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章古台地区人工固沙林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根际土壤pH值低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全N、碱解N、速效K表现为富集,速效P表现为亏缺,其中樟子松亏缺最为严重。随樟子松林龄增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值表现为下降趋势。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非根际土壤有机质提高的幅度以中龄林阶段最高;根际土壤的CEC值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小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盐分积累的程度随林龄增长逐渐下降;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樟子松感病后,根际土壤的pH值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CEC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盐分、全N、速效N、速效K的富集程度和速效P的亏缺程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This article dealt with the amounts and species of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micoorganism of the 1st and 2nd generation of Chinese fir in Shanxia and Shangcun Farms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enter, CAF in Fenyi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amounts and species of the actinomycetes in soil of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a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first generation’s,so do the Bacillus, Azotobacter and Cellulomonas in the bacteria. But in the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the amounts of fungi and the percentage of Agrobacterium, Micrococcus and Chromobacferium in soil bacteria, Penicillium in soil fungi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first one’s. The amounts of rhizosphere actinomycetes a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n-rhizosphere’s of both 1st and 2nd gener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yet the amounts of rhizosphere bacteria are the opposite.  相似文献   

3.
杉木林地和根际土壤酚类物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杉木林地和根际土壤酚类物质的含量与动态变化,同时也为了和阔叶林地及连栽林地进行比较,作者采样分析了杉木1代、2代以及檫树林地林间和根际土壤的酚类物质。结果显示:①杉木榨树两林木根际土壤总酚含量均显著高于其林间土壤,R/S植平均是1.61和1.67,但两种林木之间无论是根际土壤还是林间土壤总酚含量无明显不同;②杉木根际土壤游离酚含量显著高于檫树根际土,平均是檫树根际土的11.9倍;③从1年的动  相似文献   

4.
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发展林下植被、改善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适合杉木人工林的间伐强度,为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和维护地力、维持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采取3种强度间伐:弱度间伐(LT,10%~25%)、中度间伐(MT,25%~35%)和强度间伐(HT,40%~50%),并设置对照样地(CK,未间伐)。于2016年对样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key法多重比较进行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对林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间伐3年后,未间伐、弱度和中度间伐的盖度分别为25.52%、52.81%和58.98%,林下植被均未能形成群落,强度间伐的盖度为100%,林下形成灌木蕨类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均匀度指数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3年后,弱度、中度、强度间伐林比未间伐林的表层土(0~10 cm)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1.41%、39.31%和98.10%,全氮含量分别增加82.76%、51.27%和115.87%,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49.47%、25.59%和42.2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38.29%、112.23%和174.29%,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6.25%、-24.25%和16.27%,对表层土pH值、全磷含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均不显著;灌木的盖度和生物量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P<0.05)正相关,此外灌木的盖度还与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草本盖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不强,草本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以及有效磷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林下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均与土壤pH值和物理性质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均低,林下植被未能形成群落,缺乏稳定性;间伐能够促进林下植被的发育,增加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林下植被能形成群落,可提高维护地力的能力,尤其是强度间伐;建议杉木人工幼龄林进行40%~50%强度的抚育间伐,将郁闭度调整到0.6~0.7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西分宜县大岗山不同立地指数(12、14、16指数)、不同生长阶段(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1、2代杉木人工林23项土壤因子进行了测定,运用主分量分析筛选出评价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3个综合因子,并用主分量分析结果进一步对所选的样地进行综合评分、排序。2代杉木人工林综合得分均低于对应的1代杉木人工林,表明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的事实;1代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为:从幼龄林发育至中龄林阶段,林地综合地力呈下降趋势;从中龄林发育至成熟林阶段,林地综合地力略有回升,说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孕育在1代林阶段。  相似文献   

6.
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96年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3个林场,分别对杉木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进行了8组水土保持及养分循环方面多点的试验观测,对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以幼林阶段为最大,其次中龄林阶段,最小是近熟林阶段。幼龄林地表迳流量为546.0m^3.hm^-2,土壤侵蚀总量为1050.0kg.hm^-2,土壤侵蚀量尤为明显;中龄林地表迳流量为506.98m^3.hm^-2;而近熟林地表迳流量为477.25m^3.hm^-2,土壤侵蚀量可略而不计。幼龄林流失有机质50.049kg.hm^-2,养分为31.508kg.hm^-2;中龄林流失有机质为6.080kg.hm^-2,养分流失量为2.096kg.hm^-2,而近熟林养分流失量为10.784kg.  相似文献   

