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饲料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引言人们对饲料中抗营养物质的深入研究 ,迄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Huisman等(1990)指出 ,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利用率及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这里所说的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消化、吸收、代谢及动物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物质。抗营养因子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响动物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健康。近年来对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灭活方法的研究非常活跃 ,并取得了很大进展。2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抗营养因子普遍存在于植物界 ,因此作为饲料原料的各种豆类及其饼粕、谷实类及…  相似文献   

2.
畜禽日粮中的抗营养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玉米-豆粕-鱼粉日粮一直被认为是最佳饲料类型,但现阶段由于许多原因,会在饲料中或多或少的使用小麦、次粉、麸皮、棉粕、菜粕等非常规原料。大量的研究证明在此种日粮类型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其中主要是非淀粉多糖、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植酸、抗原蛋白等,这些抗营养因子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因此,如何消除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利用率,进一步扩大饲料资源,解决人畜争粮问题,已成为动物营养界研究的热点。1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1.1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非淀粉多糖是指植物的结构多糖的总称。主…  相似文献   

3.
不同加工处理大豆制品对鲤鱼鱼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健康的体质量为(5.89±0.36)g鲤鱼Cyprinus carpio鱼种为试验鱼,以生大豆粉和不同处理的大豆制品分别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鱼粉蛋白的50%,配制5个等蛋白(可消化蛋白质量分数为30%)、等能(可消化能15 MJ.kg-1)的半精制饲料,探讨饲料中不同处理的大豆制品对鱼粉蛋白的替代对鲤鱼生长、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增质量率热处理大豆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生大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学钝化组、热处理大豆组和热乙醇浸提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都显著高于生大豆组(P0.05).化学钝化组和热处理大豆组的蛋白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生大豆组的蛋白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化学钝化组和热处理大豆组(P0.05),但与热乙醇浸提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热处理大豆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大豆组显著影响鱼类的水分、脂肪和灰分的含量(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热处理大豆组要好于其他各处理组.大豆抗营养因子对鱼类负面影响程度的顺序是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大豆抗原蛋白,降低抗营养因子的负面影响程度的处理顺序是热处理化学钝化热乙醇浸提.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我国不同地区间各种饲料原料中砷含量分布情况及不同饲料原料中砷含量超标情况,确定砷污染高风险原料为严控饲料砷含量,防止饲料砷超标提供科学依据,更为饲料企业科学制定重金属砷的品控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ICP-MS)对采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40种共4 054个主要畜禽饲料原料中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这40种饲料原料的平均砷含量范围为5.21—13 292.0 μg·kg-1之间,而各类饲料原料砷含量分布规律是:矿物质饲料(5 018.6 μg·kg-1)>动物性蛋白饲料(1 704.8 μg·kg-1)>秸秆类饲料(1 239.0 μg·kg-1)>牧草类饲料(500.3 μg·kg-1)>谷类籽实加工副产品(329.24 μg·kg-1)>植物性蛋白饲料(72.99 μg·kg-1)>谷类籽实(38.07 μg·kg-1)。同时发现,谷物籽实及其副产物与秸秆类饲料的砷分布规律:玉米秸>副产物(玉米蛋白粉、喷浆玉米皮、玉米DDGS)>玉米籽实;小麦秸>副产物(小麦麸、小麦DDGS、次粉)>小麦籽实;稻秸>副产物(米糠、脱脂米糠)>稻谷>碎米,是因为谷物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对砷的富集能力排序:根>叶>茎>谷壳>米粒。通过比较不同省(区)玉米、小麦和豆粕的砷含量发现,不同省(区)同一种饲料原料的砷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根据国家饲料卫生标准,在对40种饲料原料砷含量超标率的统计中发现,谷物籽实类饲料、植物蛋白类饲料及牧草类饲料的砷含量均未超标;而谷物籽实加工副产品中的脱脂米糠砷超标率为2.8%,其他未超标;动物蛋白中鱼粉砷超标率5.3%,其他未超标;秸秆类饲料中稻秸砷超标率27.4%,其他未超标;矿物质饲料中石粉与磷酸氢钙砷含量超标率分别为30.8%和60%,其他未超标。不同饲料的砷含量超标率:磷酸氢钙>石粉>稻秸>鱼粉>脱脂米糠。【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不同地区饲料原料中砷含量差异较大,谷物相关的饲料原料中,秸秆类饲料砷含量最高,谷物加工副产物次之,籽实类最低。反刍动物饲料在选择秸秆类原料时,应重点检测砷的含量。同时,磷酸氢钙、石粉、稻秸、鱼粉和脱脂米糠均存在砷含量超标现象,可视为砷污染高危饲料。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原料中的砷含量,加大高危饲料的检测频率,严控饲料砷含量在国标GB 13078-2017允许的范围内,保障饲料品质安全。  相似文献   

5.
