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化市于1987年引进苏棉1号进行试验示范种植.1989年将苏棉1号确定为兴化市抗病棉推广品种,已累计推广26万亩,占抗病棉面积的82%.4年来种植苏棉1号百亩丰产方11个,累计面积1320亩,平均亩产101kg.1991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昌荣镇瞿沈村9组105亩丰产方(均为大麦后棉)仍然获得107.3kg/亩的好收成.经几年试验示范,形成了苏棉1号亩产100kg栽培模式.苏棉1号亩产皮棉100kg产量结构为:密度3200~3400株,单株成铃19~21个,亩总铃6.8~7万个,单铃重4~4.2g,衣分36~37%.主要栽培技术路线是:培育大壮苗,深沟高垄,增加密度,早促早发,防病治虫.  相似文献   

2.
"苏棉18号"系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从"通83-952×徐184"杂交组合后代F3代中选得的优良单株,经多年连续选择和试验育成,于2000年5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该品种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良,适合棉田立体种植.经多年生产试验、示范,我们总结出"苏棉18号"每hm2皮棉2250kg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苏棉19号"(原名"新洋911")系新洋试验站采用"苏棉3号"/"87-405"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棉花新品种.该品种集高产、早熟、优质、抗病于一体,2002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审定编号:苏审棉201106。来源与类型:原名"科杂棉271",转基因生物名称"科杂棉271",由江苏省科腾棉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苏棉9号/海7124)F1//苏棉9号]F1///中棉所12的后代为母本,GK19为父本杂交配组,于  相似文献   

5.
苏棉23号是徐州市种子站培育的棉花杂交新品种。2001~2003年连续3年参加江苏省杂种棉品种区域试验,2003年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均表现出较好的超标优势。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苏棉23号。2003~2005年连续3年在丰县组织该品种的品种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就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与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作一全面介绍。1苏棉23号产量表现2003~2004年连续两年在丰县组织生产试验,以泗棉3号为对照,苏棉23号两年平均籽棉产量3264.9 kg/hm2,较对照泗棉3号增产15.4%。皮棉产量1 386.3 kg/hm2,较对照增产9.1%。单株成铃21.6…  相似文献   

6.
苏棉1号试种表现及栽培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都县棉区自1980年发生枯萎病以来,病区不断增加,病情不断增重,已成为棉花生产上的一大障得。1987年我们引进抗病棉苏棉1号与盐棉48、泗棉2号进行比较试验,1988年在病情最重的华阳、黄思、周西等乡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苏棉1号抗病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均较突出,可在当地推广。 一、抗病性比较 苏棉1号高抗枯萎病。在供试品种中,  相似文献   

7.
江苏沿海地区Bt棉主栽品种的性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室内饲养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苏棉9号"比较,4个Bt棉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饲喂Bt棉组织,能使棉铃虫幼虫发育延缓、蛹期缩短和蛹重减轻;1~3龄棉铃虫幼虫对Bt棉的敏感程度高于4龄以上幼虫。田间调查结果表明,Bt棉田棉铃虫的虫量和蕾铃被害量与对照棉田差异极显著,其趋势与室内试验一致。在棉花品种的生育特性方面,4个Bt棉品种的株高和果枝数与"苏棉9号"相近;蕾铃数量及成铃率高于或接近于常规棉;各品种间生长发育指标的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按照供试的4个Bt棉品种在当地的抗虫性及丰产性状的优劣排序,依次为"鲁棉研15">"中棉所29">"南抗3号">"科棉1号"。  相似文献   

8.
《农家致富》2004,(23):24-25
苏棉22号(原名盐2006)是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继棉花新品种苏棉15号之后育成的又一棉花新品种。苏棉22号亩产皮棉连续4年取得全省中熟抗病棉区试、生产试验的第一名。集优质、高产、早熟、抗病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9.
<正>为更好了解"屈景斌保果王"对红枣的坐果效果,使承包户更好掌握施用技术,2013年,53团在良种连11号地,用"屈景斌保果王"与"磷酸二氢钾+硼肥"进行对比试验,现将对比试验报告如下:一、试验材料1.试验品种3年生树龄灰枣。2.供试材料屈景斌保果王,磷酸二氢钾+硼肥。3.试验地点53团良种连11号地。二、试验设计选择树龄相同,土壤肥力相同,管理相同,长势  相似文献   

