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比较香椿(Toona sinensis)叶和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叶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探讨样品的差异。[结果]从同一地区采集的香椿叶和臭椿叶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的不同。在臭椿叶挥发性成分中共鉴别出19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乙酸叶醇酯(88.77%)和叶醇(9.03%);在香椿叶挥发性成分中共鉴定出32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乙酸叶醇酯(34.29%)、叶醇(33.50%)、石竹烯(6.33%)和3-己烯基丁酯(4.61%)。[结论]该研究为鉴别和利用香椿叶和臭椿叶这2种食用和药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尚不明确深度发酵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而挥发性成分是影响雪茄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茄衣深度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分析深度发酵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HS-SPME/GC-MS法对工业生产中雪茄茄衣深度发酵过程5个阶段的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茄衣样品中鉴定出37种挥发性成分,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炮制后安徽枳壳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进样对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炮制后安徽枳壳中分离出26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25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柠檬烯,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6.50%.[结论]GC-MS适用于枳壳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可作为枳壳饮片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方法快速测定香青兰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香青兰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参照色谱峰和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并选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醛类(59.50%)、酯类(13.61%)、烯烃类(10.99%)、酮类(8.13%)、醇类(4.82%)、杂环类(2.82%)、呋喃类(0.13%)。[结论]该方法的使用具有试样用量少,省去了样品前处理过程,可以防止有机试剂带入的杂质对分析结果造成干扰,减少对色谱柱及进样口的污染,分析过程中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等优点,可以有效地分离出样品中挥发性成分,适用于香青兰挥发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子束和~(60)Co-辐照的方法对红参浸泡酒进行辐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红参酒中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分别在原红参酒、电子束辐照酒、~(60)Co-辐照酒中鉴定出24、37、24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烯类化合物是3种红参酒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电子束辐照对红参酒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有显著影响。3种红参酒中共同挥发性成分有8种,主要有-古芸烯、-人参烯、-榄香烯、马兜铃烯、香树烯、-芹子烯;电子束辐照酒有15种特有挥发性成分,主要有丁香烯、-古芸烯、1,2,4-三乙苯、异丙基苯甲酰胺;~(60)Co-辐照酒有7种特有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杜松萜烯、六甲苯、5-羟基-3-甲基-1-茚酮。本研究分析辐照前、后红参酒挥发成分的变化,旨在为红参酒催陈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铁皮石斛、重唇石斛及其杂交后代14L-3、14L-6、14L-7和14L-9茎、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6种石斛样品的茎、叶挥发性成分。[结果]6种石斛茎、叶中共检测出105种化学成分,茎中23种,叶中90种,主要分为醇、醛、酮、烷、烯等几个大类,均以醇类最多。6种茎共有的成分2种(叶醇、正己醛)。6种叶共有成分6种(叶醇、正戊醇、二乙基酮、1-戊烯-3-醇、特戊醛、反-2-己烯醛)。叶醇是6种石斛茎、叶中唯一共有的成分,也是含量最高的成分。[结论]14L-9茎、叶挥发性成分相比其他子代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高良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GC-MS联用技术对高良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从高良姜中分离鉴定了72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1,8-桉油精、α-萜品烯基乙酸酯、香榧醇、异长叶烯和喇叭烯等,相对含量分别为38.54%、6.55%、7.74%、3.64%和3.93%。[结论]同时蒸馏萃取法提供的高良姜挥发物信息比水蒸气蒸馏法、顶空加热法提供的信息更丰富,结合这3种方法可以建立更完善的高良姜挥发性成分GC-MS表征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SPME富集霉变烟叶的挥发性成分,再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建立测定霉变烟叶挥发性代谢成分的方法。