.0、2.0、3.0、4.0 mg/m3)对樟树、阴香、天竺桂、红楠4种盆栽2年生实生苗进行熏气处理24 h,研究汽车尾气对4种苗木叶片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叶绿素含量、SOD和POD酶活性的影响。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公式对各项指标测定值进行定量转换,对4种苗木的抗污染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4个树种叶片各指标变化模式不同。叶绿素含量、SOD、POD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先上升后下降;MDA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均总体上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未表现出规律性。【结论】受试树种耐尾气污染能力的大小依次为:樟树天竺桂阴香红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适宜的落叶松叶蜂防治药剂,提升落叶松叶蜂的防治效果,为当地落叶松栽植产业提供参考及借鉴。方法:采用12种常见药剂对落叶松叶蜂进行了室内防效试验,筛选出5种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2%阿维菌素乳油、70%氧乐果乳油、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500 g/L丙溴磷乳油、50%敌敌畏乳油五种药剂对落叶松叶蜂的防治效果超过了90%,其中以2%阿维菌素乳油、70%氧乐果乳油的室内药效效果最佳,在药后72h防治效果达到了100%。在此基础上,比较了2%阿维菌素乳油、70%氧乐果乳油、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500 g/L丙溴磷乳油、50%敌敌畏乳油五种药剂落叶松叶蜂的田间防治效果,发现2%阿维菌素乳油、70%氧乐果乳油两种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最高,在药后4d、7d、10d虫口死亡率超过了90%。结论:建议在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采用2%阿维菌素乳油、70%氧乐果乳油两种药剂用于落叶松叶蜂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自然条件下昆虫取食及剪叶刺激对油松诱导抗性的影响,本试验应用香草醛—盐酸法,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以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剪叶和不同程度油松毛虫取食处理后,混交林和纯林中油松针叶内部分次生代谢物和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剪叶及不同程度油松毛虫取食能够诱导缩合单宁、黄酮含量和胰蛋白酶抑制剂、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增加。与对照相比,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在混交林中的活性比纯林更为明显。说明剪叶及昆虫取食可诱导增加油松针叶内的缩合单宁和黄酮含量、提高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进而增强油松的抗虫性,林分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松诱导防御物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毛豹皮樟感染白粉病菌后生理生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毛豹皮樟(老鹰茶)不同品种受白粉病菌侵染后在各感病时期多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毛豹皮樟受白粉病菌侵染后,植株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比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白粉病抗性呈正相关;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则与抗病性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感病期间病叶均低于健康叶,而且均在感病末期时降幅达最大,但各品种间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毛竹黑叶蜂(Eutomostethus nigritus Xiao)取食不同程度受害毛竹叶对毛竹黑叶蜂种群参数的影响,以及不同受害林分毛竹黑叶蜂种群数量变动特点.结果表明,以不同程度受害竹叶饲喂毛竹黑叶蜂第1代幼虫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取食中、重度受害的竹叶,幼虫各龄历期较取食轻度受害竹叶和未受害竹叶普遍延长,死亡率明显上升;其化蛹率低、雌性比低、每雌生殖力显著下降,下一代种群数量明显衰退.而取食轻度危害程度竹叶的第1代幼虫与取食未受害竹叶的幼虫死亡率、化蛹率、雌性比、每雌生殖力相近,下一代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研究结果为掌握该虫的发生规律,提高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嫁接方式对龙脑樟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起艺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23):105-107
该文通过不同接穗保存时间、嫁接高度、砧木年龄和穗条木质化程度等嫁接条件对龙脑樟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穗保存时间0d、砧木年龄为3a、嫁接高度为15~25cm和采用半木质化穗条嫁接时,龙脑樟的嫁接成活率最高。该研究结果为龙脑樟嫁接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为龙脑樟性状的稳定遗传和快速育苗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黄芩种子高产优质制种技术,寻求黄芩种子获得高产的最佳播种密度以及影响黄芩种子产量的主要虫害黄翅菜叶蜂的有效防治方法,以承德道地2年生热河黄芩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及不同药剂处理对种子产量、种子产值、产出比、黄翅菜叶蜂成虫数及危害果荚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种子产量随着株、行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栽培株、行距大或小均不利于黄芩种子产量,2年生黄芩繁种最适栽培密度为株行距为30 cm 50 cm、种苗66 690株/hm2、种子产量为136.5 kg/hm2、种子产值为307 125元/hm2、产出比为9.8,在最适栽培密度下,针对黄翅菜叶蜂使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防治效果最佳、种子产量为114 kg/hm2。因此,黄芩种子田最适栽培密度为株行距30 cm 50 cm,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防治黄翅菜叶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通过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研究氮磷钾肥对龙脑樟矮林光合特性的影响,以确定其生长发育最佳的施肥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氮磷钾肥单一施肥量的增加,龙脑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Chl)、净光合速率(Pn)和胞间CO2浓度(Ci)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适宜的氮(N100 g/株)、磷(P2O5140 g/株)、钾(K2O 60g/株)用量及其配施能够明显增加龙脑樟的Chl和Pn,其中Pn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更大;氮、磷、钾肥之间交互效应不明显。通过龙脑樟光响应曲线拟合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增加,龙脑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均升高,而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均降低,有利于龙脑樟叶片光合产物的积累,加快龙脑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龙脑樟苗木育过程中生产工序多,成本高,在生产上难以推广等问题,笔者于2019年开始采用多种基质进行龙脑樟大田扦插育苗试验,以便寻找替代蛭石的廉价扦插基质,并当年出圃的可能性,为今后大量繁殖龙脑樟苗提供一条切实可行便于推广的新途径。试验结果表明:红壤土和紫色冲积土是两种非常适合龙脑樟扦插的优良基质。这两种基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随处可取,可以使龙脑樟扦插成本比蛭石低31倍多。并且大田扦插可大幅度降低苗木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樟巢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果表明,巢螟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2 ℃的8.481 d缩至34 ℃的5.035 d,孵化率在31 ℃最高,99.67%;幼虫各龄期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有不同变化,在28 ℃或31 ℃时为最短历期;蛹的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34 ℃时最短,11.143 d.在同一温度下,~2龄幼虫死亡率最高,次为5龄幼虫;不同温度同一龄期条件下,4 ℃死亡率最高,8 ℃死亡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