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庆市潜育水稻土发育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慈恩  文婷  连茂山  翁昊璐  陈林  胡瑾 《土壤》2019,51(4):813-820
以重庆市境内7个发生分类的潜育水稻土典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形态特征观测和理化性质测定分析,探讨其发育特性和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中的归属。结果表明,7个供试剖面主要位于丘陵山地下坡、坡麓以及江河沿岸一级阶地,质地多为粉壤土或粉质黏壤土,不同土壤剖面中游离铁分布有较大差异,潜育特征受到人为滞水和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出现在耕作表层和受地下水位影响的深度范围内。依据CST,7个典型剖面均具有水耕表层、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潜育特征和氧化还原特征,但1个剖面虽有水耕表层但无水耕氧化还原层而隶属潜育土土纲中的石灰简育正常潜育土亚类;其余6个剖面具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而分别隶属于水耕人为土亚纲中的复钙潜育水耕人为土、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和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亚类,依据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建立了5个土族和7个土系。值得注意的是,目前CST中简育正常潜育土尚没有反映人为水耕活动影响(即水耕现象)的亚类,因此可以考虑新增水耕简育正常潜育土亚类。  相似文献   

2.
五年前,在我发表的论文中,曾依据特别为土壤分类所拟定的原则,来研究有关建立统一的土壤命名问题。统一命名的一般方案,是依据Л.И.Прасолов所制定的,它也可称为是苏联的土壤分类表。在这篇论文中,我曾着重指出了分类表的主要目的,在于意图引用土壤方面已经积累的资料,成为肯定的而且在实用上又很方便的系统,并可能保证在统一的原则的基础上,使各种不同土壤的命名,更能完全相一致。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在这方面尚未取得一致,这样就使在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缓释过氧化钙对潜育性稻田土壤的改良效果。于网室内进行潜育化稻田环境模拟试验,以不施、施过氧化钙粉末、施过氧化钙颗粒为对照,从已研发的10种不同包膜缓释过氧化钙中,选出4种,探究其在水稻早稻分蘖期与收获期对潜育化稻田土壤中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还原性铁锰、有效养分等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对水稻整个生育期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活性氧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过氧化钙均能降低土壤还原物质含量,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及活性氧浓度。缓释过氧化钙的改良效果最佳,其次为过氧化钙颗粒和过氧化钙粉末。缓释过氧化钙处理中以乙基纤维素包膜效果最好,与不施过氧化钙处理相比,施用乙基纤维包膜过氧化钙和过氧化钙粉末处理下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含量和还原性铁锰含量分蘖期分别降低了22.9%、36.0%,20.6%、13.6%,37.6%、29.0%和38.7%、56.9%,收获期分别降低了32.4%、20.0%,32.7%、19.5%,34.3%、7.9%和25.5%、38.6%;其土壤pH平均分别提高13.5%和8.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与活性氧浓度平均分别依次提...  相似文献   

4.
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的发生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双熙 《土壤学报》1994,31(3):295-304
前人认为,我国黑垆土是现代草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我们通过对陇东和陇中黑垆土理化性质分析,14C年代和孢粉组成的测定。认为这里的黑垆土是由深色埋藏古土壤层和浅色表土覆盖层叠加构成。剖面呈两段性构造。古土壤层由晚更新世晚期开始发育,主要成壤于全新世中期,具有与现代成土环境不相符合的深厚腐殖质蓄积层,理化性质,孢粉成分等残遗埋藏特性。浅色表土层是全新世晚期气候传向旱型化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其性质和现代成土  相似文献   

5.
福建东南部山地丘陵土壤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建是我国多山的省份之一.东南部靠山面海,以戴云山为主体的闽中大山带分布于本区西北部,平均高度为海拔800-1000米以上,成东北西南走向,其支脉密布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由中山过渡到低山、丘陵、台地直至海滨狭小的海积-冲积平原.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石膏寒漠土的发生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国安  张累德 《土壤学报》1991,28(2):196-201
寒漠土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部的高寒荒漠带,它是在冰冻过程制约下形成的荒漠土壤,具有颗粒粗、粉粒和铁在表层(亚表层)聚积、有机质积累少等发生特征。石膏寒漠土除有上述特征外,还有石膏强烈聚积,因此,它通常有三个基本发生层:(1)孔状结皮层,厚度1-4厘米,多孔、呈片状或鳞片状;(2)铁质化紧实层,位于结皮层之下,厚度3-5厘米,游离铁,活性铁和粘粒含量高于上下土层,块状结构;(3)石膏层,厚度10-20厘米,石膏含量12-25%,最高达40%,结晶形态良好。根据寒漠土中具有典型的石膏层这一发生特征,拟划分出石膏寒漠土亚类。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白浆土发生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三江平原三个典型白浆土剖面的理化性质、土壤微形态和矿物学性质的研究,探讨了白浆土的发生学特性。土体中Zr/Sr和Ti/Zr比率的变异系数表明,所研究的土壤剖面其成土母质岩性是连续的。典型白浆土具有一个松软的表土层、一个漂白层和一个相当厚的粘化淀积层。研究还表明,粘粒的悬浮迁移是白浆土的主要成土过程。表层和白浆层在成土过程中有Fe-Mn结核形成,且是原地形成的,其Fe、Mn明显源于原生矿物的风  相似文献   