10.
苏棉26(原名"盐农1号")新品种,是江苏省盐城市育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高产、稳产、耐枯、黄萎病,中熟陆地常规棉品种.  相似文献   

11.
苏棉24号(原名盐杂1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911186与泗棉3号选系配组选育的杂交棉,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1生物学特性1.1早熟性苏棉24号生育期142d,10月31日前收花率达88.34%,与对照泗棉3号相当。1.2生长发育与结铃性苏棉24号出苗较  相似文献   

12.
苏棉 19号 (原名新洋 911)是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农业试验站于 1989年用苏棉 3号作母本 ,该站棉花品系 87- 40 5作父本配组进行有性杂交 ,杂交后代在枯萎病重病圃中经多年连续单株选择 ,于 1996年育成。 1999~ 2 0 0 1年参加江苏省棉花品种中间试验 ,2 0 0 2年 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  相似文献   

13.
苏棉19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新洋试验站于1989年用苏棉3号作为母本,本站品系87-40 5作为父本配组进行有性杂交,杂交后代在枯萎病重病圃中经多代连续单株选育于1996年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1999~2 0 0 0年参加江苏省抗病棉区域试验,2 0 0 1年参加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4.
<正> 实践证明,早施、重施蕾苔肥,是油菜增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这是因为:1、油菜现蕾抽苔早、生长快.据1980、1981年观察,油菜早中熟品种在我县均是春节后即现蕾.如1981年2月5日春节,对几个油菜品种的观察结果是:直播早熟品种"甘油四号"2月6目至8日现蕾:早中熟品种"甘油五号"2月7日至10日现蕾;中熟品种"南阳41"2月9日至11日现蕾;  相似文献   

15.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苏棉24号(原名盐杂1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6年以苏棉15号(91-1186)和泗棉3号选系配组选育的杂交棉。1997~2000年继续做杂交,同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于2000年育成。2001~2003年经江苏省杂交棉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鉴定及示范结果表明,该组合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早熟性、抗病性及优质的特点。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相似文献   

16.
以高品质棉科棉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品质棉苏棉15号为对照品种,研究叶源限制对棉纤维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品质棉科棉1号棉纤维长度受叶源限制主要发生在花后20~30 d;常规棉苏棉15号轻度叶源限制主要使花后20~30 d棉纤维长度显著下降,重度叶源限制使花后10 d内棉纤维长度受到显著限制。叶源限制使高品质棉的棉纤维长度缩短更为明显,主要是由于棉纤维快速伸长期明显缩短。对棉纤维伸长期IAA含量、ATP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纤维中IAA含量、ATP酶活性与棉纤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617~(**)、0.8497~(**)),说明棉纤维的伸长与IAA含量、ATP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苏棉22号”产业化探索及相关育种问题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模式和意义,重点阐述了苏棉22号的产业化过程:选育、中试、审定、品种权保护、示范、扩繁、贮藏、加工、检疫与品质质量监督、推广、科技服务、科研投资。还介绍了苏棉22号特征特性、配套栽培技术、选育思路与实施效果、苏棉22号的创新点以及与同期品种、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最后,对苏棉22号的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 3 %克百威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及使用剂量 ,我们进行了本试验。1 供试药剂1 3 %克百威颗粒剂 ;2 3 %呋喃丹颗粒剂。2 试验1 3 %克百威颗粒剂 1 .5kg/ 667m2 ;2 3 %克百威颗粒剂 2 .0 kg/ 667m2 ;3 3 %克百威颗粒剂2 . 5kg/ 667m2 ;43 %呋喃丹颗粒剂 2 . 0kg/ 667m2 ;5ck(以不用药作空白对照 )。共 5个处理 ,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 4次 ,每小区 3 0 m2 。3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的土质为沙壤土 ,供试棉花品种为苏棉 9号 ,为营养钵育苗 ,移栽时棉苗 6叶期 ,移栽前运水 ,每 3 d打塘移栽。4 试验实施试验于棉花移栽时 (5月 2 0日…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南抗3号"是南京农大棉花所选配的杂交棉新品种,1995年选育,2001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们于2000年引进和对照"苏棉9号"、"中棉所29"比较,结果表明,在沿海地区"南抗3号"有丰产性、抗虫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将8个棉花新品种(系)在苏北沿海地区(大丰)种植,结果表明:籽棉、皮棉产量均居第1位的是鄂杂棉10号;鄂杂棉10号、盐G0903、苏棉29较适合在苏北沿海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