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为明确新围海涂土壤泡田洗盐过程土壤盐分变化规律,采用土柱法和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淡水对新围海涂土壤浸泡时间、淋洗次数、石膏改良等技术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淡水泡田结合技术措施淡水洗盐3~4次可迅速降低0~50mm表层土壤盐分含量,建立淡化层.深层土壤脱盐速度慢,使用石膏可以提高洗盐效率.  相似文献   

2.
四种耐盐植物根际土壤盐分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市大港农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背景,对4种耐盐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和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耐盐植物对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脱盐效果,其中田菁对表层及0~80 cm土层的脱盐效果最好。10月份时耐盐植物处理表层土脱盐效果顺序为田菁苏丹草苜蓿碱蓬,其0~2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平均脱盐率为45.97%,44.06%,43.75%,37.12%。10月0~80 cm土层整体各处理的脱盐顺序为田菁苜蓿苏丹草碱蓬。4种耐盐植物能够抑制土壤盐分累积,但同时也提高了土壤pH值。4种耐盐植物具有明显的降盐效果,但同时也应注意土壤碱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夹砂层土壤入渗过程水盐运动规律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夹砂层土壤入渗过程的水盐运动规律。[方法]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观测了灌水条件下夹砂层和均质土壤的水分入渗过程并分析了夹砂层土壤的盐分运动规律。[结果]灌水之后,土壤表层所含的部分固态盐溶解,并与原有的土壤溶液一起随着水分下渗,在下层形成盐峰。土层深度越大,盐峰形成越晚。盐峰过后,土壤盐分迅速下降,进入脱盐阶段,脱盐达到一定程度后,土壤盐分趋于稳定。84 h后无砂层土壤盐分最高土层为90 cm土层,夹砂层土壤盐分最高土层为70 cm土层。180 h后无砂层土壤盐分最高土层仍是90 cm土层,但与84 h的盐分最高值相比有所下降,而夹砂层土壤盐分最高土层为70和90 cm 2个土层。276 h后盐峰下移至110 cm土层。[结论]该研究为滨海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环境效应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识别后的SWAP模型,探讨了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及其均衡要素的转化关系和土壤的积盐趋势预测.结果显示,两种灌溉定额下土壤盐分都有所增加,但淋洗灌溉定额下比正常灌溉定额下小麦、葵花和玉米模型土壤盐分分别降低了6.5%、0.7%、4%;小麦、葵花和玉米的相对减产率分别比正常灌溉定额下降低了1%、2%、6%.微咸水灌溉后在灌溉定额和灌溉水浓度不变的前提下,土壤盐分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递减趋势,大约在10 a后盐分达到进出平衡状态,此时土壤的含盐量达到0.185 2 mg·cm-3,比微咸水灌溉前增加0.082 2 mg·cm-3.但仍属于轻度盐渍土(土壤含盐量0.126%).不会对土壤水土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重度盐碱地水稻控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碱地种植水稻一直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在盐分较大的土壤条件下成功种植水稻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是一个盐碱地较重的国家,吉林省镇赉县又是盐碱地集中的地区,其土壤盐分含量高、理化性质差、养分贫瘠、土质黏重,通透性差。经过多年的试验,采用各种手段成功解决了在高盐分含量的土壤上种植水稻的新方法。其主要控盐栽培技术就是在坚持运用耐盐碱品种和坚持泡田洗盐的前提下,稻田深翻耕、客土改土、培育壮苗、科学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等关键栽培技术,以达到高盐分条件下夺取水稻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田间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免冬春灌棉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变化规律。通过对284 mm、339 mm、369 mm和399 mm4个灌溉定额下棉田土壤盐分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免冬春灌使棉田土壤盐分主要积累在0~30cm之间;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滴头下土壤盐分淡化区深度逐渐增加,积盐区深度下移;各处理土壤盐分积累深度分别为20cm、30cm、60cm和70 cm,滴头下竖向随灌溉定额的增加淋洗效果越明显;滴头、行间、膜间土壤盐分含量依次增加;在棉花生育期内284 mm灌溉定额土壤处于积盐状态,339 mm、369 mm和399 mm灌溉定额土壤处于脱盐状态;结合洗盐深度和棉花根系主要活动范围,初步确定一年免冬春灌棉花灌溉定额为369 mm以上。