饲料酶制剂通过作用于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使动物更充分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和肉、蛋的生产效率。此外,饲料酶制剂可减少动物排泄量,在控制畜牧生产中环境污染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按原料来源不同,鱼饲料可以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两大类。鱼粉、肉骨粉以及血粉等饲料原料含有丰富的动物性蛋白质,由于这些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与鱼类生长所需的氨基酸相似,所以用这种蛋白质饲料原料生产的鱼料饲喂,鱼类不但吸收率高,而且还具有吸收快,对水质污染程度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畜禽日粮中的α-半乳糖苷以及相应酶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效率一直是动物营养学非常关注的研究领域,尤其在当前饲料原料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饲料的利用价值更值得重视.阻碍畜禽对饲料充分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饲料原料中含有多种多样的抗营养因子.这些抗营养因子通过干扰畜禽的正常消化和代谢功能而影响动物生产潜能的充分发挥,降低饲料的利用效率.已经发现在豆类籽实和饼粕饲料中含有较高的α-半乳糖苷.部分研究报告指出α-半乳糖苷是一种抗营养因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α-半乳糖苷的抗营养作用研究,并且介绍了其相应酶制剂-α-半乳糖苷酶在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研究发酵豆粕和豆粕在不同梯度替代鱼粉水平下对方正鲫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豆粕替代50%鱼粉对方正鲫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豆粕替代25%鱼粉时显著降低方正鲫的生长性能(P〈0.05);发酵豆粕和豆粕替代鱼粉的量超过50%时,将对方正鲫的免疫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小麦作为能量饲料,其营养价值较为丰富,总能、粗蛋白质、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与玉米相当.但小麦含有的抗营养因子比玉米高,其中最重要的抗营养因子是阿拉伯木聚糖.因此,在畜牧业中,小麦也由于其抗营养因子而受到制约.在畜牧业中,使用小麦作为能量饲料一般会添加木聚糖酶来提高小麦的营养成分和利用率.本文主要从小麦营养价值和在猪生产...  相似文献   

10.
鱼粉的全球性缺乏已成为制约水产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在非肉食性鱼类日粮中用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替代后造成的负面影响(生产性能下降,生理和免疫机能降低,肉质品质劣化等)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非肉食性鱼类低鱼粉乃至无鱼粉日粮的开发提供思路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不同作物填闲对辣椒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并结合盆栽试验,以小麦、蚕豆及大叶臭菜3种为填闲作物,以不填闲为对照,分别选择小麦、蚕豆、大叶臭菜、小麦+蚕豆、小麦+大叶臭菜、蚕豆+大叶臭菜和小麦+蚕豆+大叶臭菜开展填闲,共计8个处理,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分别研究其对辣椒产量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蚕豆、小麦+大叶臭菜、小麦+蚕豆+大叶臭菜混合填闲等3个处理均显著提高连作辣椒产量;选取田间试验种植辣椒后的土壤开展辣椒幼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蚕豆、小麦+大叶臭菜、小麦+蚕豆+大叶臭菜混合填闲处理后,在10、20、30 d辣椒幼苗株高、全株干、鲜重及各级根长均显著提高.综上,填闲后连续种植两茬辣椒仍具有促生效果,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了小麦与大麦、小麦与蚕豆间栽和不同小麦品种混播,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在控制病害中的作用。