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突变体分别与泸恢17、明恢63等配制正反交杂交组合得F1,田间种植突变体及相应亲本(缙恢21),调查、比较其农艺性状,通过田间的性状调查,分析矮生突变体的表型特征,调查F1性状变化,确定突变基因的显隐性,然后田间种植F1得F2,调查F2分离群体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植株数,卡方测定分离比例,根据卡方测定结果,确定卡方检验F2群体突变体与正常(野生型)分离比例,再确定相应基因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稻分枝突变体的遗传规律,将蜀恢527 分枝突变杂合体(蜀恢527 经化学诱导,M3 代稳定 而得)分别与正常分枝的泸恢17、R30 进行正反交杂交组合,经过田间性状调查与卡方检验,发现F1代分枝突变体 为隐性遗传,在F2分离群体中,分枝突变体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因此,可以推断该分 枝突变体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携有包颈性状的水稻品种与花溪糯稻进行正交与反交,F1在抽穗期全部表现正常,可以正常抽穗结实,并且正交和反交2组杂交后代无明显差异,由此可以推测控制水稻包颈性状的基因为隐性细胞核基因。同时,包颈水稻突变体与花溪糯稻杂交组合F2代在抽穗期出现包颈性状植株和正常抽穗植株的分离比经卡方测验完全符合3∶1的遗传模式。由此可以推断,控制水稻包茎性状的基因为细胞核单基因隐性遗传。通过观察统计结果推测可知,控制水稻包颈性状的基因主要作用于水稻的拔节抽穗期,表达特点为水稻各茎节无法正常拔高,直接导致水稻稻穗不能正常拱出剑叶鞘,间接导致水稻穗长较短,穗粒数较少,最终导致水稻减产,但籽粒较饱满。  相似文献   

4.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探讨了籼型、偏籼型、粳型水稻的亲和力及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类型间亲和力的亲子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亚种间杂交表现型差异显著。选择适当的亲本可提高子工亲和力优势,亲和力的遗传力、遗传进度及相关遗传的估算,均为籼型对籼型:籼型对偏籼型>籼型对粳型。籼型与粳相互杂交只有在一般配合力高的籼型亲本与粳型杂交才可能获得高亲和力的后代。但该性状的基因加性作用不如种间杂交,故出现的频率低,广亲  相似文献   

5.
水稻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构建水稻Ds转座子插入突变群体中,获得了两份矮秆突变体,暂定名为矮242和矮915,经Basta抗生检测及PCR分子检测,确认矮秆242突变不是由Ds转座子插入所引起的,通过突变体与正常中花11杂交和回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证明这两个矮秆突变是受单基因所控制的隐性突变;通过矮242和矮915突变体之间的杂交遗传分析,F1株高表现正常,显然这两个矮秆基因不存在等位性。  相似文献   

6.
水稻矮杆突变体“2026”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水稻叶色发育缺陷突变体的研究有助于阐释高等植物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基因网络。[方法]从籼稻品种华粳籼74发展的一个株系中出现幼苗期叶片白化、四叶期枯死的表型分离,通过与粳稻中花11构建F_2群体和分子标记,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该白化突变体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alb24,定位于第6染色体SSR标记RM276和Indel标记ID4955-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5.0和0.1cM。[结论]ALB24基因的初步定位为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和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对转基因水稻后代的筛选鉴定过程发现1个株系的T1代群体中有11株叶片卷曲、40株叶片正常,分离比例为3∶1,符合1对基因隐性遗传。该基因突变除使叶片卷曲外,还影响籽粒的发育,结实率低、籽粒畸形;通过PCR分子检测证实该突变体并不是由T-DNA插入引起,其突变性状与T-DNA没有共分离。  相似文献   

9.
