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2.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槟榔花总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槟榔花中总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粒径、料液比和提取温度为试验因素,以总酚含量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进行试验,并应用优化的条件比较了不同干燥方法对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温度>粒径,槟榔花中总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35(g:mL)、95℃、0.5~1.0 mm,验证值为25.97 mg/g,试验证明,响应面法对槟榔花中总酚提取条件的优化是可行的,可用于实际预测;不同干燥方法槟榔花总酚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炒干>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3.
‘四季蜜’龙眼花芽总蛋白质提取方法及双向电泳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CA丙酮法、丙酮法、TCA酚抽提法和改良酚抽法等4种方法,提取‘四季蜜’龙眼花芽的总蛋白质,在蛋白产量、单向SDS-PAGE和2-DE图谱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对IPG胶条种类、蛋白质上样量及等电聚焦条件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酚抽法,选用24 cm、pH3~10的胶条,按120μg上样,在适宜的等电聚焦条件下,可获得背景清晰、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2-DE图谱,本研究为‘四季蜜’龙眼花芽蛋白质组学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给小麦抗旱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以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周麦18和晋麦47三叶期幼苗为材料,比较分析了PEG胁迫处理后两种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TCA/丙酮法和磷酸钠缓冲液研磨法对IEF/SDSPAGE双向电泳的影响,并在IPG胶条pH范围、蛋白质上样量和SDSPAGE胶浓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优化。结果表明,采用TCA/丙酮法提取叶片全蛋白,选用17 cm、pH 4~7的IPG线性胶条,在上样量为150 μg·胶条-1,以及12%SDSPAGE胶浓度下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能够更好地被分离,2DE图谱上可分辨出约400个蛋白点。利用该体系比较了PEG胁迫后两个品种双向电泳图谱的差异,周麦18有9个蛋白点存在差异,其中5个下调表达,4个上调表达(3个新诱导表达);晋麦47有5个蛋白点存在差异,均上调表达(1个新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5.
茶树蛋白质提取及双向电泳的改良方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研究了茶树芽叶蛋白质提取纯化及双向电泳技术,在样品制备、电泳及染色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解决了茶树芽叶中富含色素、多酚类化合物及其氧化产物等对双向电泳严重干扰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可获得重复性好,清晰度高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技术;同时发现一种辨别茶树蛋白质样品质量好坏的简便方法。电泳图谱可分辨出茶树芽叶蛋白质斑点数500个左右,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约在14.0 kD~100.0 kD范围内,主要分布在14.0 kD~67.0 kD之间;等电点约在4~9.5范围内,主要分布在4~6.5。 相似文献
6.
7.
8.
几种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麦叶片总蛋白双向电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小麦叶片蛋白质提取的最优方法,以普通小麦品种石4185的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三氯乙酸/丙酮法、裂解液法、尿素/硫脲法、KCl-醋酸铵甲醇法等四种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对小麦叶片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氯乙酸/丙酮法获得的蛋白点形状规则、清晰,且重复性好;裂解液法拖尾现象较轻,但蛋白点数少且欠清晰,重复性也不如前者;尿素/硫脲法的蛋白点数很少,也较为弥散,且有明显的拖尾现象;KCl-醋酸铵甲醇法使大量蛋白丢失,蛋白点数非常少,且上部竖纹干扰较重.因此,三氯乙酸/丙酮法是提取小麦叶片蛋白的较优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适用于茶树叶片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2-DE),比较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和改良酚抽法2种不同总蛋白质提取方法、不同蛋白上样量对2-DE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酚抽法更适合茶树总蛋白质的提取;采用1.5 mg的蛋白质上样量,最终可获得蛋白质点较多、背景清晰、分辨率较高的双向电泳图谱,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茶树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一套适合茶树雌蕊总蛋白质分离的双向电泳体系,对茶树雌蕊总蛋白的提取方法、SDS-PAGE凝胶浓度、聚焦条件和IPG胶条pH范围等进行了比较优化。结果表明,TCA/丙酮-clean up kit法提取总蛋白,用17 cm pH 5~8 IPG胶条,1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分离,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可以获得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共检测到约1200个蛋白点,主要分布在pH 5~8,相对分子量14~117 kD范围内,碱性蛋白得到有效分离,可以满足茶树雌蕊的蛋白组学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过氧化氢酶(Catalase)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主要功能是清除植物细胞内光呼吸、线粒体电子传递及脂肪β-氧化等过程中产生的H2O2,从而保护细胞免于过氧化氢酶的毒害。为了解槟榔过氧化氢酶基因的相关信息,利用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槟榔叶片总RNA,通过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槟榔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获得ArCAT1(MN692600)、ArCAT2(MN692601)、ArCAT3(MN692602)3个同源基因,其序列全长均为1476 bp,编码492个氨基酸。遗传进化分析显示,ArCATS与同为棕榈科的油棕(Elaeis guineensis)、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等植物的过氧化氢酶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与油棕的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ArCAT1蛋白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中,而ArCAT2和ArCAT3既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又定位于细胞核中。这为进一步研究Catalase基因在槟榔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海南槟榔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水平配比于槟榔花期、花果期、果期分别喷施的方法,研究IBA、GA、云大-120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槟榔座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IBA 250 mg/L、GA 30 mg/L、云大-120 1 000 mg/L这3种处理水平在提高槟榔座果率上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其中,IBA 250 mg/L处理较对照相比,达到极显著水平,GA 30 mg/L、云大-120 1 000 mg/L较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水平。而其余6种处理水平,在提高槟榔座果率上效果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为查明海南省万宁市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发生情况,2020年9—11月,对该市13个乡镇(区)的黄化槟榔园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槟榔叶片1454份。利用RT-PCR技术对所采集样品进行了APV1检测,并对携带病毒的槟榔叶片症状进行归类整理。结果显示,由APV1引起的槟榔病毒病发生普遍,最低检出率为75%,最高检出率最达100%;进一步研究发现,感染APV1的槟榔叶片症状主要有6种类型。本研究结果可为万宁市槟榔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槟榔(Areca catechu L.)作为海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叶片黄化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前制约槟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经田间调研发现,叶片黄化症状主要有从叶缘1/4处开始发生的特异性黄化和全叶型黄化两种类型。本研究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440个在特异性叶片黄化组中共同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通路、激素代谢通路和次级代谢通路中。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胁迫下槟榔叶片表现出特异性黄化症状的分子机理,为槟榔黄化病的综合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石英砂加液氮研磨方法破碎花粉,然后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提取水稻花粉总蛋白质,之后采用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SDS PAGE 双向凝胶电泳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单核期花粉总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通过银染显色, PDQuest 2DE软件可识别约1 000~1 500个蛋白质点。其中TCA 丙酮提取法更适合提取花粉总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并可获得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的不育系单核期和二核期花粉总蛋白进行了双向电泳分离,通过比较两个时期花粉蛋白质电泳图谱后发现,二核期的花粉蛋白质较单核期花粉蛋白质数目减少,并且部分蛋白质表达量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研究槟榔花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和体外抗氧化能力,为海南槟榔花的药用价值评价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0%乙醇超声提取并测定比较海南15种源产地槟榔雌花和雄花的总酚、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FRAP法和ABTS法测定提取液体外抗氧化能力,TOPSIS分析综合评价槟榔花药用价值。[结果]槟榔雄花的抗氧化能力普遍高于雌花,鸡心槟榔的抗氧化能力低于普通槟榔,乌石农场槟榔雄花WPM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结论 ]TOPSIS法可作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槟榔花质量的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