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战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是广东省正在进行的耕作制度变革的关键。从广东6月至9月中旬的灾害性气候和我国水稻抽穗扬花期的高温热害威胁进行分析,提出了华南一季中晚稻的育种战略,并概述了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3.
一季中晚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8年5~10月以黄华占为试材,在博罗县麻陂镇乾兴农场进行了一季中晚稻-再生稻的不同施氮水平(再生稻每667m2促芽肥设纯N 0、5、7、和9 kg)与留桩高度(离地面20、30、40 cm)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的再生稻促芽肥对头季稻(一季中晚稻)和再生稻的穗粒结构和产量没有明显影响;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留桩高度40 cm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原因是其较高节位(第3、4节)的穗数和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黄华占为对照品种,选择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4个推广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黄华占抗倒优势比较明显,其次是野丝占和矮籼占;供试品种遇极端高温年份结实率降低,产量显著下降,表明其耐高温性普遍较差.研究指出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作为一季中晚稻更适宜在华南地区种植,特别是对于珠三角地区,能争取季节秋植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产品及早上市,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相似文献
5.
6.
一季中晚稻旱直播栽培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在惠州会达菜场进行了一季中晚稻旱直播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一季中晚稻旱直播每667 m2产量为491.84~582.80 kg,在水管的条件下产量水平较高,每667m2比湿润管理增产35.93~38.71 kg,增幅7.11%~7.31%,差异达显著水平;水管的分蘖力较强、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较多,植株较粗壮、穗子较大、穗粒数较多,群体的颖花数较多,籽粒充实饱满,千粒重较大;水管还表现出根量较大、根系发达,白根数较少、根活力较弱,稻米的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开展了75%肟菌·戊唑醇WG、240 g/L噻呋酰胺SC、430 g/L戊唑醇SC、25%吡唑醚菌酯EC、30%苯甲·丙环唑EC、325 g/L苯甲·嘧菌酯SC、6%井冈·嘧苷素AS、20%井冈霉素AS等药剂对中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25 g/L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240 g/L噻呋酰胺SC、30%苯甲·丙环唑EC、430 g/L戊唑醇SC对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效。另外,在药剂防治筛选试验过程中进行了稻曲病0~5级的产量损失率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发病程度越重,产量的损失影响越大,5级产量损失率可达52.61%。 相似文献
8.
9.
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不同品种间差异明显,孕穗期是易感病期,病害发生程度的轻重,除水稻品种抗病性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水稻孕穗期至齐穗期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在此期间,如果雨日多、雨量多、日照时数少、相对湿度高、昼夜温差小,发病率就高,反之,则低,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菌铜对稻曲病的防效优于井岗霉素等常用杀菌剂,采用6%多菌铜可湿性粉剂兑水50倍于水稻孕穗初斯至中期防治一次,即可获得良好的防病效果,一般防效在90%以上,本文还讨论了高感和中感品病害发生率预测预报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及温室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来自5个省(市)的10个稻曲病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液体培养特性及对品种的致病力,并用3个菌株对12个水稻品种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致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感反应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供试菌株的固体培养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培养形态与致病力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振荡菌液颜色、产菌丝量与致病力相关性不明显;验证了火焰灼烧表面组织分离法及分生孢子液划线稀释法的单孢分离技术和控温控湿条件下菌丝-孢子混合接种体孕穗期注射接种法,该方法分离成功率及接种病穗率均可达100%,适用于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水稻稻曲病抗性遗传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用经多年接种鉴定,对水稻稻曲病有较强抗性的水稻地方品种早光头粳(P1)与感病品种粤B(P2)配置了P1、P2、F1、F2、BC1(F1×P1)和Bc2(F1×P2)6个世代。在水稻孕穗期,对这6个世代单株进行人工接种稻曲病病菌,调查各个单株对稻曲病的抗性表现,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第1对主基因的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作用次之;第2对主基因的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作用不明显;对于该组合,按F2分离世代计算,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遗传率为82.84%。 相似文献
14.
15.
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全面概述了国内稻曲病在病原菌特性、侵染源、侵染时期、发病规律、品种抗性、病菌毒性和毒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对该病的防治措施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农业学报》2016,(1)
稻曲病的发生不仅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而且对人畜健康安全产生威胁。本文综述了中国建国以来稻曲病的发生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主要影响因素、防治技术及国内研究报道情况,提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一是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二是防治稻曲病的高效安全药剂及其关键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18.
稻曲病菌核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缪巧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9(2):101-104
本文对稻曲病菌核做了发芽、子实体形成等研究。在一定湿度和光照条件下,菌核发芽产生子实体,主要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形成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在土表或土表下2~3cm的菌核均可发芽形成子实体。所产生的子囊孢子可成为稻曲病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稻绿核菌的分离方法,筛选防控稻曲病的有效药剂,采用孢子敲落法和火焰灼烧法分别分离不同成熟度的稻曲球,从形态学、致病性、rDNA-ITS序列等方面对HP-7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HP-7菌株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用孢子敲落法分离鲜黄色稻曲球成功率最高,达98.33%,将HP-7菌株的rDNA-ITS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菌株HP-7与稻绿核菌相似度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分析确定HP-7为稻绿核菌。离体试验表明,戊唑醇和嘧菌酯对稻绿核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值分别为0.109 1、0.158 5mg·L~(-1)。其结果可为稻绿核菌的分离鉴定及稻曲病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湖南稻曲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10个随机引物,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来自湖南不同县(区)的53个稻曲病菌株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以遗传相似系数0.78,将供试53个菌株划分为5个谱系,这5个谱系所含菌株数分别为42、7、2、1、1个,分别占总株数的79%、13%、4%、2%和2%,其谱系I为优势谱系.由此说明湖南稻曲病菌遗传群体有分化,但分化不明显;来自同一地区和不同地区同一品种的菌株大多数聚集在同一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