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据70年代末调查,榆树县玉米丝黑穗病平均发病率6.82%(吉单102),到80年代初上升到13.2%。萎锈灵、多菌灵等内吸杀菌剂。对苗期侵染时期较长的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偏低,我们在1981—1983年改用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在该县双井乡小区试验3年,平  相似文献   

2.
梨黑星病内吸治疗剂施药时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证实,梨黑星病菌侵染后7~9d内是防治黑星病最有效时期;应用福星、烯唑醇内吸杀菌剂防治该病,效果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秆病是高原山区特有而严重的病害,一般用托布津、多菌灵、氯硝散和菲醌拌种防治,经试验示范证明粉锈宁拌种对防治此病有显著效果。作者1981—1983年在四川省松潘县粉锈宁拌种防治白秆病试验示范,其用药量(有效成份)均按种子重量计  相似文献   

4.
谷子白发病是谷子的主要病害,长城以北广大春谷集中产区常年损失约10%左右。1980年在保定等地区,进行9项田间小区试验,用瑞士汽巴——嘉基公司研制的内吸杀菌剂阿普隆(Apron35SD)0.1%拌种,防效为94.47%,以浓度0.3%、0.5%、0.7%拌种,药效均为98%。大田对比试示范中,0.5%和0.7%拌种防病效果分别为92.65和96.57%。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报道内吸杀菌剂拌种灵(2—氨基—4—甲基—5—甲酰苯胺基噻唑)及其复配剂拌种双(拌种灵+福美双)对棉苗立枯病、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的研究。通过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试验,证明拌种灵对立枯病具有相当或略高于常用药剂五赛合剂(五氯硝基苯+赛力散)、稻脚青(甲基砷酸锌)的效果,而拌种双除保持了对立枯病与拌种灵相当的效果外,对炭疽病的防效与五赛合剂相近,略低于稻脚青。使用拌种灵或拌种双的棉籽发芽率近于未处理的对照,后期长势良好。拌种灵对立枯病效果优于拌种双,而拌种双对炭疽病效果优于拌种灵。  相似文献   

6.
粉锈宁对小麦叶锈病和白粉病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粉锈宁是目前1、2、4三唑类杀菌剂中长效、高效、广谱的一个品种,具有内吸传导性能强,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为了寻找能防治多种小麦病害的新药剂,1978—1979年,我们在进行粉锈宁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的同时,又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对小麦叶锈病和白粉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取得理想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三唑酮拌种对小麦条锈病菌叶部侵染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试小麦种子用干拌法施药,在一叶期接种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毒性小种,用整叶透明染色方法研究三唑酮拌种对条锈菌叶部侵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初生吸器形成开始,三唑酮对吸器产生和菌落扩展表现出多方面的影响.拌种植株叶片中条锈菌侵染菌丝的生长和分枝严重受阻,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显著减少,菌落亦不再进一步分化,多数侵染点还出现寄主细胞坏死。这些组织病理学变化与抗病品种的过敏性坏死反应很相似.  相似文献   

8.
张玉芬 《植物保护》1986,12(1):34-34
粉锈宁(也称三唑铜)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持效期长的内吸性杀菌剂,能防治40几种作物的病害,尤其对禾谷类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粉病等防效突出。 国外粉锈宁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剂、粉剂和糊剂。南开大学元素所自1980年开始研制粉锈宁胶悬剂,经4年(1980—1983)在本所温室及外单位田间试验证明,粉锈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向日葵锈病(Puccina helian-thi Schw)在陕北向日葵产区为害严重,1985年减产52%,严重田块减产80%以上。1986年,我们在靖边县使用西德拜耳公司生产的粉锈宁25%可湿性粉剂和羟锈宁25%干拌种剂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湖北小麦白粉病常发区——鄂北麦区进行的2a观察试验表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基础工作是播种期用粉锈宁拌种。轻病年1次拌种即可控病增产;中等发病年,须在拌种基础上,后期再进行粉锈宁喷雾防治1次,遗漏拌种田也可在孕穗期喷雾防治1次补救;重发病年,除拌种田须后期喷雾防治1次外,未拌种田应在孕穗期和扬花期连续进行2次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1.
现将试用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按播种量的0.015%、0.02%、0.03%粉锈宁(有效成分25%下同)拌种;按播种量的0.02%粉锈宁拌种,小麦灌浆期用25克/亩喷雾防治1次;小麦挑旗、灌浆期各用25克/亩喷雾防治1次以及清水对照6个处理。小区面积20米~2、3次重复。冬前、返青,乳  相似文献   