该结果可为干旱区棉田少、免冬春灌棉花膜下滴灌水盐调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膜下滴灌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中游,通过2014-2015两年的灌溉试验,对春玉米生育期设置不同灌溉定额(4 800、4 200和3 600 m3·hm-2),测定0-100 cm土层内,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全盐量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随灌水定额的增加,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加明显,当灌水定额从420 m3·hm-2增加到480 m3·hm-2时,春玉米吐丝扬花期0-6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可保持在24.52%以上。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当灌水定额为480 m3·hm-2时,能明显增加深层土壤的蓄水量。当灌溉定额低于360 m3·hm-2时,灌水量严重不足,土壤水分亏缺明显。在非灌溉期,土壤盐分随水分蒸发在表层耕作土壤中积聚。垂直方向上,在0-40 cm土层发生积盐现象,80-100 cm土层发生脱盐现象。在灌溉期,在垂直方向上,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淋洗深度呈增加的趋势。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0-20 cm土层土壤发生脱盐现象,40-100 cm土层发生积盐现象。但0-100 cm土层内,土壤全盐量盈亏量总体基本平衡。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盐分以滴头为中心向滴灌带两侧运移,滴头间土壤水分的交汇作用将原耕层的部分盐分迁移到滴灌带的湿润锋边缘处。各处理土壤含盐量均表现为滴灌带间较滴头间增加明显。不同灌溉定额对春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影响不显著,对穗粗、秃尖长、百粒重影响显著。降低灌溉定额可增加春玉米的穗粗和百粒重,但对作物增产无显著作用。【结论】膜下滴灌条件下,春玉米耗水量受灌水量影响,适度水分亏缺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但使春玉米产量降低4.45%-20.99%。春玉米全生育期灌水10次,灌水定额为420 m3·hm-2,灌溉定额为4 200 m3·hm-2的灌溉制度节水、压盐、增产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17,(11):86-90
通过对全立架露地栽培模式下甜瓜田间土壤盐分的监测,研究土壤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甜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含量与出苗率、干物质量和产量呈线性负相关。以产量和干物质量为目标的耐盐度均高于出苗的耐盐度。甜瓜出苗期的耐盐阈值为0.30%,垄内和沟底0~30 cm土层影响产量的盐分阈值为0.45%和0.35%,影响干物质量的盐分阈值为0.43%和0.42%,甜瓜成株的耐盐极限可达1.28%。整个生育期,垄内0~30 cm土层盐分含量高,变化幅度大,表现出生育期前期增加,中期降低,后期再次增加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盐碱地滴灌灌水后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滴灌条件下的水盐运移特性是寻求开发利用盐碱地和次生盐碱化防治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研究。通过对试验区滴灌灌水后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土壤含盐量表现为随水移动,各土层含盐量都有所不同垂直方向盐分的积累,在0~80 cm土层逐渐增加,80~120 cm土层盐分积累受滴灌灌水影响较小;水平方向背行中央土层处盐分积累最多,滴头处盐分积累最少。土壤电导与土壤总盐含量呈正相关,土壤pH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土壤含水量高的地方,土壤pH也大。  相似文献   

10.
阿克苏河灌区棉花耐盐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建立阿克苏河灌区棉花产量与其相应的土壤含盐量的响应关系,即棉花盐分生产函数模型:分段式线性函数模型和非线性-S型函数模型,确定该地区棉花的耐盐指标。【方法】根据3年4地大田定位观测的棉花产量和土壤盐分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分别得出0—20 cm和0—40 cm土层的2种模型,对比分析函数模型的适用性,依据适用性更强的土层模型计算棉花的耐盐指标。【结果】分别拟合出0—20 cm和0—40 cm土层的分段线性函数模型和非线性-S型函数模型,其中非线性-S型盐分生产函数模型拟合精度较高。【结论】阿克苏河灌区(0—20 cm土层)棉花的耐盐临界值、耐盐极限值、减产速率最大时的土壤盐分含量、减产50%时的土壤盐分含量分别为0.302%、1.119%、0.558%、0.581%。  相似文献   

11.
