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旱作条件下氮肥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辽宁省春小麦主栽品种辽春10号为试材,研究了氮肥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比例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旱地春小麦适当施用种肥具有重要的增产作用,种肥氮素施用过少、不施或施用过多,都不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在合理施用种肥的基础上,于拔节期和开花期追施氮肥,有利于维持生育后期较大叶面积指数和旗叶较高叶绿素含量,进而提高光合性能,促进干物质积累以及光合产物更多向籽粒运转。  相似文献   

2.
氮肥基追比对杂交棉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研究三种氮肥基追比(N1,基肥∶追肥=0∶10;N2,基肥∶追肥=2∶8;N3,基肥∶追肥=4∶6)对杂交棉兆丰1号和鲁棉研30号主茎功能叶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氮肥追施比例的减少,主茎功能叶生理特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进一步分析指标参数知,零基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叶面积指数(LAI)、主茎功能叶SPAD值、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峰值出现日提前20 d,植株早衰;N3处理花铃后期SPAD值、NR活性与SP下降幅度大,分别下降了31.08%~32.04%、57.12%~74.55%和78.53%~80.79%,至吐絮期光合速率较最大值下降了66%左右,减少了光合产物向棉铃中转移量;兆丰1号和鲁棉研30号氮肥基追比均以2∶8处理条件下主茎功能叶各项参数最为协调,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5.04%~25.44%,改善了叶片光合性能,延长了叶片功能期,延缓了杂交棉中下部叶片衰老速度,增加单株成铃,提高铃重,皮棉产量达4 233.3 kg·hm-2以上。兆丰1号皮棉产量低于鲁棉研30号,除N1处理外N2,N3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瓜立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简称Rs)侵染引起的苗期土传病害.本研究采用前期筛选获得的对黄瓜立枯病菌Rs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木霉菌,分别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437、哈茨木霉T.harzianum 670和752,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测定对黄瓜幼苗的...  相似文献   

4.
木霉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及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在设施黄瓜栽培中最为常见且危害严重,应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该病害对黄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3株对黄瓜枯萎病菌抑制率在74%以上的拮抗木霉,分别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525、哈茨木霉T.harzianum610和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 886,研究了3种木霉对黄瓜生理特性和幼苗生长作用效应及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霉与黄瓜枯萎病菌同时接种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达到78%以上,其中棘孢木霉T.asperellum525的田间防效达到81.5%。与只接种枯萎病原菌的对照相比,3种木霉与黄瓜枯萎病原菌同时接种或单一接种均可以显著提高黄瓜叶绿素含量、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以及黄瓜株高和茎粗,其中以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 886促进效果最强,叶绿素含量、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比表面积增加幅度分别达到38.7%~49.5%、32.1%~33.6%、29.5%~66.3%、10.8%~21.5%、19.6%~23.5%、17.9%~25.0%、4.9%~13.1%,株高、茎粗和全株鲜重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0.7%~28.8%、29.7%~35.1%、10.0%~10.70%。  相似文献   

5.
黄瓜枯萎病是设施黄瓜栽培中最为常见且为害严重的土传真菌病害,应用生防菌防治黄瓜枯萎病,对黄瓜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前期筛选的对黄瓜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效果的3株木霉菌,即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525、哈茨木霉T.harzianum 610和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 886,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木霉菌不同施用方式对黄瓜幼苗质量及枯萎病防效的影响。3种施用方式分别为T1(木霉与病原菌同时接种)、T2(先接种木霉菌,2 d后接种病原菌)和T3(先接种病原菌,2 d后接种木霉)。结果显示,3株木霉菌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均在64.78%以上,且以拟康氏木霉886的T2施用方式的防效最高,达到81.54%。在播种后8~14 d,所有木霉菌处理的黄瓜幼苗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总吸收面积均比CK1(只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液)显著上升,3种施用方式中以T2处理对上述6项指标的促进效果最显著,并以拟康氏木霉886在播种后14 d的6项指标增加幅度最大,该处理的黄瓜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总吸收面积的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10.06%、74.39%、37.23%、54.45%、88.00%和51.11%。