7.
对章古台不同感病等级樟子松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感病后,根际土壤的pH值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CEC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根际土壤中盐分的富集程度明显下降,全N、速效N、速效K的富集程度和速效P的亏缺程度明显下降;樟子松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和酶的活性随感病等级的加重呈下降趋势,说明樟子松感病后,其根系的生物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杉木作为我国重要速生树种,在我国林业生产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其地力衰退问题日益显露,已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文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特征,如土壤酸化、缺磷、富铝和化感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如酸沉降加剧、不适宜的营林活动、肥料施用不当等;提出了一系列维护措施,如轮作、营造混交林、追肥等;概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土壤微生物总数及细菌、真菌数量、土壤酶活性(特别是蛋白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及土壤养分状况(主要是有机质含量)从杉木幼龄林到中龄林随着林冠的郁闭,林下植被盖度急剧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总数,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土壤有机质从中龄林到成熟林随着林木密度及郁闭度下降,林下植被盖度逐步得到恢复,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有可能导致中龄林土壤中多酚类有毒物质的积累,这或许是杉木连栽产量下降或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杉木纯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清奎  汪思龙 《林业研究》2008,19(2):131-135
本文于2005年5月份,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选择了一块15年生的杉木纯林和两块15年生杉阔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有效磷和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基础呼吸以及呼吸熵,比较了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高于杉木纯林;在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得到改善.在0(10 cm和10(20 cm两层土壤中,杉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分别比杉木纯林高69%和61%.在0(10 cm土层,杉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碳、磷和基础呼吸分别比杉木纯林高11%、14%和4%;在10(20 cm土层,分别高6%、3%和3%.但是,杉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碳:氮比和呼吸熵较杉木纯林低34%和4%.另外,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高于土壤呼吸、微生物碳:氮比和呼吸熵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由此可知,在针叶纯林中引入阔叶树后,土壤肥力得以改善,并有利于退化森林土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平江县福寿林场3个龄组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龄组杉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呈现出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规律。0~15cm土层有机碳的含量分别是15~30cm,30~45cm,45~60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1.6~3.9倍,2.4~4.6倍,2.7~6.5倍。在0~45cm土层内,随着杉木林的生长发育,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了幼龄林较高,中龄林最低,成熟林最高的变化特征。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C/N和全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容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土壤全钾和p H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性质变化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和分析了不同代、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的变化过程,揭示了杉木人工林随着栽植代数增加(2~3代),土壤物理性质变劣,pH值下降,养分含量降低,速效P和水解N的下降尤为明显,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也朝着生物活性下降的方向变化,也反映出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的差别。一般从幼龄林到中龄林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到了成熟林阶段土壤肥力稍有上升,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现行栽培制度下,杉木人工林连作能导致土壤功能衰退,这是杉木人工林不能保持长期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工林杉木与马尾松制浆性能的比较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林杉木与马尾松进行了制浆性能比较,测定了它们的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优选出最佳蒸煮工艺条件,测定了浆料的物理强度,最后用座标综合评定法来全面评价它们的制浆性能。结果认为,人工林杉木木材制浆性能略优于马尾松。研究结果为杉木在造纸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根际与根外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研究表明,根际与根外细菌和放线菌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表现为秋季显著高于冬季,而真菌数量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巨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R/S值为1.40),各季节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高于根外;巨桉人工林根际土壤好气性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毗邻青冈次生林,根际土壤有效养分指标大多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青冈次生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根际土壤养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根际土壤有机质、水解N、速效P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生长与生物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明溪21年生、13地位指数的第1茬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通过不炼山、保留杉木萌芽条、套种酸枣更新的5年生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的生长状况与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茬萌芽更新的杉木酸枣混交林生长良好,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5.6cm、4.5m、0.00817m3、4.788kg.株-1,与萌芽更新的杉木纯林相比,均略有提高.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3.70%、1.12%、3.29%、2.79%;混交林中酸枣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5.0cm、6.10m、0.00754m3、3.878kg.株-1,除了平均高外,均小于杉木;混交林总蓄积量和乔木层总生物量分别为24.884m3.hm-2和13.32t.hm-2,分别是纯林的2.29倍和2.08倍.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是一种生产力较高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伐前相比,杉木人工林采伐后1 m深土壤层毛管孔隙度提高了1.70%,非毛管孔隙度下降了4.95%;伐后1 m深土壤层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比伐前分别提高了4.02%、2.67%和5.31%,但土壤贮水力下降14.30%;0~20,20~40 cm土层的初渗速率分别下降19.81%和16.95%,稳渗速率分别下降12.97%和14.49%;造林后林分对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调节作用,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8年生幼林0~20,20~40 cm土层对土壤水分的初渗调控能力恢复到采伐前的62.50%和58.83%,稳渗的调控恢复到采伐前的62.22%和48.79%;若以伐后与伐前土壤的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的差值为100%,8年生幼林其与伐前的差异只有16.90%,17.84%和23.20%.土壤贮水力恢复到采伐前33.34%的水平.[结论]杉木人工林的采伐导致土壤调蓄水分功能减弱,采伐迹地再造林能逐步改善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而且随着幼林林龄增加调节功能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7.
第2代杉木近熟林水文学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会同定位观测站第3小集水区实测数据,对第2代杉木近熟林进行了水量平衡和蒸发散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降水量为1077.5 mm,水分输出中,总径流量为191.90 mm,总蒸发散量899.49 mm,水分输出比水分输入多13.89 mm,这部分水量由原来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提供;与第1代杉木成熟林的水量平衡相比,林冠截留率降低了4.7%,总径流系数降低了2.1%,土壤蓄水多亏损0.1%左右,蒸发散系数由81.20%提高到83.48%.  相似文献   