[方法]对影响SPME的因素(萃取头种类、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附时间)进行了优化,得到较优的萃取条件,并对方法的重现性进行考察;在上述条件下对样品进行测定,并对所筛选出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较优的萃取条件:采用固定相为75μm Carboxen-PDMS涂层的黑头萃取头,在80℃下萃取样品50 min,萃取头在气相色谱进样口的解吸附时间为2 min。方法的重现性考察显示,6次测定结果的RSD值小于20%,说明所建立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满足霉变烟叶中挥发性成分的测定要求。在上述条件下对样品进行测定,从样品中鉴别出醇类、酯类、酮类和醛类等挥发性成分,霉变烟叶与正常烟叶有8种化合物具有明显差别,分别是5-甲基-2-呋喃甲醇、1-辛烯-3-醇、苯甲醇、1,2-二甲氧基-苯、2,4-二氯-1-甲氧基-苯、5-甲氧基-6,7-二甲基-苯并呋喃、十六酸甲酯和十六酸。对所筛选出的8种挥发性成分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8种挥发性成分可作为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越橘品种在北京地区的成花和防寒措施,为越橘品种的引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观测法研究3种越橘品种,即蓝丰、北陆和达柔的花芽、单花以及枝条的成花规律,并进行防寒越冬试验。[结果]3种越橘品种花芽膨大直径不同,完成膨大所需的时间也不同,蓝丰最短,达柔最长,北陆居中。花芽形成的时间以达柔品种最早。北陆品种花芽的数量最多,单花开放时间也最早。此外,同一越橘品种不同类型枝条形成花芽的数量也存在差异,细枝成花能力最强。3种越橘的抗寒能力依次为:北陆、蓝丰和达柔。使用小拱棚覆塑料薄膜可有效保护越橘安全越冬。[结论]不同越橘品种的成花规律存在明显差异,盖膜处理可使越橘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常温晾干、晒干、热风干燥(40、60、80℃)和真空冷冻干燥的方式处理丹参,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分析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在干燥后的丹参中鉴别出了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有9种醇类化合物、7种醛类化合物、4种酮类化合物,高温热风干燥(60、80℃)的丹参中部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较低,80℃热风干燥丹参中醇类化合物和酮类化合物的种类比40℃烘干时减少。采用主成分分析真空冷冻干燥的丹参与其他方法干燥的丹参可以实现较好的分类,40℃热风干燥、晒干与晾干的丹参样品中成分相近。[结论]建立了一种丹参挥发性成分的GC-IMS检测分析方法,具有高效无损、样品处理简单的特点,可实现不同干燥方式丹参的判别区分,40℃热风干燥可以有效保留丹参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实现与晒干和晾干相似的风味。  相似文献   

11.
遮光处理对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遮光处理对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为葡萄酒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和蛇龙珠为材料,对其果实进行遮光处理,以常规管理果实为对照,分析遮光处理对干红葡萄酒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从葡萄酒中共检测出包括烃类、醛类、酯类、醇类、酮类、酸类、醚类等挥发性风味成分,其香气特点不是由某个或某类香气成分产生的,而是各种香气成分平衡作用的结果。[结论]遮光处理可抑制样品酿酒葡萄果实醇类物质的释放,促进醛类物质释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全面了解不同年份黄酒香气的差异,对年份黄酒的品质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方法]将不同年份的黄酒经预处理后,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含量,计算出相应的香气活力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年份会稽山黄酒的香气差异。[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的会稽山黄酒香气有一定差异,辛酸、糠醇、乳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与十年陈黄酒样品香气相关性较强,三年陈和五年陈黄酒样品香气受4-乙基苯酚、苯乙醇、异戊醇、苯乙醛的影响最大,5-甲基糠醛与六年陈黄酒样品香气联系紧密,而八年陈黄酒样品与之对应的香气物质是糠醛和苯甲醛。[结论]高年份的黄酒受酯类物质的影响较大,酯香味较浓;低年份的黄酒与醇类和一些反应的中间产物酚、醛等相关性较强,因此普遍酒味较冲,醇厚有余,酯香不足,这对黄酒年份酒的区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倪志婧  马文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12-14013,14016
[目的]为甜瓜果酒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物理条件(自然澄清、冷处理澄清、热处理澄清)和化学澄清剂(蛋清液澄清剂、明胶澄清剂、皂土澄清剂、果胶酶澄清剂)对甜瓜发酵原酒进行初步的澄清,并对处理后的甜瓜果酒的吸光度值、残糖、酸度、酒精度进行了测定,对其沉淀形成及色泽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使用0.8 g/L明胶或者1.2 g/L皂土处理甜瓜果酒澄清效果较好,对果香及酒体影响较小。同时,不同澄清处理方式对甜瓜果酒的酒精度、总酸及残还原糖几乎无影响。[结论]该研究得出的甜瓜果酒色泽淡黄有光泽,有甜瓜特有的果香味,酒香浓郁协调,适口柔和醇厚,体态澄清,无沉淀、无浮膜,各项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符合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4.
