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农学著作,计约60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时期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533—544年),宋代的《陈旉农书》(成书于1149年),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成书于公元1271—1313年)和王祯的《农书》(成书于公元1313年),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成书于公元1628年)等。在这些著名的古农书中都有关于作物病害的记载,有的农书中还辟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作物病害。关于古农书有关植物病害的知识,以往研究甚少,裘维蕃(1953)和张斌成(待发表)  相似文献   

2.
孙振民 《农业考古》2019,(4):120-125
氾胜之是西汉末期的农学家,其传世之作是名垂千古的《氾胜之书》。《氾胜之书》中记载了众多的抗旱保墒、防治病虫害、防治冷冻的技术和方法,形成了氾胜之丰富的灾害防治思想。氾胜之灾害防治思想的形成与他生活的时代和个人实践有很大关系。尽管氾胜之灾害防治思想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但也体现出了其顺天时、重视技术、综合防治、系统化、理论化等诸多有特色的灾害防治思想。氾胜之的灾害防治思想不仅对后世农业灾害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农学家的灾害防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关中盆地东西长逾300km,南北宽10~100km,地势较低,气候温暖,物产丰饶,人口众多,有"膏壤沃野千里"之称。通过阐述《氾胜之书》所记载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其对农时农事的把握,同时对比《氾胜之书》所记载的作物播种期和现今关中农作物的播种期选择的不同,得出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农作物的播种期也需要做出恰当的调整的结论,以期有助于改革和指导当今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徐福举 《农业考古》2020,(1):183-188
《四民月令》是中国第一部月令体农书,然而书中却并无具体的农业技术说明,主要是由于汉代已经广泛流传着《氾胜之书》这样一部优秀的农书,《四民月令》的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各种事务,实现田庄在自给自足基础上的生产收获最大化。《四民月令》中的农业商品贸易,并不是单纯的追逐暴利,而是自给自足经济的一种补充,也是崔寔务本思想的反映。从这两个问题中,我们都可以加深对《四民月令》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保墒技术及有关农具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旱地农业历史上,“保墒”是一项重要技术创造。公元前三世纪《吕氏春秋·辩土》讲到垆土“寡泽而后枯”、“起垄高而危则泽夺”,其中的“泽”字概指“墒”。公元前一世纪《氾胜之书》“务粪泽”、“膏泽”、“雨泽”里“泽”皆有“墒”的含意。而“令可居泽”、“不保泽”、“立春保泽”则明显指“蓄墒”、“跑墒”、“保墒”。公元六世纪《齐民要术》除多处讲“泽多”、“泽少”,种黍穄曾提“燥湿候黄场”、“高田种早稻“至春黄场纳种”、种蒜“黄(?)时以耧耩逐垄手下之”,这里“场”“(?)”连上下文,应为“墒”的意思。公元十九世纪初《农言著实》则多处提“看墒大  相似文献   

6.
《氾胜之书》:“凡耕之本,在于趣时”。《荀子·王胜篇》“春讲、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这些农谚教导了我们,农业生产;务必“以巧胜天”才能上顺天时,下应地利,中得人和,才易取得最大栽培效益。反之逆天而行,势必事半功倍,劳民伤财,农谚的“寒露落草,死多活少”,“小满花不归家”等等。可以为证。  相似文献   

7.
古今包衣技术处理种子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播前处理是农业措施中最为简单易行,投资较少,效益较高的措施。早在西汉年间的《氾胜之书》中已有采用包衣技术处理种子的记载:“又取马骨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渍附子五枚。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先种二十日时,以溲种如麦饭状。常天旱燥时溲之,立干;薄布数挠;令易干。明日复溲。  相似文献   

8.
石声汉先生虽然不是学农学史也不是学翻译出身,但他积极响应政府要整理农学遗产的号召,立刻转攻农学遗产整理。他在整理过程中分析与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农学史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的同时将《氾胜之书今释》和《齐民要术概论》这两部重要的农学典籍英译,是我国最早将其译介给世界的农学典籍翻译家之一,可谓名副其实的让农学遗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今天,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包括农学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因而颇有必要研究曾经为推动中国文化遗产走出去的先驱者留给我们的遗产。  相似文献   

9.
二、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夏)【气象】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使用夏历《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颁夏时于邦国。”【水利】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12年△夏禹治水,创造沟洫《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昬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史记·夏本纪》卷二:“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气象】 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堕担土主立旦 《周礼·地官二弓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公元前旦丝生△开始作定期气墓皿皇坦霍呈 《左传·嘻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 为为备故也”。 公元前旦旦Z生△气候反常对植物生长.哩妻煦旦见鱼丝 《春秋左传·厘公三十三年》:“(经)十有二月,……陨霜不杀草,李梅实。” 公元前好5年一公元前221年△二十四节气已见记载。 《逸周书·时训解第五十二》卷六:“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谷…  相似文献   

11.
古时溲种法《齐民要术》种谷第三节里和《氾胜之书》中,都载有溲种法的一段原文:“薄田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禾种种之,则禾不虫。又取马骨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渍附子五枚,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先种二十日时,以溲种如麦饭状。常天旱燥时溲之,立干;薄布数挠,令易干。明日复溲。天阴雨则勿溲。六七溲而止。辄曝谨藏,勿令复湿。至可种时,以余汁溲而种之。则禾稼不  相似文献   

