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表明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科学发展,影响人民生存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何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最佳结合,笔者就2者的特性与共性及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提出生态文明的构建是最基本、最广泛、最现实的大民生。在认识上必须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生态民生"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明确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为广大人民描绘了一幅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的图景,因此被称为“民生盛宴”。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只有切实改善民生,才能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凝聚最广泛的人心基础,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一论断,指出了改善民生必须要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  相似文献   

4.
民生科技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科技。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的目的是通过发展民生科技,让广大农村居民实现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分析了贵州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进而提出了贵州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方芳 《新农村(黑龙江)》2011,(3):182-182,173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248-248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但相同的是,人们始终在物质上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精神上追求生活氛围的和谐。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国家越来越重视改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涉及民生,体现着政府对百姓问题的关切。在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  相似文献   

8.
王洪 《中国农垦》2013,(2):66-68
改善民生是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的主旨之一,农垦企业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文结合安徽农垦方邱湖农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浅谈农垦企业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如何改善职工群众的民生。  相似文献   

9.
为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日前,省政府出台《关于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切实把改善民生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及薄弱环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河北建设。  相似文献   

10.
民生之良窳,在正常情况下,很大程度取决于民生科技的需求与供给能力的情况。伴随着全国和安徽科技与民生的建设和发展,皖北地区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与国内和省内开展得好的地区相比较,差距还较大。通过对皖北地区科技服务农村民生的基础问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六个方面实地调查并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皖北地区建设美好乡村、建立科技服务农村民生的体系和开辟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通道等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261-263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都备受重视,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习近平都关注民生建设,并身体力行地深入群众确保民生工作落到实处。习近平关于民生建设的有力作为,为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向,民生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幸福指数得到提高。通过探明习近平高度重视民生建设的根和源,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新作为,指明其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民生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贵州省2014年至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绩效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该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4年的0.025增加到2019年的0.11,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民生各方面绩效均有所提升。其中,生态环境和生态民生发展较快,显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树立崭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用制度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维护海洋的自然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发展了就要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真正让人民群众居有所安、行有所便、幼有所教、壮有所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闲有所乐、忧有所解,让和谐阳光普照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56岁的陈围贤,息骨折、骨头坏死多年,全家五口人,老伴患有糖尿病,三个孩子生活也十分困难,几十年来一直靠租房生活.近日,当他从新安县领导手中接过2007年下半年的住房补贴款时,激动得老泪纵横,连夸政府雪中送炭,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其个人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高度关注民生"的社会建设新形势下,学习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不仅能够为我们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迪,而且也将对我们实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宝贵的精神动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民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助推民生建设关注点在旅游休闲、民生利益诉求以及先进技术在居民之间应用的转移。因此,从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拓宽民生利益诉求渠道、推动新技术在居民之间的普及与应用等方面出发,探讨民生建设关注点转移所带来的新的建设需求,着力破解民生之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民生改善,人民幸福作为最高目标,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倾注全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问题,完善和改进了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民生建设成效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民生面临的主要难点仍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彰显了党的惠民政策。  相似文献   

19.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我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重大问题,必须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善民生为最大的政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以改善民生作为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作为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建设的重视与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待前所未有,林业承担着绿色发展的历史重任,保护和修复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取得重大成就。我国林业进入推进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