选用不同的抗小麦锈病品种,与生产上常用的大麦品种和蚕豆品种进行间栽和混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间栽和混播技术都能持续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在小麦全生育期,间栽对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有效率在28.02%~65.5%之间,并推迟条锈病的发生3~25d;小麦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有效率在40.94%~62.57%之间,推迟14 d发病。小麦与蚕豆间栽,蚕豆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下降,控制有效率在29.3%~57.9%之间。间作和混播对作物产量也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合国内外鱼类营养学和饲料研究工作成果,以及我们的有关研究成果,论述了研制虹鳟、鲤、青鱼、草鱼、团头纺和尼罗非卿等七种池塘主要养殖鱼类配合饲料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1.对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最适需要量,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糖和纤维素的需要量,以及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量;2.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原料的营养持点和营养价值;3.提高鱼类配合饲料生理学效价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系统对蚕豆结瘤的影响,为选择适合蚕豆间作的作物种类和合理的间作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在胶泥土和砂壤土条件下,于结荚期调查小麦/蚕豆、油菜/蚕豆、大蒜/蚕豆3种间作系统和单作蚕豆系统的蚕豆根瘤生长情况.[结果]砂壤土中不同间作系统的蚕豆结瘤量均明显高于胶泥土.在胶泥土中,蚕豆单作及与小麦、油菜间作系统的中行蚕豆根瘤量分别比边行增加24.54% 、97.24%和61.94%,而大蒜间作系统的边行蚕豆根瘤量比中行增加80.06%;在砂壤土中,单作蚕豆根瘤量比中行增加8.14%,小麦、油菜和大蒜间作系统分别增加54.00% 、20.45%和45.33%.与单作蚕豆相比,在胶泥土中油菜、小麦和大蒜间作中行的蚕豆根瘤量分别增加491.13%、75.86%和70.44%,小麦、油菜和大蒜间作边行的蚕豆根瘤量分别增加11.04%、354.60%和282.21%;在砂壤土中,除小麦间作模式外,油菜和大蒜间作模式的中行蚕豆根瘤量分别增加30.69%和76.41%,而小麦、油菜和大蒜地的边行蚕豆根瘤量比单作地分别增加37.64%、45.56%和137.07%.在胶泥土和砂壤土中,油菜、大蒜间作均能提高蚕豆的结瘤水平,分别增加61.94%和80.05%.[结论]间作对蚕豆结瘤能力的影响不仅受作物种类的影响,还受土壤类型和栽培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小麦蚕豆间作控制病虫害与增产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系统探索农作物病虫害持续控制策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2002~2007年在云南省玉溪市进行36组小麦蚕豆间作与单作同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各组试验小麦蚕豆间作比单作对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控制效果,尤其对蚕豆赤斑病和蚕豆斑潜蝇控制效果显著,而且因间作很好地改善了小麦和蚕豆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了蚕豆叶片面积,从而明显地提高增产和增收效益。间作对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蚕豆赤斑病的控制效果分别为3040%~6355%,2560%~4936%和3151%~4568%,对小麦蚜虫、蚕豆斑潜蝇、蚕豆蚜虫的控制效果分别为2300%~3720%,1540%~6400%和1740%~2520%;增加蚕豆单株叶面积8533~57492cm2,增加蚕豆单株根瘤生物量153~727g;增加小麦产量028~063t/hm2,提高蚕豆产量214~572t/hm2,提高经济效益2246%~3425%。  相似文献   

16.
