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高粱炭疽病 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常见病害,植株感病后,叶片出现病斑,功能降低,影响结实和灌浆。一般减产10%,严重时减产25%以上。  相似文献   

2.
正据调查,西充县2015年小麦赤霉病不同程度发生面积超过5 600 hm~2,占总面积的30%,部分小麦地块偏重发生,病穗率达40%~50%,对小麦千粒重和单产造成严重影响。1症状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整个生育期间都可能发生,主要危害穗部,造成穗腐或穗枯。西充县赤霉病一般在扬花时发生,最早在颖壳或小穗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然后逐渐扩大蔓延至整个小穗,出现粉白至粉红色霉层,随着气温升高呈现黑色斑点或颗粒,导致子粒干瘪减  相似文献   

3.
一、小麦白粉病1.危害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能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片正面病斑较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有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在辽中地区危害有2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由水稻分蘖到幼穗分化阶段,发生叶瘟.这个时期如果病势严重,对产量影响极大;如轻微发生,只在叶片上形成若干病斑,对水稻初产量影响轻微.第二阶段是水稻初出穗前后,发生颈瘟、节瘟或枝梗瘟,这一时期如病势严重,将造成水稻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大斑凸脐蠕孢属病原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大斑病菌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会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叶片变黄枯死,所以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该病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  相似文献   

6.
茄子褐纹病是茄子苗期的重要真菌病害。在大棚育苗期,发生比较普遍,多数是在搪苗(即第一次分苗)后,先后不同程度的发生在各育苗点,造成叶片枯斑,严重的造成死苗、僵苗和“小老苗”,直接影响苗体素质和栽后早发,并将病菌带入大田传播为害,导致茄子产量和品质的降低。因此,做好茄子苗期褐纹病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要。一、症状特征小苗受害,多在幼茎与土表接触处形成近梭形水渍状病斑,以后病斑逐渐变褐色或黑褐色,稍凹陷并缢缩,病斑绕茎一周后致使幼苗猝倒。大苗受害,茎干形成溃疡斑,病部凹陷、干腐、皮层脱落,露出木质部,形成…  相似文献   

7.
青椒的主要病害有青椒疫病、青椒炭疽病、青椒疮痂病、青椒病毒病,虫害有蚜虫、烟青虫等。 一、青椒主要病害防治措施 1.青椒疫病 (1)表现症状 青椒整个生长过程均可受到青椒疫病危害。苗期染病表现为:茎基部出现水浸状软腐,茎上部倒伏,即苗期猝倒病。成株期发病表现为:叶片白天萎蔫,早晚可恢复,几天后整株死亡,根茎部变褐色,湿度大时病部有灰白色霉层。茎部染病表现为:多在分叉处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凋萎。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粱在机械收获过程中的脱粒不净问题,研究了高粱穗瓣与籽粒的拉伸力学特性。试验选取了“辽杂37号”“晋杂34号”和“兴湘梁2号”3个品种的高粱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收获期、生长部位为试验因素,以拉伸断裂力为试验指标,研究各因素对高粱穗瓣、籽粒断裂时拉伸断裂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品种、收获期、生长部位对高粱穗瓣、籽粒拉伸断裂力的影响极显著,影响拉伸断裂力的主要试验因子是生长部位。拉伸断裂力的大小与高粱自身的生长部位有关,高粱穗瓣断裂所需的力随着生长位势由上到下逐渐增大,变化范围2.479~9.627 N,且高粱籽粒拉伸断裂力随生长位势的变化趋势与穗瓣基本相似,变化范围2.386~8.314 N。3个品种中,“兴湘梁2号”的承载能力最强,所需拉伸断裂力最大。不同收获期的高粱有着不同的力学性质,综合来看,高粱收获宜选择在蜡熟期。该研究为高粱收获装备的研制优化与适时收获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棉花苗病 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和红腐病;这些病害在棉花播种后1-2个月内,引起烂芽、烂根、幼叶腐烂,影响棉苗健壮生长,如定苗时遇低温阴雨,常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相似文献   

10.
新品小麦     
特征特性冀丰703是多穗型品种,成穗率高,0.067hm^2穗数45万穗左右,穗粒数33个左右,千粒重42g左右;株高74cm左右,叶片上举,秆矮秆壮,抗倒;耐病、耐干热风、耐后期高温,灌浆好,抗寒力强。  相似文献   