本研究的3株木霉菌通过提高黄瓜幼苗生理代谢活性,增强了幼苗质量,提高了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在应用中,提前施入木霉菌,有利于提高黄瓜幼苗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为后期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Pb和NaCl单一及复合胁迫对黄瓜幼苗的伤害机理,采用砂培法,以不添加Pb和NaCl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浓度Pb(0.5和1.5 mmol/L)、NaCl(50和100 mmol/L)及其复合胁迫对黄瓜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NaCl处理浓度升高,黄瓜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均显著下降;相对于对照,各处理黄瓜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明显上升,且100 mmol/L NaCl胁迫下黄瓜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高于1.5 mmol/L Pb胁迫。不同处理下的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均高于对照,且复合处理下的含量高于单一因子处理。NaCl对黄瓜叶片细胞膜的破坏作用强于Pb,Pb、NaCl复合胁迫的毒性效应强于单一胁迫,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灌溉方式对黄瓜结果期根系特征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津春4号黄瓜根系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式之间黄瓜根系的特征值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前期交替沟灌结果期常规沟灌处理单株根条数、根长、根体积、根冠比均高于其余五种处理,根系伤流量为19.86 mg/min,根系活力高达0.55 mg/(g·h).灌水方式对黄瓜单果重的影响不大,前期交替沟灌结果期常规沟灌处理的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沟灌.因此,前期交替沟灌结果期常规沟灌有利于黄瓜根系的发育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旱地分期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采用田间小区结合盆栽试验,对旱地氮肥不同分配方式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分期施用比一次作底肥施用不仅能增加小麦产量,而且能改善其籽粒品质,孕穗期和扬花期追施氮肥,能提高小麦蛋白质、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它们分别从15.0%,28.21%和31.97mL;而产量最高是氮肥播种前作底肥和拔节期追施2次施用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以 “大西洋”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中部沿黄高扬程灌区的白银市景泰县条山农场马铃薯种植基地设置小区试验,在各发育阶段分别设置5个水分梯度(原灌溉量的50%、75%、100%、125%和150%,其中原灌溉量,即100%灌溉量,为当地常用的、维持试验地25.8%左右土壤含水率的灌溉量),探讨马铃薯各发育阶段灌溉量对其生理特性及块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的各发育阶段,随着灌溉量的增加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 (Pn)和蒸腾速率(Tr)分别先增加到最大值30.19 μmol·m-2·s-1、12.50 mmol·m-2·s-1,而后减小。当灌溉量为50%和150%时叶片Pn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35.06%和19.59%。在不同发育阶段马铃薯叶片的生理活性对灌溉量表现出敏感响应。幼苗期75%灌溉量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0.86 mg·g-1、21.88 μmol·m-2·s-1、2.29 μmol·mmol-1,较100%灌溉量分别提高了14.15%、0.31%、3.80%,而MDA含量、SOD活性及CAT活性最低,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了8.40%、11.69%、8.23%;发棵期100%灌溉量处理下Pn和WUE最高,较50%灌溉量处理分别提高了53.99%、24.85%,此时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最低,分别为89.06 μg·g-1、143.45 μmol·g-1、438.14 U·g-1,同时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较50%灌溉量也降低了26.07%;结薯期125%灌溉量处理的Pn和WUE最高,较100%灌溉量分别提高了19.16%、6.76%,而SOD、POD活性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了0.93%、6.23%;成熟期75%灌溉量马铃薯叶片Pn最高,较其余各灌溉量处理的Pn分别提高了38.64%、13.81%、14.16%、21.27%,而MDA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分别为21.107 μmol·g-1、6.07 nmol·min-1·g-1,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了19.35%、2.26%。同一生育期低灌溉量(50%灌溉量)块茎中淀粉含量较低。在幼苗期75%灌溉量处理使得块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较100%灌溉量处理提高6.20%。发棵期100%灌溉量块茎中淀粉含量达到最高(15.14%),而结薯期125%灌溉量处理的块茎可溶性蛋白含量处于最高水平,较100%灌溉量下提高4.61%。成熟期75%灌溉量块茎淀粉含量处于最高水平,较100%灌溉量提高12.77%。结合块茎的总鲜重、商品薯率、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等指标,可知在幼苗期、发棵期、结薯期、成熟期灌溉量分别为原灌溉量的75%、100%、125%、75%时马铃薯块茎品质最优而且产量最高,分别为654.30、650.60、773.00、703.53 g·株-1。  相似文献   

10.
采用前期筛选出的对黄瓜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3株木霉菌,即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809、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886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525,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木霉菌孢子不同类型施用对黄瓜幼苗生长、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1.