羟基蛋氨酸钙对鲤生长性能和白肌营养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豆粕或鱼粉加豆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等氮、等能的豆粕基础饲料或鱼粉饲料,并在豆粕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羟基蛋氨酸钙(MHA-Ca)(0.045%、0.090%、0.135%和0.180%)作为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组和鱼粉组为对照,饲喂鲤(47.12±2.54)g8周,测定实验鱼的体长、体重,并计算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相对增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同时取实验鱼的白肌,测定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结果表明,0.135%MHA-Ca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显著地高于豆粕基础饲料组(P〈0.05),但与鱼粉组和其他MHA-Ca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豆粕基础饲料中添加0.135%MHA-Ca,饲料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地增加(P〈0.01),但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与鱼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豆粕基础饲料组相比,0.090%和0.135%MHA-Ca组鲤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但与鱼粉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豆粕基础饲料和鱼粉饲料相比,豆粕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MHA-Ca对鲤白肌中水分、脂肪、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豆粕或鱼粉加豆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等氮、等能的豆粕基础饲料或鱼粉饲料,并在豆粕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羟基蛋氨酸钙(MHA-Ca)(0.045%、0.090%、0.135%和0.180%)作为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组和鱼粉组为对照,饲喂鲤(47.12±2.54)g8周,测定实验鱼的体长、体重,并计算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相对增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同时取实验鱼的白肌,测定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结果表明,0.135%MHA-Ca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显著地高于豆粕基础饲料组(P〈0.05),但与鱼粉组和其他MHA-Ca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豆粕基础饲料中添加0.135%MHA-Ca,饲料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地增加(P〈0.01),但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与鱼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豆粕基础饲料组相比,0.090%和0.135%MHA-Ca组鲤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但与鱼粉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豆粕基础饲料和鱼粉饲料相比,豆粕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MHA-Ca对鲤白肌中水分、脂肪、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不同试验区小麦蚕豆间作的产量优势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蚕豆间作是云南省主要间作种植模式之一,具有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提高养分、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等优势。本文基于2001—2010年本间套作课题小组40余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对小麦蚕豆间作体系在云南陆良、玉溪、石林和昆明4个试验区的产量优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间作小麦比单作小麦平均增产1324%,间作蚕豆比单作蚕豆平均增产1480%,土地当量比(LER)平均值为114。但不同试验区的间作产量效应差异较大,其中玉溪、陆良和昆明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较大,LER分别为121,114和114。玉溪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蚕豆,而其他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小麦。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间作小麦蚕豆根系分泌槲皮素和橙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6):3092-3100
【目的】系统探讨间作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不同生育期小麦和蚕豆根系分泌槲皮素和橙皮素的动态变化及累积特征,为进一步探明间作增产控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小麦与蚕豆根系尼龙分隔(MB)和塑料分隔(PB)两种间作种植模式,测定间作小麦蚕豆不同氮水平(低氮1/2N:常规施氮量的一半;常规施氮N;高氮3/2N:常规施氮量的1.5倍)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根系分泌槲皮素和橙皮素数量。【结果】施氮水平和间作体系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影响作物生物量和根冠比。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和蚕豆生物量增加45%—62.5%和3.2%—18.9%,根冠比降低33.8%—47.3%和11.8%—26.9%;与塑料分隔相比,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作物生长60 d时,尼龙分隔小麦和蚕豆生物量分别提高4.2%—25%、19%—38.6%,随生长天数增加差异逐渐不显著。间作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和施氮量均能影响小麦蚕豆根系槲皮素和橙皮素的分泌量。随施氮量增加,小麦蚕豆槲皮素和橙皮素分泌量减少,与低氮条件相比,常规施氮和高氮条件下,小麦槲皮素分泌量减少了23.4%和62.3%,橙皮素分泌量减少了32.2%和64.5%;蚕豆槲皮素分泌量减少了35.4%和44.1%,橙皮素减少了11.9%和23.9%。相同氮水平条件下,尼龙分隔小麦蚕豆槲皮素和橙皮素分泌量高于塑料分隔,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尼龙分隔小麦槲皮素的分泌量分别高于塑料分隔15.3%和27.1%,橙皮素的分泌量分别高于塑料分隔21%和13.7%;蚕豆根系尼龙分隔槲皮素分泌量高于塑料分隔34.6%和56.6%,橙皮素高于塑料分隔16.9%和5.1%;高氮条件下两种根系分隔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间作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影响小麦和蚕豆根系槲皮素和橙皮素的分泌,但这种影响受施氮水平的调控,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尼龙分隔小麦和蚕豆根系槲皮素和橙皮素分泌量高于塑料分隔,高氮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