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高蛋白野生大豆、普通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为材料,研究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各生育期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硝酸还原酶活性(NRA)以及叶片不同氮同化物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蛋白野生大豆在V6期到R8期的NRA、R3期开始各个时期的GSA都明显高于其它品种。R3期以外的其它各生育期,高蛋白野生大豆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其它品种。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则表现为R2期之前野生大豆高于栽培大豆,R2期及以后各个时期又明显低于栽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与R3期到R8期的NRA以及R3、R8期的GSA呈正相关关系。V3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V6期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叶片硝态氮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以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为材料,在旱棚盆栽条件下进行苗期干旱胁迫试验.对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W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SOD活性表现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而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POD活性则表现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干旱胁迫下不同类型材料各生理指标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降幅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脯氨酸含量增幅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而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增幅变化顺序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在干旱胁迫下,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生理指标发生显著变化,3种类型大豆的变化幅度差异显著.野生大豆在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表现优于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3.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含量的PAGE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贮藏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用不同溶剂系统高速离心提取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鲁豆1号、鲁豆10、河豆12和中黄20种子中的贮藏蛋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贮藏蛋白质含量,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分析贮藏蛋白谱带差异.结果发现:野生大豆种子贮存蛋白总含量稍低于栽培大豆种子;栽培大豆种子叶醇溶蛋白和水溶蛋白明显高于野生大豆;野生大豆种子中盐溶蛋白的含量高于其它4种栽培大豆.PAGE谱带表明.不论是水溶蛋白还是盐溶蛋白,在高分子量处,野生大豆有两条蛋白谱带不同于栽培大豆,说明在贮藏蛋白水平野生大豆与山东普通栽培大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150份不同类型大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378**,r=0.421**).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362**),栽培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相关不显著.种间杂交后代材料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利用低蛋白质、高脂肪大豆作为杂交亲本,可增加选择几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合作用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片全氮含量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光质、温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并将野生大豆同栽培大豆光合特性作了比较。野生大豆光合作用速率比栽培大豆低。野生大豆的光饱和点为4万米烛光,栽培大豆为6万米烛光。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都显著不同。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速率在鼓粒期呈显著正相关。野生大豆单位叶片鲜重叶绿素含量高于栽培大豆,其叶绿素a和b的比值小于栽培大豆,叶绿素b的相对含量高于栽培大豆,但野生大豆单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低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全氮含量差异均显著,叶片含氮量与光合作用速率在鼓粒期呈显著正相关。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在白光下光合作用速率最高,在红光、蓝光和绿光下偏低。野生大豆在蓝绿光下的光合效率相对高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5—30℃。野生大豆同栽培大豆相比具有阴生植物的某些光合特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导了用~(13)C核磁共振测定完整野生大豆种子的脂肪酸组成,并对方法做了论证。肯定了其准确、快速、不破坏种子生活力的特点。发现高蛋白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50%)中有亚麻酸含量较低的种子;发现吉林省不同进化类型大豆亚麻酸的含量为。野生>半野生>半栽培>栽培大豆。认为核磁共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油份品质的遗传研究,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7.
