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南东北部铜鼓岭热带滨海森林,选择同一坡向、同一海拔的自然森林样地,通过定位采样分析森林群落重要值较大的前20个树种的树干附生地衣(下称树干地衣)组成特点、水平分布特点及其与森林树木种类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森林树干地衣资源丰富,共收集到树干地衣26种,地衣内生真菌31种;同一个海拔高度,地衣群落组成并不集中,呈随机分布的状态;在树干离地面0~2.0 m的位置,树干地衣优先分布高度为0.6~1.4 m;其中,以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为宿主的地衣最多,地衣对宿主的偏好与树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无关,地衣的随机分布可能与宿主的随机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博格达山区树附生地衣为研究对象,根据博格达山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在不同的海拔地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20个样地,进行常规群落调查,并收集环境参数。用形态解剖分析、化学物质鉴定、分子系统研究等方法鉴定地衣;以地衣的盖度为指标,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法、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划分树附生地衣群落,用典范对应分析法分析地衣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用相似性、多样性等数据进一步研究各树附生地衣群落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分布在博格达山区的树附生地衣共有48种,分为平盘软地卷(Peltigera elisabethae(Gyeln.) Hale)+寄生石蕊(Cladonia parasitica Hoffm.)群落、蜈蚣衣(Physcia stellaris(L.) Nyl.)+长缘毛蜈蚣衣(Physcia tenella(Scop.) DC.)群落、粗皮石蕊(Cladonia scabriuscula(Delise.) Leight)+土星猫耳衣(Leptogium saturninum(Dicks.) Nyl.)群落、喇叭粉石蕊(Cladonia chlorophaea(Flk.) Sommerf)+枪石蕊(Cladonia coniocraea(Flk.) Spreng)群落等4个树附生地衣群落。树附生地衣的群落分布与光照强度、人为干扰、林冠层郁闭度、湿度、胸径等因素显著相关,而地表植被盖度和坡向等因素对树附生地衣群落分布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海南大风子种群的变化规律,特别是不同径级的稀疏规律,开展了该种群不同径级生物量与密度的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还是灌木林,不同径级的海南大风子种群在密度随着胸径增大而减小的过程中,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在胸径≤6.0 cm内密度下降迅速,而生物量在此范围内递增较为平缓;当胸径>6.0 cm,不同径级的密度变化趋于平缓,而生物量则急剧上升,此递增趋势在胸径>10.5 cm时趋于平缓。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灌木林两个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其种群稀疏规律及作用因子略有区别,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的稀疏指数为-0.707,灌木林的稀疏指数为-0.378。说明在种群内部稀疏过程中,虽然自疏作用仍然存在,但他疏作用在种群密度调节过程中却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在灌木林中,他疏作用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4.
在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200~3000 m)设置25个20 m×20 m的样地,调查样地内树附生地衣种类、地衣盖度和生境指标。以地衣种盖度为指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法( DCA)和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TWINSPAN)对树附生地衣群落进行数量分类。根据数量分类结果并综合生境特征,将保护区树附生地衣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群落A:茎口果粉衣( Chaenotheca stemonea ( Ach.) Muell)+黑蜈蚣衣( Phaeophyscia nigricans ( Flk.) Moberg)+枪石蕊群落(Cladonia coniocraea (Floerke) Spreng.);群落B:黄烛衣(Candelaria concolor (Dicks.) Stein.)+粉粒树花( Ramalina pollinaria ( Westr.) Ach).+中国树花( R.sinensis Jatta.);群落C:柯贝尔副茶渍( Lecania koerberi-ana Lahm.)+金黄茶渍( Candelariella aurella ( Hoffm.) Zahlbr.)+粗糙猫耳衣( Lepot gium brebisonii Mont.apud Webb.);群落D:斑面蜈蚣衣( Physcia aiop lia ( Humb.) Furnr.)+类锈橙衣( Caloplaca ferrugineoides ( H.Magn))+污白雪花衣( Anophychia ulto hir coied s ( Vain.) Vain.)。群落B和群落C的相似性最高,相似性系数为0.918;群落C和群落D的相似性系数为0.649;群落A与群落D相似性系数最低,相似性系数为0.264。