11.
杂草是高粱生产的一大危害,它与高粱争水、争肥、争光、争地,造成高粱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低洼地、盐碱地的草害尤为严重,并且是周年性的,即任何时期都会有杂草的为害。杂草对高粱的危害主要在苗期,此期发生草害对培育壮苗极为不利,一些地块往往因草害而毁苗重播或造成减产。危害高梁的杂草有数百种,它们在外形、生态、繁殖习性、为害特点以及对除草剂的敏感性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草害的防除要根据杂草的种类以及当地栽培习惯灵活掌握。现将高梁田间草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梨叶片病害发生程度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本文提出基于全局上下文级联R-CNN网络(Global context Cascade R-CNN,GC-Cascade R-CNN)的梨叶病斑计数方法。模型的主干特征提取网络嵌入全局上下文模块(Global context feature model, GC-Model),建立有效的长距离和通道依赖,增强目标特征信息。引入特征金字塔网络(Feature pyramid network, FPN)融合浅层细节特征和深层丰富语义特征。使用ROI Align替换ROI Pooling进行区域特征聚集,增强目标特征表达。最后利用多层级联网络对目标区域进行边框回归和分类,完成病斑计数任务。在梨叶病斑图像测试中,模型的各类病斑平均精确率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达89.4%,检测单幅图像平均耗时为0.347 s。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地从梨叶片病害图像中检测出多类病斑目标,尤其对叶片炭疽病斑检测效果提升显著;不同种类梨叶片病害病斑计数值与真实值回归实验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2,表明模型病斑计数...  相似文献   

13.
1.分布与危害 番茄早疫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均有发生,其最主要特征是发生在果实、叶片或主茎上的病斑均有明显的轮纹,因此又被称作轮纹病。果实病斑一般发生在果蒂附近,茎部病斑常发生在分叉处,叶部病斑发生在叶肉上。在大棚、温室中栽培的番茄全年均可发病,可造成损失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毁棚。  相似文献   

14.
玉米小斑病病害程度图像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实时获取作物病害程度信息,研究了一种基于RGB彩色模型的玉米小斑病图像的分割方法,并利用分割结果求得的玉米冠层危害程度来计算整株玉米的发病程度.由于图像中背景复杂,将叶片与病斑同时分离出来的可能性小,故该方法分为两步:首先从获取的RGB图像中提取R、G、B分量,利用2G-R-B图像采用迭代法自动选取阈值将玉米叶片从背景中分割出来;然后根据R-G图像将病斑从叶片上分离出来.30幅图像中玉米叶片、病斑基本上能提取出来,但没有黄化的少量侵染点无法有效分割.  相似文献   

15.
玉米叶部病害症状特征、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玉米病害诊断和防治水平,概述辽宁玉米主要叶部病害症状特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大斑病、圆斑病和北方炭疽病喜低温高湿;小斑病、圆斑病、灰斑病和和弯孢菌叶斑病喜高温高湿。在防治上,应以选用抗病杂交种、优化栽培管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天敌为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小麦的主要病害,对小麦生产的危害甚大。一般年份病穗率10%左右,严重年份病穗率达30%左右,局部达60%以上。小麦受害后不仅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17.
<正>豌豆霜霉病危害叶片;豌豆炭疽病主要危害茎、叶和荚;豌豆根腐病主要危害根或根茎部;豌豆菌核病主要发生在保护地或露地豌豆上,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豌豆褐斑病主要危害叶、茎、荚,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豌豆立枯病主要侵害幼苗或成株期叶片。一、豌豆霜霉病(一)豌豆霜霉病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出现褪色斑。菌丛孢子层生于叶背或叶面,以叶背面居多,白色至淡紫色。嫩梢上叶片受害较重。叶背面的淡紫色霉层布满全叶,致叶片枯黄而死。  相似文献   

18.
粟叶甲又称为谷子负泥虫,主要危害谷子,也危害糜、黍、小麦、高梁、玉米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主要以成虫和幼虫在谷子苗期至心叶期危害叶片。成虫沿叶脉咬食叶肉,受害叶片形成白色条纹;幼虫多藏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一般3~5头,多则20头潜入同一株谷苗心叶里。使叶面出现白色条斑,受害严重时,造成枯心、烂叶或整株枯死。  相似文献   

19.
淮北地区中低产田小麦的越冬苗情主要表现为群体不足,个体瘦弱,叶片细长而淡黄,分蘖较少或仅以主茎越冬,根系不发达,数量少,入土浅。最终导致成穗数不足,穗粒数少。因此,对中低产田小麦春管的关键是增根增蘖、提高穗分化强度、加速苗情转化,以实现保穗、攻粒、增重的目的。具体措施上要把好"四关":  相似文献   

20.
白粉病在西葫芦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以叶片发病最重,叶柄和茎次之,果实很少受害。发病初期,叶面、叶背或幼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随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的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在病斑上生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小粒点变黑,为病菌的子囊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