大豆籽粒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成分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来自不同地区的17个大豆品种,以不同地点种植的籽粒蛋白质氨基酸平均含量,统计分析了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以及蛋白质含量之间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与蛋白质含量为极显著的正相关。17种氨基酸中有13种与蛋白质和氨基酸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一种(胱氨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余3种相关不显著。两种含硫氨基酸(胱、蛋氨酸)之间无显著相关,其中胱氨酸与其它大部分氨基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蛋氨酸与各种氨基酸的相关皆不显著。就通过育种途径提高大豆蛋白质含硫氨基酸的比例,改善其营养价值而言,氨基酸组成间及与蛋白质间的相关性不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野生大豆(G. soja)氨基酸组成的初步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导了吉林省15个市、县的40份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野生大豆16种氨基酸的含量和变异系数及其与蛋白质、生育日数、株高、有效分枝、百粒重的相关系数;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蛋白质间的相关系数。蛋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最低,变异系数最大。蛋氨酸、胱氨酸与生育日数、株高、有效分枝、百粒重相关都不显著。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与蛋白质无相关;蛋氨酸与胱氨酸无相关;蛋氨酸和胱氨酸与含硫氨基酸总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高蛋白野生大豆氮素积累规律,本试验选取3类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豆材料,在各生育期对根瘤生长特性及根瘤氮代谢物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R2-R8的根瘤数呈显著正相关。V6-R2高蛋白野生大豆根瘤数增加较快,整个生育期根瘤重不断增加。三种类型大豆的血红蛋白含量、单株血红蛋白总量在R2-R8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V6到R8期高蛋白野生大豆血红蛋白含量、总量都明显高于其它两种类型大豆材料,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水平。R2-R8期三种类型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酰脲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高蛋白野生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而酰脲含量却又高于其它两种类型材料,且差异性显著。这可能说明高蛋白野生大豆根瘤衰老较慢、根瘤内氮代谢物含量丰富,生育后期仍具有较强的酰脲合成与运输能力是形成该类型大豆籽粒高蛋白质含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设置2种种植方式,以13个不同基因型大豆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对大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净作模式下,参试的大豆材料蛋白质含量、脂氧合酶、蛋白亚基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及含硫氨基酸在各材料间差异显著;套作对不同材料各蛋白特性的影响不一致,其中11个材料蛋白质百分含量在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4个材料脂氧合酶相对百分含量在套作模式下显著降低;不同大豆材料同种蛋白亚基以及同一个大豆材料不同蛋白亚基的变化规律不一致;3个材料含硫氨基酸显著增加,5个材料蛋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组氨酸、精氨酸变化系数高。根据粗蛋白、脂氧合酶、蛋白亚基和氨基酸含量受套作的影响程度,分别对供试大豆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蒙庆6号、菜豆在套作模式下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11S相对百分含量增加,脂氧合酶相对百分含量降低,总氨基酸、含硫氨基酸含量增加。说明通过套作种植模式配合选择特定大豆品种,可保证大豆蛋白营养组份、提高豆制品风味及口感,同时延长保存时间,满足人们对豆制品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豆的蛋白资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析了中国不同纬度地区1635份栽培大豆和1695份野生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栽培大豆的平均含量为42.15±3.19%,变异系数为7.632%;而野生大豆分别为46.80±3.18%与6.795%。栽培大豆蛋白质含量总的趋势是与原产地纬度呈负相关,而最高量出现在30°—31°N地带。野生大豆则出现两个高峰区;30°—32N和43°N以北地带,讨论了中国大豆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通过不同纬度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蛋白质含量的比较,讨论了34°—35°N地带为栽培大豆起源地的可能性。 大豆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占作物能第五位。大豆蛋白质是豆科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含有人体营养有重要价值含硫氨基酸最高的作物之一。大豆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约在五千年以上,曾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内外营养专家予言,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食物构成中,大豆蛋白将占有远比今天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每人每日食用的蛋白质约为59.5克,比需要量75克低20%。为了满足我国人民生活、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大豆蛋白种质,选育高蛋白的品种,在“四化”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迫切需要弄清我国大豆蛋白资源的现状。关于我国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过去只有全国代表品种分析资料,而缺乏大量分析资料。为此,我  相似文献   

12.