赵辉 《现代农业科技》2010,(13):297-297,299
对合肥地区大棚土壤中硝酸盐及水溶性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棚土壤中硝酸盐及水溶性盐含量均高于露地土壤;一般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其盐分含量相应增加;表土层盐分含量高于其他土层,各土层中盐分含量从上至下呈逐渐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方法]在4个田间试验小区布设间距为2m的3个点,使用人工手钻,钻成深度200cm、孔径44.3mm的探管孔。1试验小区不灌水,2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2999m3/m2,3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8996m3/m2,4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5997m3/m2,灌水方法采取畦灌。利用时域反射仪,对不同灌水定额入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时间上,探测土壤含水率时间为灌水后4、20、28和44h;深度上,探测深度间距分别设为180、160、140、120、100、90、80、70、60、50、40、30、20、10cm。结合土壤质地特性,分析不同灌水定额下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特征。[结果]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因灌溉水量不同而不同。①不灌水时,0~7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9.88%;7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17.00%;100~120cm土层含水率达25.00%;12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4.45%。②灌水量为0.02999m3/m2时,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30.00%;3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下降,降至25.00%;6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00%。该灌水定额适合农田灌溉节约用水。③灌水量为0.05997m3/m2时,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26.00%;3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32.50%,12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恢复到未灌溉前状态。该灌水定额对农田节水和保墒具有重要意义。④灌水量为0.08996m3/m2时,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86%。该灌水定额不利于农田灌溉节约用水。[结论]该研究结果对经济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紫花苜蓿和饲用玉米对引黄灌区土壤盐分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通过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饲用玉米(Zea may. cv.)的田间试验,测定各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可溶性盐分和盐离子含量,研究了其对景泰县引黄灌区土壤盐分的生物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在0~100 cm的土层中,紫花苜蓿处理土壤平均可溶性盐分含量比对照降低30.1 %,和对照比差异达极显著(SSR0.01);紫花苜蓿处理土壤可溶性盐分、K+、Na+、Ca2+、Mg2+、SO42- 和Cl- 含量降低最显著的是0~20 cm土层,在层次分布上均呈表层低-中层高-下层低的规律。种植饲用玉米的抑盐效应未表现出来,但明显改变了盐离子的比例和分布。生物覆盖对改良盐碱地潜力大,生态、经济效益俱佳,在内陆盐碱地开发具有广泛的农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石河子垦区147农场为例,研究滴灌条件下林草间作系统灌水周期与土壤盐分分布影响变化及土层盐分积累趋势。结果表明,林草间作土壤盐分含量较单作苜蓿有显著减少,盐分表聚削弱;滴灌土壤表层浅润快干,使林草间作系统土壤0~30 cm浅层的盐分含量变化明显大于深层土壤;随滴灌淋洗,盐分逐渐下移,土层90~140 cm出现较明显的盐分聚集,并向林草间、林根区横向运移;林草间作对耕作层土壤起到较好的改盐效果,但总盐在120~300 cm土层处于长期高盐渍化积累,这将成为农田土壤健康安全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对滨海盐渍土土壤特性的影响,明确其对盐碱土壤的降盐和改土效果,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中度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其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对土壤盐分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或翻埋还田配施无机改良剂处理促进了盐分的淋洗,增加了淋溶液中总盐含量以及各盐基离子含量;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均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其中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淋溶液中盐分含量增加,且0~<40 cm土层中土壤盐分含量降低,脱盐率高达70.76%~83.94%;在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了10.96%和11.96%,铵态氮含量增加了 23.77% 和 24.01%,土壤容重降低了 10.19% 和 11.53%,0.25~<2 mm 水稳性团聚体占比增加了 59.38%和 63.95%;在 20~<40 cm 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了 21.07% 和 22.15%,铵态氮含量增加了 22.86% 和 27.99%,土壤容重降低了7.20%和8.13%,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增加了39.54%和32.67%。研究表明,秸秆覆盖+翻埋还田配合无机改良剂处理对滨海盐渍土的降盐、改土效果最优,可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6.