就追氮和收获期对3个青莜麦品种的产量和秸秆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可显著提高青莜麦产量和秸秆的蛋白质含量。沙地追氮69 kg/hm2时增产显著,青莜麦干重产量达6 023.4 kg/hm2,滩地青莜麦的产量最高,干重产量达9 013.4 kg/hm2;追氮69 kg/hm2,沙地青莜麦秸秆中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分别为12.09%和7.45%,比对照提高了6.81和3.61个百分点;追氮量在69 kg/hm2水平上,每增加69 kg/hm2,青莜麦秸秆中粗蛋白质和真蛋白的增幅均显著下降。乳熟早期收获的青莜麦产量最高,品16的干重产量达10 916.7kg/hm2,9348的干重产量达10 700.0 kg/hm2;乳熟早期收获,粗蛋白向真蛋白的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以18个具有不同HMW-GS组成类型的春小麦为材料,在同一氮素水平条件下研究不同形态氮肥对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干面筋与湿面筋含量和SDS沉降值4项品质指标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各项品质指标适宜的氮肥形态具有一定差异.氮肥形态和HMW-GS组成类型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干面筋与湿面筋含量的影响较小,而对SDS沉降值影响较为明显,但更主要受品种(品系)自身遗传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休闲,常规,覆草,垄沟覆盖)和施氮量(N0,N120,N240)条件下西北旱地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产量等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筛法0.25~10mm团聚体含量垄沟覆盖显著低于常规和覆草栽培模式,而>10mm的大团聚体显著高于常规和覆草模式,垄沟覆盖栽培促进0.5~5 mm团聚体向更大级别进一步团聚;干筛法0.25~10mm团聚体总量N240处理显著高于N0。湿筛法>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覆草和垄沟覆盖栽培显著高于常规,不同施氮量间无显著差异。干筛法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垄沟覆盖显著大于覆草和常规模式;水稳性团聚体MWD覆草模式显著大于常规,覆草模式GMD显著大于垄沟覆盖模式;不同施氮量下水稳性团聚体MWD差异不显著,N0处理的GMD显著大于N120、N240。覆盖栽培可以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不同施氮量间团聚体稳定性差异不显著。历年2m土层土壤贮水量平均值与水稳性团聚体GMD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栽培模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水分来影响土壤团聚体状况;历年平均产量与水稳性团聚体GMD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直径应较小,利于提高土壤保水和水分有效性,进而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施氮肥对新疆高羊茅种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2001年在新疆塔里木农垦大学牧草试验站进行了施氯见对交战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cv.Crossfire)种子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氯处理与对照相比,施氯处理的标准发芽率、老化发芽率、脱氢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都显著提高,施氮可以明显提高种子的活力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豫西褐土区研究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钾锰配施、小麦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通过对上述小麦品质指标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施钾水平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施锰水平除蛋白质产量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钾(x1)锰(x2)配施小麦产量的回归模型为:y=3471.6879 12.4313x1 318495x2 49.3548x1x2-0.0648x12-75075000x22,最高产量施肥量为基施96.7kg/hm2K2O的基础上,配合喷施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2%的硫酸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8个不同生育期灌水处理:各生育期都灌水(CK)、苗期不灌水(I1)、拔节期不灌水(I2)、抽穗期不灌水(I3)、灌浆成熟期不灌水(I4)、苗期+抽穗期不灌水(I13)、苗期+灌浆期不灌水(I14)、拔节期+灌浆期不灌水(I24)和4个氮肥水平:不施氮(ZN)、低氮(LN,60 kg N/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锌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规律、生理特性及块茎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施锌处理(Zn)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的SPAD值均高于CK处理,花期(出苗后44d、54d)喷施锌肥后,叶绿素含量差异,上叶部达1%显著水平,下叶部达5%显著水平.上、中、下叶部SPAD值Zn处理比CK处理分别增加5.7%、7.6%,6.3%、9.2%,4.5%、6.7%;2)出苗后30d马铃薯根系活力差异出现变化,在此前,CK处理>Zn处理,此后CK处理<Zn处理;3)产量、淀粉含量和块茎中的锌含量,Zn处理分别比CK处理高17.93%、18.81%、244.58%,其中产量、淀粉含量和块茎中的锌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VC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水肥耦合对间作胡麻氮素养分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目前胡麻生产现状下间作系统、水分和肥料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的综合效应,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肥互作对胡麻/大豆间作系统中胡麻氮素的耦合效应及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150 kg·hm~(-2)处理下胡麻茎秆含氮量较施氮75 kg·hm~(-2)和225 kg·hm~(-2)处理极显著高出10.05%~23.58%。水氮互作条件下,施氮150 kg·hm~(-2)、灌水2次或3次能够促进胡麻苗期、分茎期、青果期和成熟期根系和茎秆含氮量,且该处理根系含氮量较施氮75 kg·hm~(-2)、现蕾期灌一次水处理极显著高4.13%。水、氮单因素及水氮互作对胡麻根、茎、叶片、籽粒中氮素的耦合效应表现为:水氮互作氮水。水氮互作条件下胡麻根、茎、果皮含氮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亚麻酸含量为施氮150 kg·hm~(-2)、灌水2次较施氮75 kg·hm~(-2)灌水1次处理显著高9.22%。间作胡麻现蕾期和盛花期结合施氮150 kg·hm~(-2)各灌一次水或现蕾期、盛花期和青果期各灌一次水是沿黄灌区胡麻生产比较适宜的水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调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周麦23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关中地区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冬小麦产量在低施氮量处理时有降低的趋势,在高施氮量处理时有增加的趋势,但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冬小麦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1.6%~9.1%;秸秆还田措施配施适量的氮肥有降低冬小麦百公斤籽粒需氮量的趋势。综合考虑到生产成本及潜在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试验地区冬小麦施氮量以252~321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