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代的瓠种     
瓠,一名(月葵)姑,俗日葫芦。甘者为瓠,味美可食,利水道,止消渴。苦者为匏,有毒,不宜食。瓠,至少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对它有了认识。《尔雅》:“瓠栖瓣”。《卫》诗:“匏有苦叶”。《豳风》曰:“八月断壶”,注曰壶即瓠也。《汜胜之书》和《齐民要术》都有关于瓠的种植和秋后八月摘瓠作酒器和剖开为瓢以盛水的记载。但不管是食用和盛装饮料都莫过于“瓠种”和人们的生产关系最为密切。所谓“瓠种”就是用葫芦作为播种器点种谷物。瓠种的起源只少在汉代。《农政全书》引《齐民要术》”两耧重构。窍瓠下之。以批契维腰泄之。此旧制”耧车是从汉武帝时期就盛行的一种播种器,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这里耧、瓠并提,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播种工具互为配伍的使用情况。耧车适用于大面积播种,所谓“一人将之,日  相似文献   

2.
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第一版,将“嫁枣”一条误注为“嫁接枣树”,这是一个明显错误,今补正如下。《辞源》原文:“[嫁枣]嫁接枣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四·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驳椎之,名曰嫁枣。’注:‘不斧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见《辞源》第一册第765页)这里,注释者将“嫁枣”和“嫁接枣树”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嫁枣”和“嫁接枣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园艺技术措施,缪启愉先生在《齐民要术校释》一书中,对此已有明确恰当的注释。《齐民要术校释》种枣注十八说:  相似文献   

3.
古代“嫁树”是普遍被应用的一种技术措施。《齐民要术》卷4《种枣》篇载:“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原注:“不斧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唐·韩鄂撰《四时纂要》载:“元日日未出时,以斧斑驳椎斫果木等树,则子繁而不落,谓之‘嫁树’。”明·俞宗本著的《种树书》(公元1379年)载:“辰斧驳斫树,则结子不落。”清·怀荫布修,黄任、郭赓武撰《泉州府志》(公元1870年)载:“(芒果树)实时必以斧乱砍其株,不然则  相似文献   

4.
《齐民要术》卷十“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中第二十一种“甘蔗”,收录资料四条:第一条释名,标明出出自《说文》,第三条记述交趾甘蔗,注明出自《异物志》,第四条讲种植时期,注明出自《家政法》,只有第二条介绍优良品种——雩都甘蔗,没有说明资料来源。贾思勰为学谨严,他撰著《齐民要术》是“采据经传,(?)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的。这一条也必然有所据。当时,南北分治,雩都是南康郡的一个县,属南朝;贾思勰是北魏高阳太守。估计贾没有亲自来过雩都。“雩都甘蔗”的记述,恐怕只能是“采据经传”了。缪启愉同志在《齐民要术校释》中注释这条作“脱去书名”,是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5.
鱼腥草因有一股腥味而得名,又叫蕺菜、侧耳根、臭草等,属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鱼腥草在长江以南都有分布,在我国古代就是一种野生蔬菜,可救荒。唐代《新修本草》把它列入菜部,说鱼腥草“茎紫赤色,多生湿地、山谷阴处。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我国食用鱼腥草至少有2400年的历史,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曾采过鱼腥草食用。南宋《会稽志》载:“蕺山在府西北六里,越王尝采蕺于此。”以后的《遵义府志》也载有:“侧耳根即蕺菜,荒年民掘食其根。”鱼腥草有一种苦腥味,《齐民要术》中就有鱼腥草去苦腥的方法——蕺菹法…  相似文献   

6.
简讯     
封丘九区抗旱种麦经验本刊通讯员徐震东报导:河南省濮阳专区封丘九区,于1952年用水耧耩种法,完成了该区的种麦计划。方法是这样的:种麦时用两张耧耩,一个耧先耩种籽,一个耧耩水。先用一个耧耩种子,耩四寸深,然后每隔十余步或五、六步站一个人,拿一桶水或一盆水等着耩水耧。第二个耧耩水时用手提着点(与耩芝麻似  相似文献   

