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给日本野漆树适栽土壤条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栽植日本野漆树的红壤坡地上,就石灰的不同施用量对日本野漆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情况开展了小区试验,定期观测了日本野漆树的成活率、保存率、物候期、生长速度、病虫害情况、漆籽产量与质量。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石灰的日本野漆树相比,施用石灰的日本野漆树其存活率提高了4%~14%,其保存率提高了4%~18%;施用石灰的日本野漆树其芽萌动期、展叶期、始花期均提早4~7 d,而其谢花期、初熟期、完熟期均晚3~4 d,而其始落叶期、终落叶期均晚15~30 d;施用石灰的4年生树高增长4.4~16.2 cm,增幅为1.5%~5.5%;其地径增粗0.41~0.56 cm,增幅为10.6%~14.5%;其冠径增长1.3~10.1 cm,增幅为0.4%~3.3%;漆树实际占有的体积(空间)增大828.4~1 313.9 cm3,增幅为24.15%~38.3%;施用石灰的日本野漆树其病虫害发生率低11.5%,其1级受害植株数占受害植株总数的比例高11.5%;施用石灰的日本野漆树栽后第4年的结实率高8.1%,而其漆籽产量高19.2%;其含蜡率、木蜡融点分别提高9.5%、0.2℃。综合各项效应分析认为,日本野漆树栽植土壤的适宜p H值在5.5左右,在板页岩红壤上栽植日本野漆树需施用石灰,石灰的施用量宜为700 kg·hm-2。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梅州市从 2013 年开始引种日本野漆树(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并开展造林试验, 对该树种在梅州地区多年度的引种生长表现进行分析,以期为日本野漆树的种植应用提供指导作用。结 果表明:日本野漆树在梅州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栽培易成活,造林保存率高,达到 96% 以上。日本 野漆树生长迅速,栽种 7 年后树木平均树高、地径、冠幅分别达到 4.28 m、11.31 cm 、4.32 m;栽种 5 年 后进入初果期,栽种 7 年后进入全面挂果期,平均单株挂果量为 4.64 kg。物候观测显示日本野漆树在梅 州树木生长期达 250 天左右,其果实采收期为 9 月,比种植在湖南、江西的提早近一个月 , 比种植在日本 的提早 3 个月。果实性状分析显示日本野漆树单株间果实性状(漆果大小、种皮占果实的质量比、果实 含蜡率等)具有显著差异 (P<0.05),果皮含蜡率为 40%~60%,漆仔含蜡率为 21%~35%, 有必要对其进行 良种选育。同时方差分析显示引种对漆果性状(大小、种皮占果实质量比、漆果含蜡率)不会有显著改 变(P>0.05)。  相似文献   

3.
日本野漆树嫁接繁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日本野漆树进行了3年的嫁接试验,探索出日本野漆树引种在我国最佳的嫁接时间和方法,试验结果显示:夏季采用切腹嫁接法,成活率达46%,秋季采用切腹嫁接,成活率达87%,高于日本文献介绍的同期成活率值(30%~40%),可见在我国南方秋季采用切腹嫁接可大大提高日本野漆树嫁接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日本野漆树引种育苗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野漆树进行了播种育苗,分析了苗期生长特性,根据株高生长动态规律拟合了日高生长数学模型,根据引种苗期观察结果,为我省发展日本野漆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日本黄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黄栌又名日本野漆树,是集果用、园林绿化、水土保持与一体的树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对日本黄栌主要品种及适宜发展的地区和立地条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重点对日本黄栌的育苗造林、病虫害防治、收获时间和方法等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野漆树是插条生根非常困难的树种,作者曾对野漆树、松类、日本柳杉、日本扁柏等进行试管繁殖试验,但有关主要培养基组成和植物激素灭菌法的进一步确定尚处于摸索阶段。这里对野漆树采用外植体培育实验,使萌芽的胚轴发生不定芽,这种生根、驯化大体处于连续状态。首先对野漆树种子用酒精和氯化汞作灭菌处理,使发芽表面无菌,萌芽的胚轴长到5毫米大小时调整 MS 基本培养基(添加0.5ppm 6—苄基嘌呤),使芽分化。分化苗长到10—20毫米时移植到生根培养基(MS 基本培养基添加2 ppm 吲哚乙酸),约10天左右可看到生根。室温始终保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日本野漆树的嫁接成活率,以1年生、2年生、3年生日本野漆树实生苗和以实生苗造林的2年生日本野漆树幼树、9~10年生日本野漆树大树为砧木,以9~10年生优树上枝条为接穗,开展日本野漆树嫁接试验。结果表明:嫁接时间、接口高度、砧木年龄、嫁接方法均对日本野漆树的嫁接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2月下旬和4月下旬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90.67%、88.67%,显著高于1月上旬的(57.00%)。以2年生实生苗为砧木时,接口高度为10~15 cm、20~25 cm、30~35 cm处理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89.67%、78.33%、62.33%,呈依次递减趋势。2年生砧木与3年生砧木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87.67%、90.67%,显著高于1年生砧木的(61.67%)。以2年生实生苗为砧木时,切接、腹接和劈接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88.67%、91.00%、51.67%。2月下旬,用切接法换冠嫁接2年生幼树的成活率达93.00%,采用在同一单株上嫁接多个接穗的方法,9~10年生大树换冠嫁接的成功率达到100%。在2月下旬或4月下旬,以2年生实生苗作为砧木,采用切接法或腹接法嫁接,当接口高...  相似文献   