12.
河南大豆生产发展概况(一)大豆生产的历史概况河南及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我国大豆的起源地,大豆在河南栽培至少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在洛阳烧沟汉墓中,发掘出距今2000多年的陶仓上,用朱砂写着“大豆万石”字样,同时出土的陶壶上有“国豆一种”四字,说明早在殷商时期以前大豆已在河南广泛种植。到秦汉时,大豆已成为黄河流域一带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史记》、《战国策》、《汜胜之书》等著作中都有种植、食用大豆的记载。秦汉以前,大豆主要在河南所在的黄河流域种…  相似文献   

13.
农田覆盖是改善农田小气候的重要措施之一 ,具有保护土壤结构、抗御水蚀风蚀、保墒蓄水、调节土温、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 ,因而受到普遍重视 ,应用面积不断扩大。1 农田覆盖技术应用状况在农田上覆盖泥砂、卵石、谷草、树叶、畜粪之类的东西 ,以改善土壤的水、热、养分、结构等条件 ,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业技术措施。早在我国西汉元帝、成帝之世 (公元前48~ 7年 )的《汜胜之书》和北魏末期的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有记载。在清朝顺治年间 ,我国西北地区劳动人民创造了“砂田种植法” ,用以栽培粮食、棉花、瓜果…  相似文献   

14.
六: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了年(秦)t气象】 分元前221年一公元前177年△出现《天文气象杂占)),书中绘有各种云气图,这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云气图象。 《考古学和科技史》:“湖南一氏沙马王堆三号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绘有各种彗星 和云气图形。”(1页) 《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内容简述》:“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种以 星、彗、云、气等占验吉凶的书。··一帛书的第一列和第二列开头的一段,无论标明是 云的,和大部份没有标明是什么的,看来都是云。画的那些动物、植物以及各种器物, 都是代表云的形状的。……书中称所有…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自古以农桑立国,在农业生产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的三宜理论,就是古代农学中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理论之一。经过几千年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它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农业的丰收与否,其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能否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土地。汉成帝时,氾胜之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作书十八篇,对于节候、辩土、施肥、选种、下种、御旱  相似文献   

16.
江西柑桔栽培历史悠久,是江南柑桔栽培历史较早的省份之一。据古代典籍《禹贡》记载:“扬州……厥包桔柚锡贡。”江西最早属古扬州,后届吴,吴灭后属越,越灭后属楚。秦朝为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唐宋后属江西(曾为江南西道)沿用至今。据辛树帜先生在《禹贡新解》一书中分析考证,《禹贡》的制作年代为西周的文、武、周公、成、康全盛时代,下至穆王为止。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十世纪,距今已有三千年了。谢承《后汉书》(公元前三世纪)中写道:“丹阳张磐,字子石。为庐江太守。浔阳(即现在九江)令尝饷  相似文献   

17.
《齐民要术》中"宅田七十步之地"与"亩产百石"的粮食产量释读,受到历史时期和制度演变的局限。本文在综合运用文献史料,并充分借助前人对中国田制史以及度、量、衡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宅田七十步之地"并非住宅中的田地,而是未仕士族的近郊之田;通过辨析北魏历史时期与各种制度演变的因素后,对贾思勰所述"七十步之地,亩产过百石"的产量验证,找到了合理解释。但"亩产百石"在不同的时期所指的产量值并不固定,因此与《氾胜之书》中的"亩产百石"只是一种数据巧合。这也为考证不同历史时期的粮食产量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二、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收藏的中国农业古籍该所收藏中国农业古籍及与农业有关系的中国古籍共520种。(一)农业概论范子计然三卷(周)范合撰玉函山房辑佚书清同治十三年(1874)序刊范子计然一卷(周)范合撰汉学堂丛书清光绪十九年(189)子速集成刊农家谚一卷(汉)崔实撰说都第七十四卷清顺治三年(lthe)刊犯胜之书二卷(汉)江胜之撰玉函山房辑佚书(清)同治十三年(1874)序刊论胜之书二卷(汉)把胜之撰问经堂丛书清嘉庆中(18O7)承德孙氏刊本汉论胜之遗书一卷(汉)油胜之撰(清)来擦淳辑昭代丛书癸集苹编五十卷清道光中…  相似文献   

19.
农业出版社是农业部领导的农业书刊出版事业单位,创建于1958年4月,至今已有三十五年的历史。三十五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广大著译者、印刷、发行工作者和读者的支持帮助下,农业出版社为宣传党的农业政策、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出版社除了出版现代农业技术经济图书外,还担负出版农业古籍整理、农史研究著作的任务。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领导下,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整理注释的古农书有《汜胜之书辑释》、《齐民要术校释》、《全芳备祖》、《陈(甫方)农书校注》、《王祯农书》、《元刻农桑辑要校释》、《重编校正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历  相似文献   

20.
丁文先生自九十年代初期步入茶坛以来 ,以惊人的速度相继推出了《中国茶道》、《大唐茶文化》、《茶乘》、《紫阳问茶》和近作《陆羽大传》等五部著作 ,特赋诗以颂。十年五部书 ,贡献颇特殊。一自茶道(1) 始 ,茶乘(2 ) 如滚珠。大唐茶文化(3 ) ,史料囊深襦。紫阳问茶(4 ) 里 ,乡人尽悦愉。新作陆羽传(5 ) ,心路越崎岖。洋洋成大观 ,传世誉璞瑜。丁文颂(古风)@欧阳勋(1)《茶道》:指全称《中国茶道》一书。丁文先生于1994年3月出版的《中国茶道》一书,是他写茶书的处女作,后来,该书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修订再版。 (2)《茶乘》:1999年10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