窄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为其基因定位和水稻株型育种提供参考。经甲基磺酸乙酯诱导泸恢17获得的窄叶突变体(nal 11),分别与绵恢727、R30和辐恢838等3个亲本正反交,构建F2群体,考察抽穗期nal 11和绵恢727功能叶的叶宽和叶长,并进行nal 11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al 11剑叶长度比杂交亲本绵恢727略短,差异显著,其倒二叶和倒三叶长度则与亲本无差异;该突变体3片功能叶宽度分别仅为绵恢727的63%、61%和79%,明显窄;该突变体与3个杂交亲本正反交,F_1叶片均表现正常宽度,6个F2群体均发生性状分离,正常和窄叶植株比例均符合3:1,说明nal 11是细胞核单基因隐性突变,研究结果为其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个水稻生物产量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方法]对转Bar基因水稻后代的筛选和鉴定的过程中,在T1代群体10个株系中发现1个生物产量突变株系;采用除草剂Basta喷洒及PCR扩增等方法对该株系进行遗传分析并进行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该基因突变除了使株型增高外,径秆也较粗,开花较早,分蘖多,穗大,生物产量高。该株系分离比率为3∶1,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PCR分子检测证实,突变性状与T-DNA插入的目的基因(Bar)没有共分离,表明突变体不是由目的基因的T-DNA插入所引起的。[结论]该研究有助于克隆该突变体诱发基因及理解其对生物产量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1.
苦楝种源间种子发芽变异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8 个省份 36个种源的苦楝种子进行场圃发芽试验,观测苦楝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并分析其地理变 异规律。 结果表明,发芽率和发芽势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36 个种源平均发芽率为 59. 5% ,平均发芽势为 40. 3% 。 发芽性状表现较好的种源是江西赣州、于都、遂川,云南麻栗坡和西畴,福建漳平以及广东恩平;表现较差的 是海南、云南勐腊和罗平,贵州兴义以及福建永安等种源。 发芽率、发芽势随采种点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加,且 发芽时间相对集中。 聚类分析将 36个种源聚为 5类,相同或相邻物候区的种源大多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对 56 个不同芥蓝品种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测定了不同品种芥蓝的可溶性固形物(TSS)、还原 糖、Vc、蛋白质、粗纤维含量。 结果表明院56个不同芥蓝材料的 5 个营养指标的标准差分别为 0. 89、0. 47、16. 32、0. 46、 0. 33,其变异系数分别为 14. 83、35. 28、15. 83、21. 43、29. 64,说明其还原糖含量的差异最大,TSS 含量差异最小,为进一 步的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罗汉果生根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基质种类、瓶苗质量、温湿度及施肥浓度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 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院基质种类、瓶苗质量、温湿度是影响组培苗成活的关键因子,塘泥颐育苗土颐蛭石=1颐1颐1 的基质 组合效果最好,炼苗成活率最高达 93. 56% ,且长势好;合适的环境条件为温度 25耀30益、湿度 80% 耀90% ;施肥浓度以 0. 5% 为好,移栽苗生长较快且无肥害发生,最适于移栽大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牛 TRAF6基因的结构与功能、采用基因克隆技术分离了牛 TRAF6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采用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该基因及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序列特征、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院分离了 TRAF6 基因 1 803 bp 的 cDNA 序列(GenBank 登录号为 DQ471669)、编码区长度为 1 629 bp、编码 542 个氨基酸(GenBank 登录号 为 ABF06558)、位于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等多种细胞器上、分子量为 61. 57176 ku、等电点为 6. 09、含有 RI NG-f i nger 、zf -TRAF 和 M ATH_TRAF6结构域。 该蛋白与人、小鼠和大鼠 TRAF6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 89% 、84% 和 82% 、 其结构域的同源性均达到 95% 以上。 根据各物种间 TRAF6 蛋白的高同源性、 结合人和小鼠 TRAF6 蛋白在 TNF/ TLRs/ TI R 超家族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作用、推测牛 TRAF6 蛋白也可能参与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在免 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平台。 土地整治在改善农村生 态居住环境、增加耕地数量的同时、也引起了农民野被上楼冶等社会问题。 为了从理论上探索农村土地整治的科学路 径、从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博弈困境入手、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土地整治中利益相关主体政府、中介方、村集体和村民 的收益函数。 