树附生地衣的分布与海拔的关系较密切,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带树附生地衣群落物种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位于哈尔滨市区的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人工林中心区域设置10 m×10 m观测样地,于2015年5—10月份的树木生长季期间,在距离样地150 m处布设翻斗式雨量计(HOBO RG3-M)和3个自制雨量筒测定大气降雨量(作为对照)、在样地内十字交叉布设13个自制雨量筒测定样地穿透雨量、选取5株蒙古栎作为标准观测样木测定样地树干茎流量;将采集的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样品,使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经硝酸酸化处理后,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hermo Scientific ICE-3500,美国)测定样品中K、Ca、Na、Mg、Cu、Fe、Zn、Mn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分析城市蒙古栎人工林伴随降雨分配过程中的金属元素变化特征和输入规律。结果表明:(1)大气降雨、林内穿透雨、树干茎流中,8种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各不相同,但均为树干茎流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大于穿透雨金属元素质量浓度;除K、Na元素外,其他6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在降雨分配中由大到小依次为树干茎流、穿透雨、大气降雨,即降雨穿过冠层后,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增加。(2)生长季内8种...  相似文献   

6.
在建瓯市常绿阔叶林中设置样地,用取样方法对常绿阔叶林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中优势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常绿阔叶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 000m;物种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频度各不相同,主要分布在坡向为阳坡和半阳坡内;物种主要分布在20~30°坡度范围内,而坡度为30~50°时,物种随着坡度的不断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确定影响朽木生地衣物种分布的环境因素,在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的北坡海拔1 950~2 750 m地带选择18个样地对朽木生地衣物种多样性及其物种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衣种类的多样性和朽木径阶、海拔和腐蚀阶段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地衣种类与朽木径阶的相关性系数R~2为0.624 7,50~75 cm径阶的朽木上地衣的多样性最大。地衣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随着海拔高度发生变化,其相关性系数R2为0.776 8,一般在海拔1 950~2 150 m的地带朽木上地衣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不同腐蚀阶段的朽木上地衣种类和丰富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黄建容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155-156,159
通过分析马尾松未采脂木树干高度0.10m、2.30m处的直径与胸径的相关关系,建立相关模型并计算立木材积。用采脂木树干高度0.10m、2.30m处的直径计算立木材积,并与用实测胸径所计算的立木材积进行比较,得出马尾松采脂后树干不同高度直径与胸径之间不再保持稳定的相关关系。用马尾松采脂木不同树干高度所计算的材积与采用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求算的实测材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用树干高度2.30m处的直径所计算的立木材积误差最小,可满足二三类调查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海南铜鼓岭保护区原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遭破坏后天然更新的山麓灌木林的共同凋落物优势种—贡甲(Maclurodendron oligophlebium)凋落叶、群落优势种—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凋落叶以及2个演替阶段森林各自的混合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解试验,探讨凋落叶分解速率与森林演替过程的关系和养分释放规律。经过1年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凋落叶在季雨矮林中的分解速率明显高于灌木林;(2)凋落叶中N的释放规律为"富集-释放",其他元素整体表现为"直接释放";(3)在季雨矮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初始C/N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灌木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C质量分数及C/N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0.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群落组成。[方法]调查16个20 m×20 m样地256个5 m×5 m小样方以及每个样地各边分别外延20 m范围出现的蕨类植物种类。[结果]调查样地中有蕨类植物64种,隶属于28个科39个属,物种种类丰富,种群数量极不均匀(相对多度在2以下占78.13%)。其中地生种所占比例占主导地位(96%),附生种极少(4%),表现为东南亚热带北缘植物区系的性质或特点,并有热带山地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里白、芒萁、狗脊蕨、蕨4个种是该区高密度的种类,其他绝大多数种类的密度较低。[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雷公山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的组成特征及其生态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