8.
陕西土壤脲酶热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土壤脲酶动力学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借助于经典酶学理论,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陕西水稻土、褐土、土脲酶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将整个酶促反应划分为酶-底物复合物形成和分解两个阶段分别计算其热力学函数是可行的,得到了更多酶促反应机理方面的信息;不同土样脲酶复合物形成和分解阶段的温度系数Q10、活化能Ea、活化焓ΔH、活化熵ΔS和活化自由能ΔG有明显差异;土壤脲酶的Q10范围为0.82~2.48;两阶段土壤脲酶除个别处理外Ea、ΔH1、ΔH2、ΔS均大于零,揭示出形成和分解阶段酶促反应的有序性较差,混乱度较大,需要外界提供更多能量来完成酶活性部位与反应物的互补契合以及解离,最终完成酶促反应;形成阶段ΔG1和整个反应的ΔG、ΔH均小于零,表明形成阶段和整个酶促反应为一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总体上不需要外界能量即可完成;各土样分解阶段的ΔG2均大于零,表明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对酶促反应的复合物分解过程的可能性无显著影响,复合物分解是酶促反应的限速步骤。可见得到的热力学参数从多方面共同表征了各土样酶促反应机理上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9.
河北主要土壤中Cd和Pb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刘霞  刘树庆  王胜爱 《土壤学报》2003,40(3):393-400
采用网室盆栽试验和大田取样 ,运用连续提取方法 ,研究了河北平原潮土和潮褐土两种土壤中Cd、Pb的化学形态特征及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随着Cd、Pb污染程度的增加 ,其交换态有增加趋势。当高浓度重金属污染土壤时 ,Cd(潮土 >1mgkg- 1、潮褐土 >5mgkg- 1)主要以交换态存在 ,并表现为 :交换态 >碳酸盐结合态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有机结合态 >残留态 ;Pb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在低浓度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 ,Cd (潮土 <1mgkg- 1、潮褐土 <5mgkg- 1)的残留态、有机结合态成倍增加 ,甚至超过交换态 ,表现为 :残留态 >碳酸盐结合态 >有机结合态 >交换态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留态存在。Cd、Pb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pH值 ,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张继榛 《土壤学报》1994,31(2):153-160
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安徽省土壤有效钼含量的因素主要有:(1)成土母质的影响:硅质页岩和湖积物发育的土壤有效钼含量最高,其平均值分别为0.176和0.157μg/g;而黄土沉积物,黄土古河(湖)沉积物及紫色砂岩发育的土壤有效钼含量最低,平均为0.005-0.070μg/g,此类母质发育的土壤有90%的有效钼都在临界值0.15μg/g以下。(2)水,旱种植不同的影响:统计了140个种植水稻的水稻土壤有效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典型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对贵州省六个主要土类有代表性的典型土壤68个剖面,204个土样中的稀土含量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典型土壤中稀土元素总量(264.44μg/g)高于全国土壤平均含量(195.7μg/g),各土类稀土元素的丰度都遵守Oddo-Harkins法则,Ce富集明显,贵州典型土壤中轻稀土元素含量(199.01μg/g)亦高于全国土壤,属典型的轻稀土土壤类型;石灰土中稀土各元素含量大于其它土类。同  相似文献   

13.
土壤孔隙是土壤中水分与空气存在的场所,是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生活空间.土壤的孔隙特征是土壤的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它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孔隙性质良好的土壤能够满足作物对水分和空气的需求,有利于养分的调节、合理供给以及作物的正常生长.但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其内部存在着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孔隙.而土壤大孔隙是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主要通道,它的存在可以导致土壤优先水流和溶质优先迁移的产生,并是水分和化学物质快速、远距离运移的主要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途径.大孔隙流是发生在土壤大孔隙中的一种水分流动现象,它可以导致土壤水分的快速非平衡流动,使降水或灌溉水及其溶质(养分、盐分、污染物等)不能与绝大部分土体充分地相互作用,而是“直接”快速流出土体或补给地下水.因此,研究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的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开展节水农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研究该地区化学氮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逐年递增,且淋溶流失极为严重,加剧地下水的污染等问题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