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形态学方法分析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种群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2005年我国对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依据胴长组成及触腕长等8个形态学参数,利用正态分布、星座聚类等方法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鸢乌贼胴长组成为10.6~61.2cm,优势胴长组为28~36cm。胴长组成随纬度变化明显。初步可分优势胴长为46~52cm、30~36cm和20~24cm的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种群。18°N以北海域以大型种群为主,12°N~18°N海域以中型种群为主,12°N以南海域以小型种群为主,但大型、中型和小型种群重叠分布。三个种群间的主要形态特征值(AL1/ML、AL2/ML、AL3/ML和AL4/ML)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初步推断,鸢乌贼可能是全年性产卵,并存在多个产卵群体。  相似文献   

2.
利用形态学方法分析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种群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5年我国对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依据胴长组成及触腕长等8个形态学参数,利用正态分布、星座聚类等方法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鸢乌贼胴长组成为10.6~61.2cm,优势胴长组为28~36cm。胴长组成随纬度变化明显。初步可分优势胴长为46~52cm、30~36cm和20~24cm的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种群。18°N以北海域以大型种群为主,12°N~18°N海域以中型种群为主,12°N以南海域以小型种群为主,但大型、中型和小型种群重叠分布。三个种群间的主要形态特征值(AL1/ML、AL2/ML、AL3/ML和AL4/ML)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初步推断,鸢乌贼可能是全年性产卵,并存在多个产卵群体。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1-2015年南海海域灯光罩网渔船捕获的鸢乌贼样品,利用Fisat II软件对南海鸢乌贼群体的生长死亡系数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南海没有大型群鸢乌贼个体,且雌性个体(12.05cm)比雄性个体(10.91cm)大;南海北部和南部的鸢乌贼均呈正异速生长,胴长和体质量关系b值分别为3.470~3.605和3.379~3.773;生长参数K反映了南海北部更适合于雄性鸢乌贼生长;南海南部海域鸢乌贼雌性(1.84)和雄性(1.76)总死亡系数相差不大,开发较为均衡;南海北部海域鸢乌贼雌性(0.60)总死亡系数远小于雄性(4.83),显示该海域鸢乌贼未能充分开发。从渔业资源开发的角度,渔业政策偏向于开发南海南部鸢乌贼资源,使得北部鸢乌贼资源未能充分开发,不利于南海鸢乌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两种鱿鱼资源和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1 两种鱿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 .1 分类和形态特征瓦兰鸢乌贼 (Symplectoteuthisoualaniensis)隶枪形目 (Teuthoidea)、开眼亚目 (Oegopside)、柔鱼科(Ommastrephidae)、鸢乌贼属 (Symplectoteuthis) ;杜氏枪乌贼 (Loligoduvaucelii)同隶枪形目、闭眼亚目(Myopsida)、枪乌贼科 (Loligindae)、枪乌贼属 (Loligo)。在捕捞渔业和海产品中俗称鱿鱼。1 .2 生物学特性瓦兰鸢乌贼。胴部圆锥形 ,后部较瘦凹 ,胴长约…  相似文献   

5.
两种鱿鱼资源和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两种鱿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 .1 分类和形态特征瓦兰鸢乌贼 (Symplectoteuthisoualaniensis)隶枪形目 (Teuthoidea)、开眼亚目 (Oegopside)、柔鱼科(Ommastrephidae)、鸢乌贼属 (Symplectoteuthis) ;杜氏枪乌贼 (Loligoduvaucelii)同隶枪形目、闭眼亚目(Myopsida)、枪乌贼科 (Loligindae)、枪乌贼属 (Loligo)。在捕捞渔业和海产品中俗称鱿鱼。1 .2 生物学特性瓦兰鸢乌贼。胴部圆锥形 ,后部较瘦凹 ,胴长约…  相似文献   

6.
鱼卵和仔稚鱼是鱼类繁殖的早期幼体形态,其分布、数量和种类对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鱼卵和仔稚鱼鉴定是这一研究的重要环节。鱼卵和仔稚鱼的鉴定先后历经了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两个技术发展阶段。简述鱼卵和仔稚鱼鉴定在渔业资源普查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2种主要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为鱼卵和仔稚鱼鉴定研究提供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对鸢乌贼的钓捕技术作了初步研究。调查发现,手钓产量明显高于机钓产量。日产量多数在5t以上,手钓与机钓的比值大约为4:1;而当日产量低于0.5t时,机钓产量高于手钓产量。鸢乌贼的脱钩率较高,机钓脱钩率平均达45%以上,手钓脱钩率也在7%~12%间,其中主要为水中脱落和触须脱落。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机钓钩和手钓钩类型,其脱钩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手钓钩,其渔获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从作业位置来看,其渔获率和产量分布在统计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何降低鸢乌贼的脱钩率成为今后钓捕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对鸢乌贼的钓捕技术作了初步研究。调查发现,手钓产量明显高于机钓产量。日产量多数在5t以上,手钓与机钓的比值大约为4:1;而当日产量低于0.5t时,机钓产量高于手钓产量。鸢乌贼的脱钩率较高,机钓脱钩率平均达45%以上,手钓脱钩率也在7%~12%间,其中主要为水中脱落和触须脱落。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机钓钩和手钓钩类型,其脱钩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手钓钩,其渔获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从作业位置来看,其渔获率和产量分布在统计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何降低鸢乌贼的脱钩率成为今后钓捕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4-6月东太平洋赤道公海鸢乌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2013年4-6月在赤道公海探捕期间采集的539尾鸢乌贼样本,对赤道公海鸢乌贼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137~338 mm,优势胴长组为160~220 mm,占样本总数的81.45%;样本的体重范围为95~1300 g,优势体重组为150~450 g,占样本总数的80.67%。不同月份鸢乌贼的胴长和体重组成不同,随着月份的增加优势胴长和优势体重逐渐增加。鸢乌贼体型瘦小,净重比例介于40.57%~87.76%之间,平均为59.43%;回归分析表明鸢乌贼的胴长与体重、胴长与净重的生长分别最适合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76∶1,并且主要由性成熟个体组成,Ⅲ期及以上样本占全部样本的比例为68.83%;不同月份,鸢乌贼的性腺成熟度组成不同,随着月份的增加,样本日渐成熟。样本胃饱满度以0~2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89.42%,胃含物主要由鱿鱼类、甲壳类和仔鱼组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东印度洋北部、赤道、南部3个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群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分析了东印度洋鸢乌贼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表明,东印度洋鸢乌贼整体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h=0.939)和高核苷酸多样性(π=0.015)。3个鸢乌贼群体间的Fst值为0.661,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很高,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可分为以东印度洋北部群体为主的谱系1(东印度洋北部谱系)和主要由东印度洋赤道与南部群体组成的谱系2(东印度洋南部谱系),且谱系2经历过群体扩张。东印度洋巨大的南北水文差异可能是鸢乌贼产生南北谱系分化的原因,在东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面应考虑南北谱系的差异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