12.
1985年以来,大麦条纹病在我市明显回升,为害损失逐年加重,成为当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过去曾推广石灰水浸种等方法,效果也较好。我们从1985年开始,通过3年的努力,得出了80%“402”杀菌剂种子量的0.1%,40%异稻瘟净种子量的0.2%拌种,随拌随播的防治方法。防效高、成本低、无药害。几年来,全市示范、推广5万多亩,深受群众的欢迎。 方法是: 秋季大麦播种时,先把麦种用少量水湿润后,用80%“402”杀菌剂种子量的0.1%拌种或40%异稻瘟净种子量的0.2%拌种,随拌随播。根据如东、海安、启东3个点考查,80%“402”杀菌剂种子量的0.1%拌种,其处理区出苗率比对照(不处理区)稍有下降,但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病在赫章县发生面积大,流行速度快,常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目前,除了选育抗病品种、开展小麦秋播拌种、处理发病中心外,化学防治仍然是减轻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的有效措施。本试验引进几种杀菌剂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戊唑·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三唑酮15%可湿性粉剂对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达80%以上,增产幅度40%以上,生产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防治苹果锈病的有效杀菌剂,明确其最适施药时期,通过先接种后施药和先施药后接种的方法,测试了8种药剂对苹果锈病的内吸治疗效果和7种药剂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8种内吸治疗剂中,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3种药剂对苹果锈病的治疗效果为100%;嘧霉胺和吡唑醚菌酯两种药剂的治疗效果分别为81.58%和74.52%;多抗霉素、嘧菌环胺和甲基硫菌灵3种药剂对苹果锈病没有治疗作用.7种保护剂中,代森锰锌、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和氟硅唑在接种前12 d内施药,保护效果皆为100%;异菌脲和甲基硫菌灵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0.58%和90.21%;多抗霉素没有保护作用.上述结果表明,三唑类药剂是防治苹果锈病有效的内吸治疗剂,在病菌侵染后的5d内使用效果较为理想.代森锰锌、百菌清、吡唑醚菌酯等是防治苹果锈病的有效保护剂,持效期可达7~10 d.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粉锈宁拌种,适期播种和翻耕灭茬是控制阿坝州越夏区秋季小麦条锈菌源的有效措施。拌种处理早播冬麦约占播种面积的20—30%,便可压低整个越夏区秋苗菌源数量,控制翌年条锈病流行。粉锈宁拌种防治秋苗条锈病效果达99%,推迟暴发期5—7天,最终控制效果为68%,比不拌种对照区增产10.9%,亩增小麦24公斤,经济效益为1∶11。同时拌种还可兼治小麦白秆病、黑穗病和白粉病等当地重要病害。适期播种可显著减少秋苗发病。翻耕两次可有效地消灭自生麦苗及其菌源。文中对通过压低越夏区秋季菌源,保护冬麦区秋苗作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小麦散黑穗病菌潜伏于种子胚内,除内吸剂外,一般药剂是很难奏效的。百菌酮属于一种高效、低毒、长残效的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据我们试验;百菌酮防治小麦散黑穗病比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多菌灵防治效果好。拌种后,药剂易于通过种皮渗透种子内部,清除种子胚内散黑穗病原体。 从试验看出:用25%百菌酮粉剂,配成剂量为种子重量的0.3%,0.4%、0.5%、0.6%,进行拌种。室  相似文献   

17.
谭荫初 《植物医生》1995,8(1):24-24
一、粉锈宁 粉锈宁(三唑酮)拌种对麦苗无不良影响。麦粒经拌种后,可使白粉病发生期推迟10~15天,甚或冬前无白粉病病株出现;即使发病,其程度也明显减轻。开春后,麦苗返青期中的病叶率也能控制在1%以下,对白粉病的防效为56~75%。在拌种的基础上,于灌浆期中再每亩用有效成分25克兑水75公斤喷雾,可提高防效达93.7%。轻发年和轻发田经拌种后在穗期可不再施用农药;对中等偏重发生年(田),亦可少施1次农药。  相似文献   

18.
虞可庆 《植物保护》1989,15(4):61-61
我县1986—1987年试用内吸杀菌剂粉锈宁防级棉苗炭疽、立枯、红腐等根病。此农药不仅可防病,而且在棉花苗期起控上促下的生长调节作用,并能促使棉花早熟、增产。  相似文献   

19.
两年试验结果:公主岭霉素与粉锈宁混用,可治高粱三种黑穗病和玉米丝黑穗病;与拌种双混用,可治小麦散票穗病和腥黑穗病;与瑞毒霉混用,可治谷子白发病和粒黑穗病。  相似文献   

20.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发生种类多,常年为害较重。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气候的变化,多种病虫交错发生,病虫为害逐年加剧。单一的防治措施,已不能解决复杂的病虫为害。为此,我们从病虫发生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前几年拌种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小麦“两药一菌”(甲基异柳磷、粉锈宁和增产菌)三项混合拌种技术,即“三拌”技术。通过多年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证明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