7.
我国保墒技术及有关农具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旱地农业历史上,“保墒”是一项重要技术创造。公元前三世纪《吕氏春秋·辩土》讲到垆土“寡泽而后枯”、“起垄高而危则泽夺”,其中的“泽”字概指“墒”。公元前一世纪《氾胜之书》“务粪泽”、“膏泽”、“雨泽”里“泽”皆有“墒”的含意。而“令可居泽”、“不保泽”、“立春保泽”则明显指“蓄墒”、“跑墒”、“保墒”。公元六世纪《齐民要术》除多处讲“泽多”、“泽少”,种黍穄曾提“燥湿候黄场”、“高田种早稻“至春黄场纳种”、种蒜“黄(?)时以耧耩逐垄手下之”,这里“场”“(?)”连上下文,应为“墒”的意思。公元十九世纪初《农言著实》则多处提“看墒大  相似文献   

8.
《齐民要术》系公元六世纪,后魏时期贾思勰所撰的一部农业专著。它既是对前人生产经验的继承,也是对当时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情况和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目前我国以及世界上被完整的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历史名著。《齐民要求》分为十卷,九十二篇,加上一篇序言和卷端杂说,约十二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正如贾思勰在该书“序”中所说:“起自农耕,终于醯(Xi)醢(hǎi),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也就是说从耕种操作,到作醋制酱等,凡一切与农家生活有关的内容,无不囊括其中。《齐民要术》在我国及世界农业生产技术中,都有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9.
竹类在我国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的典籍就有记载;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人工普遍种植经营竹类。三千多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为竹类生产经营,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留下了可贵的技术史料。现综述如下: 一、适地: 种竹适地,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有认识,非常重视种竹适地,积累了许多经验。晋戴凯之《竹谱》对种竹适地载曰:竹“向阳则茂,宜植高台”。指出种竹应选择向阳、土壤深厚的地方。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此记载较为详细,载曰:竹“宜高平之地,近山阜尤是所宜。下田得水,则死。黄白软土为良。”这里较为详尽指出,种竹应  相似文献   

10.
林蔚文 《农业考古》1991,(1):316-320
1、菘菜《三山志》:“菘菜与芜菁相尖,茎叶不光者为芜菁,茎短叶阔,厚而肥者为菘。”《闽书》除引上述之载外,还说:“周颙所谓秋末晚菘是也。张九龄自幽京携种归曲江种之,闽中呼为张相菘。曾师建记谓北地无菘南地无芜菁,体性相似而形状不同,地土然也。”《闽产异录》:“八闽通志:与芜菁相类,梗长而叶不光者为芜菁……福州泉州皆产菘。2、芥菜芥菜变种甚多。《三山志》:“芥菜似菘而有毛,味辛辣,此青芥也。紫芥茎叶通,叶多作(米斋)食之.最美。白芥  相似文献   

11.
武夷岩茶神奇的保健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炎 《农业考古》2001,(4):343-345
武夷岩茶不仅有令人神往的“岩韵” ,而且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其药理作用和营养价值是显著的。堪称万物之甘露 ,神奇之药物。自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距今约 2 4 0 0年 )问世以来 ,该书首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 (即茶 )而解之”。此后历代有关典籍 ,对茶的药理功能 ,从各个方面多有记载。如 :东汉华佗《食论》(约在 1 96 - 2 1 9年 )载 :“苦荼久食 ,益意思”。东汉增广的《神农本草经》载 :“荼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 ,少卧 ,轻身 ,明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  相似文献   

12.
林蒲田 《农业考古》2003,(3):224-225
咸鸭蛋相传宋代苏小妹在吃咸鸭蛋时 ,忽然灵机一动 ,吟出“咸蛋剖开舟两叶 ,内载黄金白玉”的上联 ,让苏东坡对下联。苏东坡一时却被难住了 ,有一天他在吃石榴 ,想了一下 ,便对出了下联 :“石榴打破坛一个 ,中藏玛瑙珍珠。”此联对仗工整 ,构思奇巧。咸鸭蛋是佐餐佳品 ,色、香、味均极诱人。早在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述 :“浸鸭子一月任食 ,煮而食之 ,酒食具用”。说的是将鸭蛋放在盐水中浸泡一个月以后 ,就可以吃了。苏东坡曾将咸鸭蛋赠给秦少游 ,并赋诗赞美曰 :“凫子 (咸鸭蛋 )累累何足道 ,点缀盘餐亦时欲。…  相似文献   