18.
闽东高海拔山地地形因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继策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2):120-122,128
应用地形5个因子在2个水平下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闽东高海拔山地14年生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的各地形因子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坡形>坡位>坡向>海拔>坡度,影响杉木人工林冠幅的各地形因子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坡形>坡位>坡向>坡度>海拔,影响杉木人工林枝下高的各地形因子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坡形>坡位>海拔>坡向>坡度。坡形对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枝下高影响显著,坡位对杉木人工林树高影响显著。影响杉木人工林生长的最重要地形因子是坡形,其次是坡位,坡向、海拔和坡度(在45°以内)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C,N,P归还量对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亚热带森林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在12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中开展4种水平的模拟氮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氮沉降量分别为0,60,120,240kg·hm-2a-1。模拟氮沉降2年后,4种不同氮沉降水平杉木人工林的年凋落量分别为1008.83,1164.10,1147.30和976.47kg·hm-2,表明低中氮处理(N1,N2)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森林凋落物量,而高氮处理(N3)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叶凋落物中C,N元素含量随氮沉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C/N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经不同氮沉降处理后,凋落物C元素的归还量分别为474.70,544.07,538.55和474.02kg·hm-2,N元素的归还量分别为7.21,8.56,9.03和9.04kg·hm-2,P元素的归还量分别为1.17,1.24,1.32和1.09kg·hm-2,说明与N0处理相比,氮沉降显著提高N元素的归还量,而N1,N2处理提高C,P元素归还量,N3处理对C归还量影响不明显,但降低P的归还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系统地研究杉木人工林的栽培营养,对5、10、15、19年生不同地位指数(14、16、18)的杉木枯损枝叶的生物量积累、养分含量、养分积累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枯损枝叶包括保留在树体上的未凋落和在地面上的已凋落两个部分,在研究杉木林分枯损枝叶时不可忽视未凋落部分。枝叶总枯损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随林龄的变化是在10年生时最大,15年生以后随林龄增加又有一定增加。杉木枯损枝叶中养分的总含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而在不同林龄之间无明显变化趋势。杉木枯损枝叶中养分积累的变化与枝叶总枯损量的变化情况相同。未凋落枯损枝叶的养分积累在枯损枝叶总量中占重要位置。已凋落枯损枝叶中养分的积累随林龄的增大而持续增加,只在10年生时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