陈志炎  孙长花  张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93-21794
[目的]研究玫瑰酒的人工催陈工艺。[方法]新发酵的玫瑰酒分别放玻璃瓶、橡木桶中常温陈酿,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定期定量测定各香气成分的含量。[结果]玻璃瓶中,陈酿酒的苯乙醇含量先增后减,新酒和陈酿1、2个月后的苯乙醇含量分别为77.33%、85.93%和81.63%,其丁香酚含量变化不大,新酒和陈酿13、个月后的丁香酚含量分别为1.52%、1.44%和1.01%。橡木桶中,陈酿酒的苯乙醇含量逐渐上升,陈酿13、个月后的苯乙醇分别含量为84.56%和87.79%,其丁香酚含量明显上升,陈酿12、个月后的丁香酚含量分别为5.42%和7.93%。橡木桶陈酿的酒中产生的丁香酚、呋喃酮等香气成分结合玫瑰花的特征香气使玫瑰花酒的香气更加复合和具有趣味。[结论]加入橡木陈酿玫瑰花酒是较好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梁文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15-8616,8621
[目的]探讨酿造欧李果酒的主发酵工艺条件。[方法]以欧李果汁为主要原料,以活性干酵母为菌种,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欧李果酒的主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结果]主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干酵母添加量0.1%,SO2添加量5060 mg/L,发酵温度23℃。[结论]在最佳条件下发酵产生的果酒酒度最高,口味纯正柔和、果香浓郁、色泽鲜亮、营养丰富,具有典型的果香和酒香。该工艺值得重点推广。  相似文献   

16.
包怡红  王芳  孙义玄  刘冉  段伟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057-4061,4068
[目的]优化热浸渍与酶解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蓝莓果浆出汁率的工艺条件.[方法]蓝莓浆热浸渍后果胶酶解,分别考察了热浸渍的温度、时间以及果胶酶用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蓝莓果浆出汁率和果汁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果浆出汁率为响应值,对蓝莓浆的酶解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试验得出,在温度60℃下热浸渍30 min后进行酶解,酶添加量0.21%、酶解时间2.38 h、酶解温度44.72℃为最优酶解条件,其预测出汁率为81.50%,实测出汁率为79.91%,两者基本相符.热浸渍和果胶酶共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蓝莓果浆出汁率,比单独进行酶解蓝莓果浆出汁率提高了9.59%.[结论]研究可为蓝莓饮品及蓝莓果酒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巴马神酒的香气特征,为生产品质优良的巴马神酒及其系列产品、鉴别伪劣产品、规范市场营销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以溶液萃取法提取巴马神酒中的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巴马神酒中共检测出16种香气化合物,分别为醇类、缩醛类、酚类、酯类、烃类和杂烷类,其中醇类、缩醛类、酚类是巴马神酒中香气贡献最大的三类化合物,占相对质量分数的92.612%;主要的香气化合物有:苯乙醇(44.480%)、十二醛二甲缩醛(18.801%)、3-甲基丁醇(13.212%)、二丁基羟基甲苯(8.679%)、2。甲基丁醇(5.822%),占相对质量分数的90.994%。【结论】巴马神酒中各香气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相互作用共同赋予了巴马神酒独特的香气风格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猕猴桃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pH、SO2添加量、发酵温度、酵母接种量对猕猴桃酒品质的影响。[结果]猕猴桃酒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22℃,酵母接种量0.20 g/L,SO2添加量60 mg/L,pH 3.5。在该条件下制得的猕猴桃酒微黄带绿,澄清透明,纯净柔和,酸度适中,果香、酒香浓郁。[结论]该研究为猕猴桃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孙万成  罗毅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65-15766,15769
[目的]研制青海软儿梨白兰地果酒。[方法]以青海软儿梨为原料,经过清洗、榨汁、调糖、调酸、发酵、蒸馏、陈酿、过滤等工艺优化软儿梨白兰地果酒工艺,并研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酵母菌接种量对白兰地品质的影响。[结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适澄清条件:发酵温度20℃,发酵时间10 d,酵母菌接种量0.3%,产品具有白兰地的外观特征和软梨儿的特色香味。[结论]可以生产出酒香纯正、果香宜人的软儿梨白兰地。  相似文献   

20.
岳圆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155-158
[目的]研究梅鹿辄葡萄酒发酵前冷浸渍时间对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梅鹿辄为试验材料,在低温8~9℃下,冷浸渍时间设定3个水平(4、6、8 d),发酵浸渍结束后分析理化指标、香气成分、感官质量。[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冷浸渍时间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梅鹿辄葡萄酒酚类物质和色素物质的浸提含量。发酵浸渍结束后各处理p H、总酸、酒精度、总花色苷含量无明显差异,冷浸渍6 d后总酚含量不再明显增加。通过对梅鹿辄葡萄酒香气分析可得醇类物质和酯类物质随着冷浸渍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冷浸渍6 d酒中含量最高;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含量随浸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结论]结合品评结果得出,冷浸渍6 d的梅鹿辄葡萄酒酒体结构感强、饱满度及复杂度较好,且有陈酿熟化的潜力。冷浸渍6 d为加工梅鹿辄葡萄酒最适宜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