选育耐荫高光效的大豆品种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分析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幼苗在正常及荫蔽环境下的叶片形态和光合生理响应差异,揭示其耐荫机制,可为培育耐荫高光效新大豆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两种栽培大豆(南豆12、天隆1号)和两种野生大豆(W1、W2)为试验材料,设置自然光和50%遮荫两种光环境,探究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的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对荫蔽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荫蔽胁迫下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比叶重、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Chlb含量均显著低于自然光照。在荫蔽下,栽培大豆的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海绵组织厚度和叶面积变化幅度高于野生大豆,而比叶重和栅海比显著低于野生大豆。野生大豆可以通过维持Chlb含量、增加叶绿素在光合色素中的比例和激发潜在最大光合活性等响应措施提高对弱光环境的适应性。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荫蔽环境的响应差异可以为今后培育耐荫大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野生大豆由于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选取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在中国北京种植,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比较.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47.55%),较低的脂肪含量(12.91%).此外,野生大豆的异黄酮含量高并且具有较好的胞囊线虫抗性.将经过筛选的不同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进行杂交,已经选育出一些具有高异黄酮含量和良好胞囊线虫抗性的大豆材料.同时研究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天然杂交,发现通过分析F1代花色和荚皮色的分离情况可以鉴定天然杂交种.结果证明通过杂交的方式将野生大豆中的目的基因导入栽培大豆进而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栽培、野生、半野生大豆脂肪酸组成的初步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大豆富含脂肪和蛋白质。大豆油是世界上主要食用油之一,因此油的质量极为重要。降低大豆油中亚麻油酸含量,提高油脂的耐贮性是当前研究的课题之一。另一方面,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含量高,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软化血管又有重要作用。因此,大豆油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 李莹等(1981)结合山西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分析了部分山西野生大豆的脂肪酸组成,其中油酸含量为14.09—17.71%,亚麻油酸含量为19.82—20.35%。而晋豆3号分别为23.79%和8.19%。野生大豆的油酸含量低于栽培大豆,亚麻油酸含量远高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352份野生大豆和16份半野生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变异较大,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野生大豆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低于半野生大豆,且变异较小。野生、半野生大豆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的蛋白质含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21050份栽培大豆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31%,栽培大豆蛋白质含量与原产地纬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6115份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5.36%,随纬度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两种大豆蛋白质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均无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25份黑龙江省野生和栽培大豆资源的异黄酮、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检测,分析异黄酮含量和蛋白质及脂肪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野生大豆的异黄酮G/D(染料木甙/大豆甙)平均值略高于栽培大豆的异黄酮G/D,异黄酮G/D比值最大值出现在栽培大豆样品中.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不同浓度镉胁迫的响应差异,筛选大豆耐镉优质资源。以辽豆24和野生大豆1502为材料,采取不同镉浓度处理(0,20,40,80 mg·kg~(-1)),以不添加镉为对照,分别在处理20,30和40 d时,测定株高、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大豆均表现出随镉浓度的增加而株高逐渐降低的趋势,40和80 mg·kg~(-1)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高浓度镉下株高降低幅度增大。镉胁迫对栽培大豆株高的抑制作用较野生大豆表现得更早,更明显。镉胁迫对栽培和野生大豆的SOD、POD和CAT活性及MDA含量都有一定影响,但是两种大豆间差异很大。不同浓度镉胁迫下,SOD和POD活性变化较CAT活性变化表现得更灵敏;栽培大豆的3种抗氧化酶较野生大豆活性变化幅度更大,高镉浓度抑制效应更明显;栽培大豆较野生大豆的MDA含量增加效应出现得更早更明显。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相比,对重金属镉的耐受性更强,可以作为重要的遗传资源应用于大豆的抗镉育种。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2341份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18种氨基酸含量,以谷氨酸最高,平均含量为18.80%;其次是天门冬氨酸为11.43%,限制性氨基酸均在2%以下,胱氨酸>蛋氨酸,其变异系数最大。不同品种分析比较结果:其趋势是蛋氨酸含量最高的品种类型为半栽培大豆,黑色荚;胱氨酸高的为半栽培大豆、黄大豆、亚有限、披针形叶。18种氨基酸含量,不同地区品种间差异均十分显著,并有明显的地区性分布趋势。在南北方向上;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和精氨酸的分布趋势与蛋白质相同,即中部地区低,南部北部地区高;蛋氮酸、胱氨酸、色氨酸、组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赖氨酸与蛋白质分布趋势相反;缬氨酸由北向南增加,苯丙氨酸由北向南减少。在东西方向上,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分布趋势与蛋白质相同,即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与蛋白质分布趋势相反;其他组分,东、西部地区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黑龙江省高皂甙种质资源,采用酶标仪比色法分别检测了黑龙江省15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55份栽培大豆(Glycine.max)的皂甙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皂甙含量有明显遗传差异,变幅为1156.97~3977.84 μg·g-1.栽培大豆的皂甙含量高于野生大豆,筛选出高皂甙含量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1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3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