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原胶是由某些黄单胞菌(Xanthmonas spp.)产生的一种微生物胞外多糖,可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研究从土样中筛选分离到52株放线菌菌株,其中可降解黄原胶的有25株,筛选其中降解作用强的5株进行不同时间的紫外诱变,提高其降解黄原胶的活性,最终选育到5株可高效降解黄原胶的放线菌突变菌株,其摇瓶发酵液完全降解黄原胶的时间由出发菌株的12 d缩短到8 d,并初步确定了菌株的摇瓶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2.
黄原胶流变特性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原胶具有独特的流变特性,其粘度值随不同剪切速率发生明显变化,是典型的假塑性流体,其粘度值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成线性关系,PH为4-10时,黄原胶溶液粘度值不受影响,大于80℃的加热温度可使黄原胶溶液粘度降低,黄原胶与竣甲基纤维素纳混合具有增粘效应。 相似文献
3.
黄原胶是由野生黄单胞菌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底物,经发酵产生的一种酸性胞外杂多糖[1],其分子的基本构成为D-葡萄糖、D-甘露糖、D-葡萄糖醛酸、乙酸以及丙酮酸[2]。其中前三者的比率接近3: 3: 2[3] 黄原胶的分子结构如下: 从其分子结构[4]可以看出,主链与纤维素基本相同,其显著差别仅在于三糖侧链在无水葡萄糖单位之间交替出现。每两个经由-1,4-D-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葡萄糖分子上,含有一条由一个D-葡萄糖醛酸连接两个D-甘露糖组成的侧链,上面连接有乙酰基和丙酮酸盐。1菌种改良1.1突变菌株 菌株… 相似文献
4.
黄原胶是由野生黄单胞菌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底物,经发酵产生的一种酸性胞外杂多糖[1],其分子的基本构成为D-葡萄糖、D-甘露糖、D-葡萄糖醛酸、乙酸以及丙酮酸[2]。其中前三者的比率接近3: 3: 2[3] 黄原胶的分子结构如下: 从其分子结构[4]可以看出,主链与纤维素基本相同,其显著差别仅在于三糖侧链在无水葡萄糖单位之间交替出现。每两个经由-1,4-D-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葡萄糖分子上,含有一条由一个D-葡萄糖醛酸连接两个D-甘露糖组成的侧链,上面连接有乙酰基和丙酮酸盐。1菌种改良1.1突变菌株 菌株… 相似文献
5.
黄原胶是一种高分子的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质,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发展材料。为了提高黄原胶的物理化学性质,人们对黄原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性。本文综合讲述了对黄原胶的不同改性方法及近年来黄原胶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7.
8.
黄原胶具有独特的流变特性,其粘度值随不同剪切速率发生明显变化,是典型的假塑性流体,其粘度值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成线性关系,pH为4-10时,黄原胶溶液粘度值不受影响,大于80℃的加热温度可使黄原胶溶液粘度降低,黄原胶与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合具有增粘效应。 相似文献
9.
对从野外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株可降解黄原胶的兼性厌氧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幼龄时期为杆菌,大小约为(0.4~0.6)μm×(1.0~2.0)μm,呈直杆形或稍弯曲杆形,但在1周以上的培养物中,只存在大小约为0.5μm×0.5μm的类球状细胞;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能利用多种糖类基质。初步鉴定该菌为鞘氨醇单胞菌(Sph ing om onas)。 相似文献
10.
改善地毯草黄单胞菌FJAT-10151产的黄原胶的力学性能,研究黄原胶/魔芋胶复配胶的流变性,为该复配胶的开发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及参考。通过分析复配比、质量浓度、pH值、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氯化钾浓度等对黄原胶/魔芋胶复配胶黏度的影响研究其流变性。结果表明:黄原胶/魔芋胶复配胶为"非牛顿流体",最佳复配比为4∶6;复配胶的黏度随pH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pH 8.0时黏度最大;复配胶的黏度随加热温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在60℃达到最大值;复配胶的黏度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氯化钾浓度和冻融处理对复配胶的黏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0.5%复配胶在60℃加热30min条件下黏度为454.337Pa·s,其稠度系数为9 117。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两种发酵工艺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添加表面活性剂TritonX-1∞与补水两种不同工艺条件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产胶初期添加∞×10"TritonX-1∞的试验组对黄原胶产胶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其产胶率可达3.951∥1∞mL,较对照组提高约n%,碳源转化率为71.836%.(2)保持碳源含量6.5%,当发酵进行至36h时补加20%的水分,黄原胶的产胶率可达4.962∥100mL,较对照组提高约15%,碳源转化率为76.338%. 相似文献
14.
对添加表面活性剂TritonX-1∞与补水两种不同工艺条件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产胶初期添加∞×10"TritonX-1∞的试验组对黄原胶产胶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其产胶率可达3.951∥1∞mL,较对照组提高约n%,碳源转化率为71.836%.(2)保持碳源含量6.5%,当发酵进行至36h时补加20%的水分,黄原胶的产胶率可达4.962∥100mL,较对照组提高约15%,碳源转化率为76.338%. 相似文献
15.
