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域经济凭什么来发展,如何加快发展步伐 ?本文立足县域实际,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固然要依托、依靠资源,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科学思路,也是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2.
草地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呼伦贝尔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良好、绿色无污染。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呼伦贝尔草原为依托,经营生态资本,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  相似文献   

3.
林下经济是近年来随着林业改革发展逐步深入而涌现出的新经济活动,是在不砍树的条件下,科学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种植、养殖等,从而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土地资源,提升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通过深入分析泾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林下经济发展思路,以期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凭什么来发展,如何加快发展步伐?本文立足县域实际,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固然要依托、依靠资源,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科学思路,也是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趋势。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资源进度开发、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对自然资源实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资源的束型省份.因此,以全新角度认识甘肃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确保和实现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也是甘肃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大量废弃”的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耗的增加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7.
中卫市农业发展思路及规划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卫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该文总结了中卫市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规划布局,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康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安康市资源概况,阐述适宜发展的模式,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业副产品综合利用、林业生态旅游等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以发展工业的理念、科学的态度发展林下经济,以政策的扶持推动林下经济,以品牌建设增强林下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以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文章阐述实施循环经济模式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并提出建立农村循环经济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践行科学发展 推进循环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联系农经工作实践,深刻感悟到,要推进秀洲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大力推行节能环保的农业技术,积极推进环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特征。本质上是一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伦理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实践,也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反思和超越。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现,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生态垦区,是黑龙江垦区实现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持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将逐渐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模式。近年来,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改变了过去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应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指导农业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我国地方政府发展低碳农业的定位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农业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农业的内涵及其特点、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地方政府在发展低碳农业中的定位和举措。[结果]政府在发展低碳农业中应起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科学的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培养低碳农业人才、大力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建立低碳农业的风险防范机制等措施来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结论]只有将经济、环境、资源相协调,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前途所在。  相似文献   

15.
唐高光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144-145,212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更是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任务。介绍了湛江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湛江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规划,以期为我市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问题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远利益,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的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全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用地与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道路,以节约集约用地来支持、保障和服务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科学发展与科学用地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7.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点在哪里?以湖北为例,通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以积极建设板块基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设高效安全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集约化,提高农业物资装备水平;实施阳光工程为主的多渠道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稳定农村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八个方面为抓手开展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本文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循环经济生态系统三个操作层次的研究,提出了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的循环经济的政策以及优先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是生态环境较好的省份,全省随地势东高西低,自然形成明显的森林、丘陵、平原、草原4个生态区,构成了吉林省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几乎是全国生态环境的缩影,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再加之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的独特风景,更是中外游人理想的旅游胜地。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所以,吉林省必须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以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宣传科学、游乐健身、陶冶情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产业,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生态省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保护和发展好林业资源。黔东南自治州是一个山多地少的“森林之州”,培育、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对自治州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久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必须坚持“兴林富州”、“生态立州”不动摇,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林业资源,必须科学制定营林规划,必须强化林政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