甜高粱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甜高粱耐盐特性及改良效果。【方法】采用火焰光度法和AgNO_3滴定法分析盐碱地甜高粱耕层盐分含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种植甜高粱3 a后,0~2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降低75.86%,年际之间的土壤表层盐分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此外,甜高粱的生长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使得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含量提高到74.9%、65.26%,Cl~-和Na~+分别降低67.64%、67.62%。【结论】甜高粱对盐碱地土壤表层改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滩涂垦区不同盐分水平土壤的盐分动态及土壤因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滩涂新围垦区不同盐分水平土壤的盐分季节性变化规律的差异性,以及土壤盐分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江苏省沿海滩涂围垦区,设置不同盐分水平(低盐,含盐量0.1%~0.2%;中盐,含盐量0.5%~0.7%;高盐,含盐量1.0%以上)的田间试验,监测了土壤电导率(EC1∶5)和土壤因子(0~40.0 cm)的季节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高盐土壤盐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表现为6-8月雨季土壤EC1∶5降到最低值2.54 d S/m,9-12月积盐作用明显,且在10月EC1∶5达到最大值6.49 d S/m;中盐土壤盐分具有一定程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表现为在10-12月具有明显的积盐效果,且在10月EC1∶5达到最大值3.90 d S/m;低盐土壤盐分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2)不同盐分水平下,土壤水分和pH1∶5值(除高盐土壤外)均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3)滩涂围垦地区,在0-40.0 cm土层中,土壤EC1∶5与pH1∶5值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而与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温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总之,该地区土壤盐分水平越高,雨季土壤表层脱盐越明显,秋季和初冬季节积盐越明显。因此,在滩涂围垦区农业利用时,应在雨季前(3-5月)或秋季前(8-9月)采取人为措施(如秸秆覆盖等),加速土壤降盐或控盐,以达到农作物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定位、定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 ,发现 0~ 2 0 0 cm土层盐分平均含量 1年中无明显变化 ,说明盐分离子主要在 0~ 2 0 0 cm土层内迁移、转化 ;土壤表层 (0~ 1 cm)盐分含量与蒸发量和降水量密切相关 ,蒸发量大 ,降水量小 ,土壤表层盐分含量就高 ,反之相反 ;作物受害区土壤剖面中 Ca2 、Mg2 、K 、SO4 2 - 、HCO3-含量与对照区无明显差异 ,而 Na 、Cl-、CO32 -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 ,说明土壤中 Na 、Cl-、CO32 -增高是导致农作物受害的主要原因 ;通过田间试验提出了施用有机肥、磷石膏、用水洗盐等综合防治盐分危害农作物生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农一师垦区土壤盐渍化发展规律 ,给盐渍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对土壤剖面盐分的结构及表土盐分季节性变化进行了测试分析。1 试验方法1 997年─ 1 998年对垦区一、七、九、十三四个团场林带土不同深度土层于春、秋两季定位取样。2 结果与分析2 .1 剖面盐分组成于春季返盐期对土壤剖面盐分分析 ,结果表明 :0~ 40cm土层总盐分平均一、七、九、十三团分别为0 .66%、3.95%、1 .0 4 %、0 .2 8% ;40~ 1 0 0cm的土壤层中盐分分别为 0 .74%、3.0 5%、0 .92 %、0 .1 0 % ,相对于表层含量较低。 0~ 1 0 0cm的土壤剖面中…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间歇灌溉条件下南疆盐渍土盐分淋洗适宜灌水技术参数,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总灌水量为30 cm的条件下不同初始灌水量(7.5 cm、15 cm)与灌水间隔(1 d、3 d、5 d)对土壤水、盐分布与排水、排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间隔是影响土壤水、盐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灌水间隔延长,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总体呈增大趋势;土壤盐分则以40 cm深度为分界线,40 cm以上土层土壤盐分含量随灌水间隔延长呈降低趋势,40 cm以下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则逐渐增大。不同初始灌水量与灌水间隔对土柱排水、排盐影响显著,随初始灌水量增加、灌水间隔延长,土柱排水量逐渐降低,排水矿化度逐渐增大,土柱排盐量、排盐效率变化规律则与排水量一致,均以初始灌水量7.5 cm、灌水间隔1 d处理最高。综合考虑灌后土壤水、盐分布以及排盐量,在总灌水量30 cm的条件下,分2次灌溉,初始灌水量7.5 cm、灌水间隔1 d是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间歇灌溉淋盐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