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利用生物技术灭虫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研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技术灭虫将取代化学杀虫剂,前途极其广阔。1 利用昆虫信息素灭虫  许多昆虫都能分泌一些特殊气味的化合物。利用这些化合物便可引诱和杀灭害虫。例如,将昆虫信  相似文献   

2.
昆虫对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影响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能影响、利用植物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昆虫通过取食时产生的口腔的分泌物改变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释放,这种改变不同于由机械损伤诱导的改变,这两种情况下释放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学意义。昆虫对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诱导释放具有系统性和群体性,并能利用寄主植物特有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寻找适宜的行为场所,利用植物在不同诱因下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改变避免昆虫种内、种间的生存竞争。研究昆虫对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影响与利用,可以帮助人类寻找害虫的自然控制因子,探索环境友好型害虫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巴克星"光电变频灭虫灯是采用开昂科技研发的最新光电变频技术而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它利用害虫的喜绿趋光、喜嫩趋色、群集趋性、视感趋波的特性和生物信息,根据昆虫的视小杆的视感能力,把波长设定在特定的波段并引诱成虫扑灯进行电击灭杀。有效诱杀面积可达40-80亩,诱杀率高达98%以上。试验表明:采用"巴克星"光电变频灭虫灯可基本上做到免用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可广泛应用于稻田、蔬菜、棉花、杂粮、麦田等农作物以及果林、苗圃等林业方面灭虫应用;还可以使用在仓储、养殖、酿酒、庭院、生活小区等灭虫灭蚊。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以防治水稻田害虫为目标,旨在研究新型灭虫灯的应用技术。根据江苏省植保站安排,在宜兴市芳桥镇金兰村高产示范区对深圳富巍盛公司生产的FWS-DBL-1型和FWS-DBL-2型太阳能灭虫灯进行了诱杀昆虫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FWS-DBL-1型和FWS-DBL-2型太阳能灭虫灯利用害虫趋光、趋波等特性,能有效引诱和触杀本地的主要水稻害虫如大螟、稻纵卷叶螟、灰飞虱和黑尾叶蝉等水稻有害成虫,降低田间害虫基数,减少农药用量,节约防治费用,降低稻米中农药残留,提高稻米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该灭虫器是根据昆虫趋光特性研制成的大功率、高效能电子灭虫工具。经在辽宁省试验和全国21省区推广应用,防治各种森林害虫面积达170多万亩,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它既可直接诱杀害虫,又可用于昆虫普查,虫情测报,标本采集,适于在防治森林、农田、果园害虫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时采用袋装熏蒸灭虫的技术方法;探讨了在松材线虫病治理工程区内的不同发生类型区,疫木袋装熏蒸灭虫技术措施与应用诱木杀虫、施用化学药剂灭虫、应用诱捕器和引诱剂杀虫、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等技术措施及配套方法。  相似文献   

7.
昆虫信息素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体内产生、具有引诱昆虫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其人工合成化合物称为引诱剂。昆虫性引诱剂是一种无公害的杀虫剂,其特点是灵敏度高、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使用方便。利用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梨小食心虫(Garpholitha molesta)、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等农林害虫的性引诱剂防治相应的害虫已获成功,并且防治效益好,成本低廉,证明应用昆虫性引诱剂监测和防治害虫很有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8.
在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中,植物次生性化合物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章阐述了植物次生性化合物及其主要类群,并重点探讨了昆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的适应机制,为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奇妙的植物除虫庄稼、蔬菜、树木等绿色植物,总是受到昆虫越来越严重的危害。苍蝇、蚊子的搔扰,更使人类受害非浅。人们使用化学农药灭虫,不仅因产量有限而难以购买,而且更会损害人类健康,对大自然造成污染。科学家千方百计地寻找天然驱虫药,发现一些植物有着神奇的...  相似文献   

10.
有许多昆虫在未成熟时期,寄生在无脊椎动物体内,成虫羽化后即离开寄主,并使寄主遭到破坏与死亡,这些昆虫叫寄生昆虫.其中包括绝大多数的膜翅目和双翅目寄蝇科的昆虫.利用这些寄生昆虫防治害虫,可以取得良好的灭虫效果.寄生昆虫羽化后,往往飞离原来的寄主种群,到另一地方重新寻找自己的寄主种群并进行繁殖.选择寄主的过程,最近认为要经过五个步骤:(1)寄主生境的勘测;(2)寄主勘测;(3)寄主的接受;(4)适宜的寄主;(5)寄主的管制.寄生昆虫选择寄主的过程一般只经过2-3个步骤,或者更多一些其他的步骤完成.头三个步骤常常结合起来进行.根据  相似文献   