13.
莼菜史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3,(3):180-182,192
字义 《齐民要术》云 :莼性纯而易生 ,种以浅深为候 ,水深则茎肥而叶少 ,水浅则茎瘦而叶多。其性逐水而滑 ,故谓的莼菜。《本草纲目》亦云 :“字作莼 ,从纯。纯乃丝名 ,其茎似之故也。”学名 BraseniaSchreberiGmel.(BraseniapeltataPurtata ;BraseniapurpurcaCasp .)莲科。古名 露葵 (《颜之推》) ,茆 (《诗经》) ,马蹄草 (《本草纲目》) ,还有锦菜、缺盆草、水葵、凫葵 (《毛亨传》)、屏风、蘖、淳菜、丝纯、马粟草、缺盆草之名。俗称 水荷叶、湖菜、水菜外国名 Water-shield(英 )一、概 述莼菜食用其带有透明胶质的初生卷叶…  相似文献   

14.
(四)作于公元第六世纪的《齐民要术》里面所讲的,是黄河流域的农业。那时各地大田作物,一直还是以北方谷子、大小麦、豆类以及黍、稷之属为主。由于水的条件差,稻的种植是很有限的。自从汉帝国崩溃以后,特别是经过了所谓五胡十六国一个多世纪的纷乱割据时期,北方的水利更是大大地失修,水稻的生产当然受到不利的影响。比如《四民月令》里面已经讲到水稻移栽这种比较进步的方法,可是《齐民要术》水稻篇中只是说“北土高原”种稻用移栽法,一般种稻,看起来基本上还是汉末时应劭解释《汉书》中的“火耕水耨”所说的那种  相似文献   

15.
“茶艺”论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 ( 1 36 )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注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  相似文献   

16.
冬瓜最早见于何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源 《农业考古》1992,(1):233-234
冬瓜,文献最早见于何书?我读了好几篇《农业考古》上的文章,均言出自《广雅》。如:1990年第1期上的《瓜与甜瓜》及《陕西古代的甜瓜》,1989年第1期《中国冬瓜产地起源小议》一文载:“冬瓜名称的由来,据古书《广雅》载‘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冬瓜的来历,古代文献中秦代以前未见以冬瓜命名著录,初见《广雅》,继见《齐民要术》”。查《广雅》,训沽书。隋代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  相似文献   

17.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粳条下载有“粳谷奴”一药,时珍自注:“谷穗煤黑者。”此药主治“走马喉痹,烧研,酒服方寸匕,立效。”“粳谷奴”一名,不见于古代其它本草或植物学著作,此为何物,未详。赵腾芳同志《黑糯稻的考察和研究》一文(载《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认为指“黑糯。”董国堃同志撰《对“粳谷奴就是黑糯稻”的质疑》一文(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提出异议,认为此物“一是指谷穗煤黑者,为粳谷奴也;二是指此煤黑者可入药,能治走马喉痹(即白喉)”。(按:着重点原文所加)上述二说,笔者均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19.
从《齐民要术》的有关记载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家畜、禽的饲养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一套完整经验,有的至今还在沿用,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一、役用家畜的饲养管理 (一)饲养管理的总原则。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指出:“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这是役用家畜饲养管理的总原则。役使上,要  相似文献   

20.
唐代食粽考     
何宏 《农业考古》2007,(4):254-256
唐代是帝制社会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民生富裕,其饮食文化高度发展,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人谈起中华文明,往往以唐代为首选亮点。中国的食粽习俗在此时已经基本定型。一、粽子的名称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有:“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其后,西晋周处《风土记》一书又有下列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云:“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煮熟,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又,《齐民要术》引《风土记》注云:“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