8.
对4个甜柿品种在长沙地区的引种栽培及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情况进行研究,证明甜柿可在长沙地区进行栽培,对4个甜柿品种的品比试验表明,湖南丘陵红壤地区宜选用富友和禅寺丸为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从日本引进的野漆树Rhus succedanea上发现一种新病害。通过对病原体的形态观察,鉴定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y Chitwood.并提出野漆树为根结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省湘南低山丘陵区红壤土、石灰土、钙质土立地条件下 ,批杷优良品种丰产栽培技术试验林、示范林的调研及相关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 ,提出了枇杷在我省湘南低山丘陵区红壤、石灰岩、钙质页岩地区配套的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因地整地、合理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抓好夏季修剪、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11.
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评价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oil nutrient status of poplar plantation by Soil Nutrient Systematic Approach(SNSA) in Jianghan Plain, Hubei Province, China.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in laboratory through collection soil samples of study site. Ten treatments of application different fertilizers were designed such as CK, optimum treatment (N, P,K, Zn), -N(P, K, Zn), -P(N, K, Zn), -K(N, P, Zn), Mg(N, P, K, Zn, Mg), -Zn (N,P,K), 2P(N, 2P, K, Zn), 2K(N, P, 2K, Zn), and 2N 2P 2K(2N, 2P, 2K, Zn) for field experiment to test the effect on tree height, diameter (DBH) growth, and dry weight of popla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ree heights between treatments with different fertilizers, diameter growth of poplar trees in treatments of lack of N and Zn was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at of trees in optimum treatment, and dry weight of poplar dropped significantly for treatment of CK as well as treatments without application N and Zn. It is concluded that N and Zn were main limiting factor for poplar growth. Results from laboratory analysis and field experiment were uniform perfectly, which proved that SNSA was reliable in evaluating soil nutrient status of poplar 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2.
根据青海省西部一些地区海拔高、盐碱地段多的特点,从开沟整地、清灌排盐、客土改良、设置隔盐层、排盐沟等方面提出了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方法,并介绍了耐盐树种的选择及栽植技术.  相似文献   

13.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长白山3种温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阔叶红松林(山地暗棕壤)、云冷杉暗针叶林(山地棕针叶林土壤)和岳桦林(生草森林土)的土壤呼吸的影响,于2001年9月在长白山进行了土壤实验。利用增加土壤样柱的含水量,将土壤含水量分为9%,、21%、30%、37%和43%5个等级,土壤样品分别在0、5、15、25和35的温度下保持24小时。阔叶红松林土壤在0~35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21%~37%),土壤呼吸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含水量超出该范围,土壤呼吸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变化而降低。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作用强弱存在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为阔叶红松林>岳桦林>云冷杉暗针叶林.红松阔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土壤温度35,含水量37%;云冷杉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针叶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25,21%;岳桦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最佳条件是35,含水量37%。但是,由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处在不同的海拔带上,同期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温度各不相同,相差4~5,所以野外所测的同期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呼吸速率应低于暗棕色森林土呼吸速率,山地生草森林土呼吸速率应高于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呼吸速率。图2表1参25。  相似文献   