11.
种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化学家和防治专家们对昆虫发生行为反应的化合物的基本成份进行了研究,已鉴定出了信息素化学结构的昆虫达600余种,而且数目还在不断增加。根据信息化合物作用的性质可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其中把有关种内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作种内信息素.把种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作种间信息素。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灭虫灯对茶园害虫防治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太阳能灭虫灯在茶园中使用,经66 d的诱集试验发现可诱杀5目17科的昆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且能减少环境污染,对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起到一定的作用,适宜在茶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苯甲酰脲类(BPUs)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防治。综述BPUs化合物的种类、合成途径及在林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并对该类化合物对靶标害虫的作用机理研究分歧进行系统分析,讨论BPUs化合物对昆虫表皮离子通道的影响、对几丁质合成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对昆虫磺酰脲受体蛋白的作用等;结合目前林业害虫防治进展,展望该类杀虫剂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昆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的生态适应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昆虫的生态适应和植物次生性化合物的主要类群及其作用。在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中,植物次生性物质起着关键性作用,植物利用这些物质进行防御,而昆虫为获得足够的食物、栖息场所和自身防御,产生了对各种次生性物质的生态适应。并对昆虫适应性产生机制及其在应用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的风洞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赵博光  杨秀莲 《林业科学》1996,32(2):182-187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的风洞试验赵博光,杨秀莲,柯立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关键词自传播技术,性信息素,核型多角体病毒,风洞,大袋蛾Ignoffo将有目的地利用昆虫本身传播昆虫病原生物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方法,定义为自传播法或自传播技术[1]。...  相似文献   

16.
食用昆虫的资源价值也可利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食物被人类利用的食用昆虫具有种类繁多,资源数量大,繁殖力强,强培育等特点。人类利用食用昆虫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食用昆虫的历史,而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现代研究结果表明,食用昆虫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脂肪酸、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成分,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昆虫的这些特点表明其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值得人类利用的宝贵资源。根据食用昆虫的特点,人类可以以原形昆虫食品、昆虫蛋白食品、昆虫油料产品和昆虫保健食品等方式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树木解剖及昆虫饲养选择的方法调查红脂大小蠹的捕食性天敌,发现一种鞘翅目颚甲科的昆虫为红脂大小蠹的天敌.利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研究发现健康油松挥发物、虫害油松挥发物及虫粪挥发物对该天敌昆虫都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尤其对虫害油松挥发物趋向行为更强烈.该天敌昆虫在栖境定位和寄主选择过程中所利用的挥发物主要来自上述3类挥发物.4种单萜烯化合物对此种天敌昆虫的室内引诱实验发现,(S)-( )-3-蒈烯对天敌的引诱作用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18.
详细调查了1677个灭虫药包的应用情况。记录每个药包的类型、抛洒过程、爆炸点位、施药效果等因子,对应用过程中的故障及安全隐患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法。试验结果,灭虫药包平均空中爆炸率达80%、树冠爆炸率达77%。经统计,全国已有28个省(市区)推广应用灭虫药包防治森林病虫害技术。其中重庆推广应用灭虫药包的区县达到45%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04—2006年,先后在重庆、广西、山西等地进行了灭虫药包及布撒器施药技术防治食叶害虫试验。试验表明,除白僵菌灭虫药包因天气影响而防治效果较低外,其他灭虫药包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应用该项技术可降低防治成本和防治作业劳动强度,扩大有效防治面积,提高防治效率和药剂覆盖度,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孙凡  鲁继红 《林业科学》2006,42(9):140-142
植物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会产生并释放具有种属特征的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形成了植物气味特征的主体,调控着昆虫的多种行为,诸如寄主定向、产卵、逃避、取食、聚集等(杜家纬,2001).植物一旦受到植食性昆虫侵袭,会释放一些特殊的化合物,这些气味往往具有信号功能,可以招引天敌昆虫(董文霞等,2000;Souissi etal.,1998)或是作为植食性昆虫的趋避物(Faeth,1986;Leather et al.1987).试验表明:人为造成的机械损伤能全部或部分地模拟昆虫取食(Baldwin et al.,1983;Lyytik,1999).因此,研究植物挥发物及创伤诱导挥发物可为利用天然活性化合物防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