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主要有有益、有害、有益和有害相互转化几种情况。有益分为直接有益和间接有益,又可进一步分为有益于人体健康和有益于生产;对于食品有害的微生物,有些是微生物自身是病原菌、致病茼,可以引起食品污染,有些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并无危害,但是其代谢产物有毒性,危害人体健康;还有一些微生物自身不会致病也不会产生有害代谢物,但是其生长繁殖会给生产带来一些影响。一些微生物对生产和健康的影响较小,而另一些微生物在一些情况下有利于生产和健康,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不利于生产,有害于健康。  相似文献   

2.
<正>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的质量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要求。安全是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首先,食品生产过程中涉及很多危害因素。有些是生产必需的,如,农药;有些是环境中固有的重金属;有些是外源污染的。其次,任何一种食品,即使其成分对人体是有益的,或者其毒性极微,但食用过量或食用条件不合适,仍然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损害。譬如,食盐过量会中毒,饮酒过度会伤身。另外一些食品的安全性因人而异。譬如牛奶、花生、虾蟹,对多数  相似文献   

3.
采集内蒙古河套地区小麦样品并分析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对比小麦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可知,前套地区小麦各种有毒有害元素Hg、Cd、As、Pb含量均小于国家小麦标准,为绿色食品;后套地区小麦中的重金属含量基本符合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前套地区小麦有害元素Cd、Hg较为富集,但其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性;后套地区小麦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Cu、Zn、Se、K,长期食用后套小麦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采集内蒙古河套地区小麦样品并分析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对比小麦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可知,前套地区小麦各种有毒有害元素Hg、Cd、As、Pb含量均小于国家小麦标准,为绿色食品;后套地区小麦中的重金属含量基本符合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前套地区有害元素Cd、Hg在小麦中较为富集,但其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性;后套地区小麦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Cu、Zn、Se、K,长期食用后套小麦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采集内蒙古河套地区小麦样品并分析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对比小麦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可知,前套地区小麦各种有毒有害元素Hg、Cd、As、Pb含量均小于国家小麦标准,为绿色食品;后套地区小麦中的重金属含量基本符合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前套地区有害元素Cd、Hg在小麦中较为富集,但其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性;后套地区小麦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Cu、Zn、Se、K,长期食用后套小麦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正>食品质量:是指食品中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保证。食品卫生:是在食品的培育、生产、制造直至被人摄食为止的各个阶段中,为保证其安全性、有益性和完好性而采取  相似文献   

7.
正牛奶本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大量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而牛奶是由生鲜乳加工而成的,其品质直接影响到乳制品的安全程度。若摄入含有大量有害微生物的乳制品,不仅未能起到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还会引发多种疾病。生鲜乳有害微生物污染探析牛场设备及管理。若牛场实际环境差,有害微生物可以从牛场中的土地、饮食、挤奶工具等污染牛乳,影响生鲜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颁布的食品卫生法规定,以下11种食品禁止生产经营:1.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2.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害的;3.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的,或者微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2020,(1)
正我们每天都与微生物生活在一起,人体的汗腺和毛孔都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通常情况下,一些常驻菌能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但是,当菌群失衡,其中的有害菌便会大量繁殖,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有可能产生异味。而我们所穿的衣服属于多孔性的纺织品,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汗液、皮脂、皮肤表皮落屑等很容易被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从事十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这十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是: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相似文献   

11.
植物营养与人畜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文从控制植物营养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有害物质进入动植物体内和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的视角出发,系统地探讨了植物营养与人畜健康的关系,探讨了如何从这个方面促进人蓄健康,以期为我国农业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根真菌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群之一,深入研究和揭示它与植物根际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对进一步利用和调控根围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促进植物生长,维持农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菌根真菌与某些根际有益微生物(如MHB、PGPR)具有协同促生关系。这些有益微生物可通过改变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根系对菌根真菌侵染的感受性等为菌根菌在根部的定殖创造有利条件;而菌根真菌则可通过改变根际土壤pH值、根际营养等方面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菌根真菌与土壤微生物通过相互促进或抑制,对宿主植物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菌根真菌与根际微生物互作中二者相互识别、协同作用的机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研究菌根围微生态区系提供了新的途径,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研究菌根围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鲁伦文 《北京农业》2011,(3):155+158
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对食品产生污染的危害与防范,采用生产环境的监控,人员管理防止人为污染等方法控制危害,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采用必要的措施防止食品生产的污染,保证食品产品的卫生。只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和提高卫生质量,才能保证保证食品产品的卫生。  相似文献   

14.
黄曲霉菌及其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是世界性难题,给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在对黄曲霉菌及毒素的防治研究中,微生物资源已被证明具有高效的抑菌作用。近年来,多种新颖的微生物资源被筛选和应用于防治田间或储藏期作物黄曲霉病害,取得了高效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近期报道的各类功能微生物在防治田间和储藏期黄曲霉菌及毒素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微生物通过竞争抑制、拮抗作用、毒素的吸附和降解、储藏期呼吸抑制、以及新发现的微生物挥发气体抑菌等方式发挥拮抗作用,为田间和储藏期作物的合理防控、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就微生物在烟草种植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介绍了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改良剂在烟草种植中的应用及微生物对烟叶有害物质降解,以引起人们在烟草种植中对有益微生物的重视和开发。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病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朊病毒和原虫,它们在生产加工及储运环节污染食物,同时不断分泌包含毒素在内的各种成分到细胞外直至自身死亡和裂解,其中一些病原菌及其毒素能耐受复杂的食物加工,直至进入人体干扰细胞生理过程并引发疾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各种"组"学(包括蛋白质组、肽组、代谢组和食品组学)技术检测和寻找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标志物,深入了解其产毒机理、毒力和致病机理,及对胁迫的适应能力。这对于追踪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内、外毒素的来源,保证食品安全并控制食源性疾病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与健康、国际绿色壁垒和产业价值等方面的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研究大多侧重于对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的总体宏观发展,而较少关注活动的相关实体———有机农场。基于有机农业农场核心业务的形式,笔者认为可以将有机农业的发展类型划分为初级生产、加工营销和非农业务三类,从这三类角度出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机农业发展状况各有差异与特色,也对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Applications of Trichoderma formulations in crop prot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choice of active Trichoderma strains is important in designing effective and safe biocontrol applications. Many species of Trichoderma have multiple strategies for fungal antagonism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plant health, such as growth promotion, systemic resistance induction and fertility improvements. Some strains are powerful antibiotic producers, and their suitability for use in biocontrol systems must be carefully assessed. However, many other active strains have no antibiotic cap…  相似文献   

19.
The large-scale, intensive production of meat and other animal products, also known as the animal-industrial complex, is our largest food system in terms of global land use and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Despit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meat industry, in much of the policy literature 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sustainability and food security, meat continues to be included as part of a sustainable food future. In this paper, I present outcomes of a discourse analysis undertaken on a selection of key major international and Australian reports. After highlighting common themes in the ways that meat and animals are discussed, I draw on the animal studies literature to critically analyse the assumptions underpinning such policy documents. My analysis illustrates that animals are effectively de-animated and rendered invisible in these bodies of literature by being either aggregated—as livestock, units of production and resources, or materialised—as meat and protein. These discursive frames reflect implicit understandings of meat as necessary to human survival and animals as a natural human resourc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se understandings illustrates their dual capacity to normalise and encourage the continuation of activities known to be seriously harming the environment, climate and human health, while at the same time obstructing and even denigrating alternative, less harmful approaches to food. In response, I offer some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modifications that can be easily adopted by researchers on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ility and food security with the aim of challenging dominant discourses on meat and anim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