结果表明院农村土地整治属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博弈过程趋向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并据此得出土 地整治的科学路径为协商整治、以及各主体为了推进协商整治实现卡尔多要希克斯改进的方法、为农村土地整治工 作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核心在于发酵垫料的配比和管理。 为筛选获得生物发酵床最优垫料,替代传统原料 稻壳和锯末,进行了以土著微生物为菌种,稻壳、锯末、玉米秸秆、玉米芯不同添加比例为垫料的发酵床模拟试验。 按 照总重量相同原则,试验设 8个处理。 试验期 60 d,每 5 d对垫料发酵过程中温度、全氮、有机质进行测定并分析。 结 果表明院所有处理发酵最高温度均超过 35益,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降低趋势。 其中添加 30% 玉米秸秆+30% 玉米芯+ 40% 对照的 AB 处理发酵效果较好, 高温期和降温期的温度值均超过其他处理, 其全氮、 有机质含量分别下降了 44. 27% 尧19. 87% 遥 结合成本投入综合计算筛选出最优垫料为 AB 处理袁建议在西北地区发酵床养殖中推广利用遥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工夫红茶发酵适度点的判别主要依靠操作者的感官识别、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 稳定性等缺陷、利用野一种确定工夫红茶发酵适度的新方法冶(专利号 ZL200810073664. 5)的检测数据并结合专家感 官审评结果进行质量传递、开发设计红茶发酵适度点的识别系统及装置、用监测发酵叶颜色变化的方法来确定红茶 发酵适度点。该系统主要由单片机、颜色传感器、白色 LED 发光管、时钟电路和显示器等组成。白色 LED 发光管照射 发酵叶、颜色传感器采集发酵叶反光、将红、蓝、绿三色光的量传送到单片机、单片机计算参数值和各参数值维持的 时间、当某个参数值维持时间达到发酵适度点的持续时间、发出停止发酵的报警信号。 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此系统取 得较好的判断效果、该系统的判断与野一种确定工夫红茶发酵适度的新方法判断冶及专家感官审评吻合、可实现准 确、及时、方便的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8.
3 种生防细菌短短芽孢杆菌(Br evi baci l l us br evi s)HAB-5、枯草芽孢杆菌(Baci l l ussubt i l i s)A178、萎缩芽 孢杆菌(Baci l l usat r ophaeus )HAB-1、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通过优化条件培养、将 3种生防细菌制 备成胶悬剂(SC)和微胶囊(CS)两种剂型、以芒果炭疽病菌(Col l et ot r i chum gl oeospor i oi desPenz. )C7-2 菌株为靶标病 菌、测试两种剂型对 3种菌拮抗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制备的 3 种生防菌的胶悬剂中、只有 A178 胶悬剂在稀释 10倍和 800倍时抑菌效果好于原始菌株、 其他的均弱于原始菌株、HAB-1 胶悬剂甚至失去了抑菌能力曰3种生防菌 微胶囊剂型中、A178 的 100~800 倍稀释浓度下抑菌效果好于原始菌株、 抑菌能力分别提高 0. 49% 、0. 29% 、3. 04% 曰 HAB-5的微胶囊剂型 10、100、400、800、1 000倍的稀释度下、 抑菌效果都高于原始菌株、 分别提高 5. 00% 、3. 30% 、 5. 11% 、2. 22% 、1. 74% 、4. 25% 、但 HAB-1 微胶囊剂型抑菌效果较其原始菌株减弱、说明微胶囊剂型能够增强 HAB-5 和 A178菌株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 GenBank中的猪圆环病毒 2 型 ORF2 基因序列、设计合成 2对引物、通过对环介导等温(LAM P)扩 增条件的优化、敏感性、特异性试验、成功建立了猪圆环病毒 2 型 LAM P 诊断方法。 敏感性结果显示、建立的 LAM P 诊断方法最低核酸检测量为 0. 30 pg/ L、而 PCR 诊断方法最低核酸检测量为 30 pg/ L;特异性结果显示、猪圆环病毒 1 型、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 对 95份自然感染病猪样 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 LAM P 方法检测结果与 PCR 检测结果符合率为 95. 8% 。 整个扩增反应可在 30 mi n内完成、结 果肉眼可见、为猪圆环病毒 2型的现场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能够满足基层现场快速检疫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俞欢慧  张慧王亮MM  Es  ca  la  da  KL  Heong  潜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1):95-99
长期以来农药的不合理利用已经引发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探索减少农药投入的生产 模式、构建稻田生物多样性生态控制病虫害的水稻生产模式已经成为稻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更好 地开展海南稻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必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农民对稻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认知及农药使用情况、我们在海南北部和南部分别开展了调查。 结果显示、调查区大部分稻农对稻田生物多样性概 念不了解、相关知识掌握较少、且仅有极少数农民接受过相关的多样性种植培训或者指导。 在农药使用上、存在过 量使用、盲目使用和跟风使用等一系列不科学问题、直接导致海南稻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种植成本骤增、稻农净收 益降低。 通过分析、就海南水稻生产中的农药使用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