14.
KOM活化堆土壤改良剂改良盐碱土壤的效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碱较重的40hm2农田上施入KOM制剂,施入量为60kg·hm2,兑水800—1000倍,1个月后分别试验地和对照取样,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测试分析,8月上旬对作物长势进行调查测试。调查结果表明:在种植农作物的土壤中施人KOM,通过0.5cm、1.0cm、2.0cm、3.0cm、10.0cm孔径筛的土粒的百分率分别为对照的6.0倍、4.3倍、4.5倍、3.8倍和1.8倍;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4倍、1.5倍、8.9倍和4.2倍;菜豆豆荚的平均长度16cm左右,而对照不足10cm。在草地施入KOM(在顶极群落羊草未形成的前提下),优势草层高度和草覆盖度分别提高了5个和14个百分点,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是对照的2.2倍和4.0倍。在苏打盐碱土上施入KOM活化堆土壤改良剂,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土壤质地和pH值对节肢动物多度的影响,于2008年8月对车八岭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野外调查和采样,共捕获土壤节肢动物600头,隶属于6亚纲12目,其中以甲螨亚目的数量最多。结果表明:土壤节肢动物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和表土层,优势类群基本为甲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土壤质地对土壤节肢动物多度有明显的影响,即在同一质地条件下,土壤节肢动物多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两者呈多项式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多度与土壤全氮含量关系则受pH值的影响,当pH值4.2时,两者呈线性相关,而当pH值4.2时,两者呈多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6.
Microorganism DNA of rhizosphere soil from Pinus koraiensis and Pinus sylvestriformis were extracted by proteinase K based on SDS method, CTAB method, PVP (polyvinylpolypyrrolidone) method, and freezing and thawing method and the crude DNA from rhizosphere soil were purified by dialysis method, silver beads absorption method, and squeezing DNA gel method.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extracting and purifying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evalu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est method of extraction for microorganism DNA in rhizosphere soil was proteinse K based on SDS method with high salt concentration of 1.0% (w/v) NaCl, which could effectively eliminate humic acids and other impurities. The dialysis method was suitable to purify DNA from rhizosphere soil because of effectively removing brown matters and humic acids and the purified products were suited to PCR amplification. Squeezing DNA gel method was also a good purification method with the advantage of inexpensive in cost and efficient in use.  相似文献   

17.
对樟树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壤中PAHs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与非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出16种PAHs组分,非根际土中PAHs质量分数呈现21~40 cm41~60 cm0~20 cm的分布规律,而根际土中PAHs质量分数呈现21~40 cm0~20 cm41~60 cm的分布规律;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多环芳烃的总含量的最高值均在21~40 cm土层,平均值分别为2.622 9和2.292 6 mg.kg-1;2环和3环低分子量PAHs的迁移能力强于4~6环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18.
根际土壤微生物DNA提取及纯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了四种方法对红松和长白赤松土壤根际土壤微生物DNA进行了提取,同时分别采用了三种方法对所提取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粗DNA进行了纯化,并且对不同的提取和纯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效果最好的是,以SDS为基础的含有1.0%(w/v)的高浓度NaCl的蛋白酶K法。这个方法可有效地去除腐殖酸和其它杂质。由于透析法能够积极有效地去除粗DNA中的棕色物质和腐殖酸,所以非常适合纯化根际土壤微生物DNA,而且纯化产物进行PCR扩增时效果很好。此外,挤胶法由于其经济有效的优点,所以也是一个很好的纯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粗D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不同海拔毛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海拔(300、400、500、600、700m)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淀粉酶、β-葡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指标表现出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变化特征,除碱解氮外,其他各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但物理指标的变化各不相同;随海拔升高,β-葡糖苷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纤维素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几种土壤酶对土壤肥力的指示效果不同,β-葡糖苷酶在评价毛竹林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指示效果,其后依次为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但淀粉酶不适宜用来评价土壤肥力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得分,不同海拔毛竹土壤肥力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为松科落叶松属的落叶乔木,是我国东北、内蒙古林区以及华北、西南高山针叶林的主要森林组成树种。试验采用混合采样法,采集金沟屯林场不同林班的土样,对其土壤水分及土壤养分的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有林地的土壤含水量(14.98%~18.75%)、有机质(19.0234~22.6999g/kg)、全氮(0.8350~0.9558g/kg)、全磷(0.3618~0.3988g/kg)、全钾(13.4389~14.0865g/kg)、碱解氮(82.2826~86.3147mg/kg)、速效磷(8.841O~9.7346mg/kg)、速效钾(170.0350-303.5020mg/kg)的含量均高于无林地的土壤含水量(10.20%~12.13%)、有机质(13.6614~16.8208g/kg)、全氮(0.4480~0.5040g/kg)、全磷(0.3388~0.3753g/kg)、全钾(11.9508~12.9810g/kg)、碱解氮(69.4000~72.0350mg/kg)、速效磷(5.839O~6.2873mg/kg)、速效钾(100.1399~206.9860mg/kg)的含量,这说明落叶松对土壤有着较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