两种诱变方法对黄原胶粘度及产胶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紫外线及化学两种方法对黄原胶菌株进行了诱变筛选,激活野油菜黄单胞菌的代谢产物酶的活性,提高黄原胶产率.结果表明,两种诱变方法对黄原胶粘度及产胶率的促进作用很明显,最好的一株诱变菌株比原始菌株产生的黄原胶粘度提高104.63;,产量提高20;,脱离乙酰基百分比最低为0.45;,比原始菌株低37倍. 相似文献
16.
采用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campestris)诱变株HL-9901进行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与统计学分析,确定出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淀粉4%,葡萄糖2%,蛋白陈0.1%,NaNO31%,(NH4)2HPO40.3%,K2HPO40.3%,MgSO40.1%,CaCO30.09%。30h时补加1.5%的葡萄糖。最终产率可达到4.063g/100mL,碳源转化率为54.17%,发酵时间可缩短至54h。并测定了最优化培养基摇瓶发酵中相关控制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黄原胶与卡拉胶复配在果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黄原胶和卡拉胶复配制作果冻的工艺和配方。结果表明:黄原胶与卡拉胶按1∶10复配在果冻中的应用较佳,最佳果冻配方为:黄原胶添加量0.1%,卡拉胶添加量1.0%、白砂糖18%、柠檬酸0.10%、青苹果汁3.0%,做出的果冻色泽均匀、半透明,组织状态良好、口感细腻。 相似文献
18.
黄原胶高产菌株HL-9901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campestris)诱变株HL-9901进行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与统计学分析,确定出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淀粉4%,葡萄糖2%,蛋白陈0.1%,NaNO31%,(NH4)2HPO40.3%,K2HPO40.3%,MgSO40.1%,CaCO30.09%。30h时补加1.5%的葡萄糖。最终产率可达到4.063g/100mL,碳源转化率为54.17%,发酵时间可缩短至54h。并测定了最优化培养基摇瓶发酵中相关控制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热碱致魔芋胶与黄原胶共混凝胶的显微结构与流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魔芋胶与黄原胶混合溶胶体系在碱性条件下的凝胶形成机理与凝胶特性,为魔芋胶与黄原胶相关凝胶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总多糖浓度约为2.0%的条件下,配制不同黄原胶与魔芋胶比例的混合溶胶体系,添加2.0%的Na2CO3,并于90℃条件下恒温处理各溶胶体系2 h,冷却至室温后制得不同黄原胶与魔芋胶配比的复合凝胶。通过测定复合凝胶添加碳酸钠前后的凝胶破裂强度,揭示热碱处理对混合凝胶破裂强度的影响。分别测定去离子水浸泡、2.0%柠檬酸溶液浸泡以及冻融处理后凝胶破裂强度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扫描电镜观测凝胶的微观形貌,探究复合凝胶的凝胶特性。此外,通过流变学手段进一步研究黄原胶与魔芋胶复合凝胶网络的形成机制。【结果】在室温(20℃)条件下,非热碱处理的魔芋胶与黄原胶最佳协同比为5﹕5,热碱处理后的魔芋胶与黄原胶最佳协同比增加至7﹕3,原因可能是魔芋胶碱化后分子链上脱去部分乙酰基,形成分子间三维网络结构,但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与黄原胶协同结合位点减少,因此在达到最大协同比时,需要更多数目的魔芋胶分子参与。此外,经去离子水和2.0%柠檬酸溶液浸泡后,所有凝胶体系的破裂强度都有所降低,其中经过2.0%柠檬酸溶液浸泡后的凝胶破裂强度下降更为明显。冻融处理后,复合凝胶均出现明显的析水现象,魔芋胶比例越高,析水现象越明显。进一步探究魔芋胶与黄原胶共混体系在2.0% Na2CO3浓度、90℃条件下的凝胶化过程,发现随黄原胶添加量增加,凝胶化速率呈减小趋势。此外,凝胶弹性模量在90—60℃呈降低趋势,60℃以下逐渐上升。【结论】在90℃条件下碱处理魔芋胶与黄原胶共混体系时,诱导体系形成热不可逆凝胶。当降低该体系的温度时,黄原胶分子在60℃时开始与魔芋胶网络结合,增加了凝胶的弹性模量。当魔芋胶与黄原胶比例为7﹕3时,室温下混合凝胶的破裂强度最大。经去离子水和2.0%柠檬酸溶液浸泡后,凝胶强度均有所降低。魔芋胶与黄原胶形成的复合凝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善单纯碱法诱导的魔芋胶凝胶析水多、强度差等缺点。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以苹果为原料,在40%白砂糖+0.3%黄原胶+0.5%柠檬酸煮液中,采用加压密闭煮制法。制得了含糖45-52%的低糖果脯,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加工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